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星云大师讲解《六祖坛经》 第七 机缘品【经文】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①。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②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系孙③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④,延师居之,俄成宝坊⑤。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遯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⑥,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⑦,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甚么?” 曰:“名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能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⑧?”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⑨。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能,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犁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⑩四智⑾,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⑿性清净,平等性智⒀心无病,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依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⒃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末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迷偈曰: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⒅,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⒆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⒇,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21)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22)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 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甚么来?” 曰:“圣谛(24)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 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 师曰:“甚么物恁么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狱,大阐禅宗。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25)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26)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27)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遶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28),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29)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后着《证道歌》,盛行于世。 禅暂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甚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曰:“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 师云:“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 曰:“善塑。”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 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注释】 |
①大涅槃经: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涅槃经》、《大经》。内容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教义。分为十三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性品、一切大众所问品、现病品、圣行品、梵行品、婴儿行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师子吼菩萨品、迦叶菩萨品、憍陈如品。
②耆德:年老而有德行的人。
③魏武系孙:魏武,就是曹操;系孙,就是远孙。
④梵宇:指佛教寺院。
⑤宝坊:对寺院的美称。
⑤祖师:指六祖惠能大师。
⑥慢幢:我慢心一起,自负其高,犹如幢的高耸,所以将慢心比喻为慢幢。
⑧宗趣:指经典的主要意旨。
⑨知见:原指依自己的思虑分别而立的见解。与智能有别,智能是般若的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的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能同义。
⑩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
⑾四智:佛果的四智,为唯识宗所立。是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种无漏智。
⑿大圆境智: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的佛智。此种佛智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可映现万物。
⒀平等性智:指体悟自、他平等的佛智。此智能能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生起大慈悲心。
⒁妙观察智: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的佛智。
⒂成所作智:如来成就其本愿力所应作事。
⒃丈室:禅寺中住持的居室。
⒄灵光:众生本具的佛性,清净无染,灵灵昭昭,常放光明。
⒅三乘法: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⒆四大:地、水、火、风。即:本质为坚性,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所以四大又称能造的色、能造的大种。被造作的一切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⒇寂灭: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的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有快乐的意思,所以称寂灭为乐。
(21)外道:又作外教、外法、外学。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
(22)涅槃:又作泥洹、般涅槃、大般涅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原来指吹灭,或表示吹灭的状态,后来转指烦恼的火灭尽,完成菩提的境地。这是超越生死(迷界)的悟界,也是佛教终极的实践目的。
(23)三际:即前际、中际、后际。指过去、现在、未来。
(24)圣谛:是指深妙无上的真理。又称第一义、真谛。
(25)止观:为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即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的对象(止),并生起正智能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
(26)佛心宗:禅宗的别称。出自《楞伽经》的“佛语心为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传佛的心印为宗旨,所以又称佛心宗。
(27)威音王:乃过去庄严劫最初的佛名。
(28)无生:谓诸法的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
(29)威仪: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行、住、坐、卧四威仪。
分类:佛经 书名:《六祖坛经》 作者:星云大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