《阿毗达摩讲要》问题汇编(下) 04


问 31:投生到哪里才能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证悟涅槃?如果投生为人,如何在成长时期能够长时间遇到善友?

答: 可以选择投生到人界或天界。 如果想投生到人界,应当经常造作能够投生为人的强力善业,并且发愿下一生投生为遇到正法的禅修者。也可发愿下一世能遇到教导正法、教导禅修的善友(kalyà ? amitta)、良师益友。 其巴利语是这样念的:

? Iminà pu¤ ¤ akammena, mà me bà lasamà gamo, sataü samà gamo hotu, yàva nibbà napattiyà !?

“以此功德业,我不遇愚人,愿会遇善士,直到证涅槃!”

意思是: 愿我通过所做这些善业功德,使我今后一直到证悟涅槃都不会遇到愚人,有机会遇到善士、善友。通过这样发愿, 并且在善业的支助下,在以后轮回的过程中就不会被狐朋狗友、恶人、愚人拉去一起做坏事,而有机会遇到良师益友。

另一种方法是投生天界。为什么投生为天人也有可能证悟涅槃呢?佛陀在世时, 有很多在家人和出家人都已经证得初果或第二果, 这些圣者很多都投生到天界。 由于天人的寿命很长, 假如我们投生到天界, 仍然可以见到他们,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你可以向他们学习佛法、讨论佛法,在天界也有说法、教法的天人。但是, 投生到天界比较危险, 因为天界太快乐了,很容易因为享乐而迷失自己。 因此,除了要造很强的善业外,还应发愿投生为修行正法的天人,这样的未来才相对比较保险。

问 32:有分灭时,是否与医学角度中的脑死亡或心跳停止吻合?

答:我并不清楚现代医学具体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死亡。 据说有些国家以脑死亡来衡量,有些是以心跳停止来衡量。而佛教所说的死亡则是指以下两项同时发生:

1.名法:有分心停止,死心灭去,不再有心识。

2.色法:命根断绝,只剩下一堆时节生色。

如果医学所定义的死亡是准确的话,就不会发生假死现象, 也不会出现濒死经验学了。 不过,一名拥有神通者想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死亡, 可以查看对方的有分。 如果有分是暗的,则可以确定已经死亡; 如果有分还明亮或者灰白, 则还没有死。这是用神通来确定死亡的方法。

问 33:请问业和业相有何区别?

答:业和业相都是临死心路的所缘。业是指过去造作的善业或恶业,而业相是过去造业所使用的工具或有关的影像。以布施善业在临终时成熟为例,看到自己布施的影像,这是业;看到布施的食物或所布施的对象,这是业相。

问 34:请问作为临死心路的所缘的业或业相,是否一定是这一生所造的业或业相呢?是不是这一生所造的次生受业成熟?有没有可能以前所造的后后受业成熟而呈现为业或业相呢?在追查前一生临死心路的所缘时,会不会看到更久以前所造的业呢?

答:没错,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并非今生所造的业, 必定会在临死的时候成熟并带来结生, 有时很多世以前所造的业也有可能成熟。 因为某种业的成熟需要因缘,如果因缘不具足,其他的业可能会成熟。 假如投生到下一生的业必定是当生所造的,那么动物就几乎没有机会投生为人或天人了, 因为动物几乎没有行善的机会。你叫一条狗去布施,怎么布施?你叫一只狗持戒,它持什么戒?你叫它禅修,它怎么禅修?它一天到晚只想着找吃的,还有在发情期找配偶,动物就是这样。如果不是过去的善业成熟,地狱众生将永远呆在地狱里。所以, 过去第二世、第三世, 乃至更久远以前的业都有可能成熟,使众生投生到更高的境界,或者堕落到恶趣中去。

在圣典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例子, 比如佛陀在世时的持五戒(Pa¤ cas?la Samà dà niya)尊者,他在年轻时就证得了阿拉汉果。 他在过去咖沙巴佛时期很清净地持了两万年的五戒,由于这种善业, 使他在两尊佛之间的漫长时间内, 没有一世堕落到恶趣,持戒的功德支持他生生世世都在人天中轮回。

我 们 再 看 拔 古 喇 (Bà kula) 尊者, 他 在 过 去 红 莲 花(Paduma)佛陀的时代,发愿成为果德玛佛陀教法中寿命最长、健康第一的弟子, 同时他治好了僧团由于食物中毒引起的疾病,结果从那时开始,一直到我们果德玛佛陀的时代,他一直都是在人天中轮回,没有一世堕落到恶趣。

这些都是后后受业成熟的例子。如果经常造作强力善业,这些善业有可能在很多世当中成熟,成为令生业或支持业。因果法则的运作就是如此。有时候不善业也有可能在临终时成熟, 而使经常造善业者堕落到恶趣;有时候经常造恶业的人, 也有可能因为某种善业成熟,而使他侥幸地投生到人天善趣。

问 35: 临终者在往生之前修佛随念,可以往生他方净土吗?

答:根据业果法则,一个人在临终时忆念佛陀的功德,将能够投生到天界,最低限度也能投生到人界。 因为随念佛陀的功德属于欲界善心, 以善心往生, 能投生到人天善趣。但是,上座部佛教并没有他方净土的说法。

问 36:密教传有中阴救度法,教授有关临死时的一系列修法, 据说可任意选择往生之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岂不是说那些平日无恶不作、罪恶滔天的人,只要临死时方法得当即可升天了?

