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卷上 依止胜相品第一中初众名品


真谛(译)

摄大乘论。即是阿毗达磨教。及大乘修多罗。佛世尊前。善入大乘句义菩萨摩诃萨。欲显大乘有胜功德。依大乘教说如是言。诸佛世尊有十胜相。所说无等过于余教。十胜相者。一应知依止胜相。二应知胜相。三应知入胜相。四入因果胜相。五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六于修差别依戒学胜相。七此中依心学胜相。八此中依慧学胜相。九学果寂灭胜相。十智差别胜相。由此十义胜相。如来所说过于余教。如此释修多罗文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说。复次云何此中略释。能显大乘胜于余教。今此略释显斯十义。唯大乘有小乘中无。何者为十。谓阿黎耶识说名应知依止相。三种自性。一依他性。二分别性。三真实性。说名应知相。唯识教说名应知入相。六波罗蜜说名入因果相。菩萨十地说名入因果修差别相。菩萨所受持守护禁戒说名于修差别戒学相。首楞伽摩虚空器等定说名心学相。无分别智说名慧学相。无住处涅槃说名学果寂灭相。三种佛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此三说名无分别智果相。如此十种处唯大乘中有。异于小乘故说第一。佛世尊但为菩萨说此十义故。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胜相。所说无等过于余教。复次云何此十胜相。所说无等能显大乘。是如来正说遮小乘决非大乘。于小乘中未曾见此十义随释一义。但见大乘中释。复次此十义能引出无上菩提。成就随顺不相违。为诸众生得一切智智。而说偈言。

应知依及相  入因果修异
三学及果灭  智无上乘摄
十义余处无  见此菩提因
故大乘佛言  由说十义胜

云何十义如此次第说。菩萨初学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由此观故。于十二缘生应生聪慧。次后于缘生法应了别其体相。由智能离增益损减二边过失。如此正修应通达所缘如实诸相。次后从诸障应解脱。次心已通达应知实相。是先所行六波罗蜜。应更成就令清净无复退失。由依意内清净故。次内清净所摄诸波罗蜜。依十地差别应修随一三阿僧祇劫。次菩萨三学应令圆满。圆满已是学果涅槃及无上菩提。次后应得修十义次第如此。此次第说中一切大乘皆得圆满。此初说应知。依止立名阿黎耶识。世尊于何处说此识。及说此识名阿黎耶。如佛世尊阿毗达磨略本偈中说。

此界无始时  一切法依止
若有诸道有  及有得涅槃

阿毗达磨中。复说偈云。

诸法依藏住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黎耶  我为胜人说

此阿含两偈证识体及名。云何佛说此识名阿黎耶。一切有生不净品法。于中隐藏为果故。此识于诸法中隐藏为因故。复次诸众生藏此识中由取我相故。名阿黎耶识。阿含云。如解节经所说偈。

执持识深细  法种子恒流
于凡我不说  彼物执为我

云何此识或说为阿陀那识。能执持一切有色诸根。一切受生取依止故。何以故。有色诸根此识所执持不坏不失。及至相续后际。又正受生时由能生取阴故。故六道身皆如是取。是取事用识所执持故。说名阿陀那。或说名心。如佛世尊言心意识。意有二种。一能与彼生次第缘依故。先灭识为意。又以识生依止为意。二有染污意。与四烦恼恒相应。一身见。二我慢。三我爱。四无明。此识是余烦恼识依止。此烦恼识由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污。由缘尘及次第能分别故。此二名意。云何得知有染污心。若无此心独行无明则不可说有。与五识相似此法应无。何以故。此五识共一时有自依止。谓眼等诸根。复次意名应无有义。复次无想定灭心定应无有异。何以故。无想定有染污心。所显灭心定不尔。若不尔此二定应不异。复次于无想天一期。应成无流无失无染污故。于中若无我见及我慢等。复次一切时中起我执遍善恶无记心中。若不如此。但恶心与我执等相应故。我及我所此或得行。于善无记中则不得行。若立二心同时生。无此过失。若立与第六识相应行。有此过失。

无独行无明  及相似五识
二定无差别  意名无有义
无想无我执  一期生无流
善恶无记中  我执不应起
离污心不有  二与三相违
无此一切处  我执不得生
证见真实义  或障令不起
恒行一切处  名独行无明

此心染污故无记性摄。恒与四惑相应。譬如色无色界惑。是有覆无记。此二界烦恼奢摩他所藏故。此心恒生不废寻。第三体离阿黎耶识不可得。是故阿黎耶识成就为意。依此以为种子余识得生。云何此意复说为心。多种熏习种子所聚故。云何于声闻乘不说此心相及说阿黎耶。阿陀那名微细。境界所摄故。何以故。声闻人无有胜位为得一切智智。是故于声闻人离此说。由成就智令本愿圆满。故不为说。诸菩萨应有胜位为得一切智智。故佛为说。何以故。若离此智得无上菩提无有是处。复次此识于声闻乘由别名如来曾显。如增一阿含经言。于世间喜乐阿梨耶爱阿黎耶习阿黎耶着阿黎耶为灭阿黎耶。如来说正法。世间乐听故。属耳作意欲知生起正勤。方得灭尽阿黎耶。乃至受行如来正法及似法。由如来出世。是第一希有不可思议法。于世间显现如本识。此如来出世四种功德经。由别义于声闻乘此识已显现。复次摩诃僧祇部阿含中。由根本识别名此识显现。譬如树依根。弥沙塞部亦以别名说此识。谓穷生死阴。何以故。或色及心有时见相续断。此心中彼种子无有断绝。是应知依止阿陀那阿黎耶质多根本识穷生死阴等。由此名小乘中是阿黎耶识已成王路。复有余师。执心意识此三但名异义同。是义不然。意及识已见义异。当知心义亦应有异。复有余师。执是如来说世间喜乐阿黎耶如前所说。此中有五取阴说名阿黎耶。复有余师。执乐受与欲相应说名阿黎耶。复有余师。执身见说名阿黎耶。如此等诸师迷阿黎耶。由阿含及修得。是故作如是执。由随小乘教及行。是师所立义不中道理。若有人不迷阿黎耶识。约小乘名成立此识其义最胜。云何最胜。若执取阴名阿黎耶。于恶趣随一道中一向苦受处于彼受生。此取阴最可恶逆。是取阴中一向非可爱。众生喜乐不应道理。何以故。彼中众生恒愿取阴断绝不生。若是乐受与欲相应。从第四定乃至上界皆无此受。若人已得此受。由求得上界则生厌恶。是故众生于中喜乐不称道理。若是身见正法内人。信乐无我非其所爱。于中不生喜乐。此阿黎耶识众生心执为自内我。若生一向苦受道中。其愿苦阴永灭不起。阿黎耶识我爱所缚故。不曾愿乐灭除自我。从第四定以上受生众生。虽复不乐有欲乐受。于阿黎耶识中是自我爱随逐不离。复次正法内人。虽复愿乐无我违逆身见。于阿黎耶识中亦有自我爱。以阿黎耶名安立。此识则为最胜。是名成立阿黎耶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