答:临终关怀确实有可能使恶人下一辈子投生到善趣,但是业果法则并不会因为他投生善趣就赦免他。例如有个猎人,临终时想起他曾经去过的一间寺院,结果死后竟然能投生为树神。但是这个树神长得很难看,而且很短命, 临终时因为过去打猎的恶业成熟而堕落到地狱中。 你说业果法则公平不公平?

问 37:请问是不是初禅以上的定力才叫做禅那?要投生为天人,最低限度是不是要修到初禅?

答:对,初禅及其以上的定力才能称为禅那, 还没到初禅的定力只能叫近行定。虽然近行定很靠近禅那,但是不能称为禅那。 共有八种禅那: 四种色界禅那及四种无色界禅那, 合称八定。

对于凡夫及初果、二果圣者来说, 想投生为梵天人, 最低要修到初禅。但是三果圣者已经断尽了对于欲界的贪爱,导致他们再投生欲界的烦恼已经被断除,所以, 即使没有禅那的三果圣者,也能投生梵天界。

想投生为欲界的六欲天人就不一定需要拥有禅那,造作欲界善业即能投生为天人。

问 38:如果初果和二果圣者下一世轮回为人或天人的话,他们会知道自己是初果或二果圣者吗?

答:如果他们投生为人的话, 通常并不知道自己是圣者,但是他们从出生开始, 就自然不会故意违犯五戒。如果他们持续地修行,将能知道自己前世曾经证得圣道圣果。如果他们投生为天人,就有能力知道自己前世已经证得圣道圣果。

问 39:有人说上座部佛教是原始佛教。请尊者开示:什么是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不是原始佛教?

答: “原始佛教”是指从佛陀在世时,直到佛陀般涅槃后一百年部派分裂前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时间的佛教形态, 或者说它是佛陀及其亲传弟子生活和教化的时期。当时的僧团都以果德玛佛陀为唯一的导师,以佛陀教导的四圣谛、八圣道、三学等为修学规范,过着托钵维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等简单朴素的修行生活。

原始佛教是个历史观念,只代表两千五百多年前那个历史时期的佛教形态。而上座部佛教是个传承观念,是一直流传至今日的活生生的佛教流派。原始佛教是上座部佛教的源头,而上座部佛教直接传承自原始佛教,并且直到今天仍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佛教的风貌与传统。

原始佛教作为一门学科,是近一两百年才兴起的。最早研究原始佛教的是西方学者,后来也影响到日本和中国。由于语言的关系,西方学者多依据巴利三藏,日本学者多用对比南北传经典的方法,而中国学者多依据北传的《阿含经》来研究原始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作为一种信仰、文化和实践体系,不仅拥有完整的《巴利三藏》及其注释,还被成千上万的僧尼和信众们信仰着、学习着和实践着,影响着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方方面面。

原始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例如,原始佛教时期并没有佛像, 没有高大壮观的佛塔, 没有文字记载的经典,而上座部佛教敬拜象征佛陀的佛像、佛塔、 舍利、 菩提树,有许多文本经书,现代的上座部僧人还会利用书籍、音像制品、网络、广播、电视等传媒方式弘扬佛法。不过,虽然由于时代的不同,上座部佛教僧人在生活方式、弘法模式等方面和原始佛教有所不同,但是在传诵经典、 根本教理、戒律行持、 衣钵装束、 僧团制度、 修学方式等重要问题上还是极为相似的。

问 40:有人说最古老的佛教经典是《阿含经》, 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请问《阿含经》属于巴利三藏吗?

答: 原始佛教时期并没有成文的巴利三藏,也没有《阿含经》,这些经典都是佛陀般涅槃后, 由佛陀的圣弟子们结集、传诵而成的,但它们都是研究原始佛教不可或缺的根本经典。根据学者们研究,上座部巴利三藏的经藏, 唯一能够和北传《大藏经》的经藏相对应的是四部《阿含经》。其中,上座部的 《长部》 、 《中部》 、 《相应部》大致相当于北传的《长阿含经》 、 《中阿含经》 、 《杂阿含经》 ,但在内容和排列顺序上有许多出入之处。而北传《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增支部》相当的部分,还不到三分之一。

有些学者喜欢将巴利经藏和北传《阿含经》混为一谈,然而,南传上座部佛教并没有《阿含经》,也不认同这种做法。 北传 《阿含经》 并不属于巴利三藏, 它们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巴利三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唯一圣典,是含经》分为四部,称为四《阿含经》,皆属于北传佛教声闻乘三藏中的经藏,且分别属于不同的部派:《长阿含经》属于法藏部,《中阿含经》和《杂阿含经》属于说一切有部,《增一阿含经》据信是大众部的传本。 由于它们分别出自不同的部派,所以内容不十分完整,且多有彼此出入者。

2.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佛陀在世时所说的语言是马嘎底语,也即是今天的巴利语,所以《巴利三藏》是直接用佛陀的语言保留佛陀教导的经典总集。 汉译《阿含经》是从梵语翻译成汉语的,它们应该有更为古老的语言版本。

3.《巴利三藏》是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唯一无可争议的权威经典。但《阿含经》在中国历来被大乘学人视为小乘经典而被束之高阁,直到近世才逐渐受到重视。

4.《巴利三藏》有一套完整的解释三藏的义注和复注,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历代上座部长老比库们学习教理和实践禅修的根本依据。 对巴利三藏的研究和实践,离不开三藏的义注、复注,以及长老比库们的修学成果。 《阿含经》是在 19 世纪才开始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并据此来探索和研究原始佛教。 想要研究《阿含经》 和原始佛教, 则离不开学者们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