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上


复杨慧芳居士书(民国二十八年十月十八日

接手书,不胜感叹。幸有邮票之误,否则,汝等当以误事为助念得力矣。(贵州独山县,本是夏秋间,瘟疫大作,有二弟子,因染疫而逝世。)陈宗慈,吐泻后,卧床念佛,悠然而逝,全无呻吟痛楚之象。由自己心不颠倒,大家助念,必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宗净,吐泻后,神识甚清,尚欲求愈,为念观音。此亦是少看净土诸书、及文钞、之误。有病,即作将往生想,念佛求往生。世寿未尽,则可速愈。世寿已尽,不至以求愈而与佛不能感应道交也。幸彼自知不能挽回,即趺坐念佛。谆嘱家人,首句,即云,死后不动遗体。盖欲坐逝,以为同志表率。次说不杀牲,不用荤祭等。并令报汝,及转报光。遂一心念佛,并令家人助念。宗洁,绝不知助念之要,在不动身体,则心无因动而不归一,或因身不得力,由搬动而疼痛,起嗔恨心。妄将身体放倒,即时嗔心陡起,故面色发红。幸大家误认往生时至,更大声念佛,彼尚能动唇随念,尚不至误事。及气绝后,一足未伸,盖欲起,而力不从心。因宗洁谓,可翘一足,遂跃起欲坐,而仍无其力,乃挺直卧逝。若无宗洁之瞎捣乱,其去之景象,当为一方之奇闻。然气绝后,尚有翘足跃起等事,亦甚不平常,或亦可以往生。现远处寄书很难,前本欲寄书,令问邮局,云不能寄。待能寄时,当为寄切要者。宗净之功夫,足征超越侪辈。经此一番破坏,尚能于气绝后,现翘足跃起,亦百千万人中少有一二。可知助念之人,要依章程。宗洁,虽不知章程,何不依彼死后不动遗体之嘱咐乎。尚自以为助道,而不知其为破坏也。然深得之人,尚不至失往生之益。云南保山县城内,郑慧洪,十余年前,函祈皈依,遂劝其父母念佛。民二十二年,慧洪死,其母爱子情深,服毒,趺坐合掌念佛而逝,面色光润,较生时为胜。一方之人,从玆念佛者居半。慧洪之父,名伯纯,法名德纯,乃博学而不求仕进之士。先研究易经几年,后研究丹经,后研究禅宗。慧洪经商于外,为其父寄许多净土书,劝修净业。遂专修净业,兼为一方倡轧,而信从者甚少。由其夫人服毒,趺坐合掌念佛而逝,不信之人,皆生信心。彼一女人,未尝学问,服毒能现此种不可思议之相,可知此法门之利益,实为甚难希有也。汝以五角票(每五角一个之票,共合洋二十二圆。)不能用,补寄,此亦因小失而得大益事。何谓小失,汝绝不知光之为人,意以二十二圆之票无用为歉憾,拟寄回调换。不知光一生不妄用钱。有钱,不用于印书施书,即用于赈灾济急。以不收徒弟,不作寺庙住持,不遗死后纪念,除自己穿衣外,均作公益事。二十二圆即无用,亦如施之公家。汝作此办法,乃以市井小儿视光也。然不因此事,未必有特说宗慈、宗净、之事。由此俾念佛之人,皆得助念之力而往生,此其莫大之利益也。

复刘惠民居士书五(法名德慧。○民国二十一年起,至二十八年止。节录汇钞。

以合十求皈依,世岂有此理。剃头、修脚者、拜师,也当三跪九叩。况皈依三宝。欲资之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如此轻慢,何敢相许以自轻乎。故将原函寄回,祈另求明师。

其二)学佛之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自行化他,同修净业。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体之人,修观想等法也。汝要皈依,为取法名德惠。以信愿念佛之法,自惠惠人,功德不可思议矣。

其三)日前接所寄洋十圆,今以一百圆,助本城一弟子办善举,汝十圆亦在内。光之钱,随来随用。或印经书或救灾难,俾送光者,功归实际。然光于死时,只随身衣服而已,以免死后被得财物者,骂为贪心鬼子也。

其四)令友之女病已愈,亦其祖母之诚心所感。凡服大悲咒水,至诚者则必灵,不诚则难见效。令师所著之书,有丁仲祐先生之赞即可矣。光目已垂盲,即此信看写,系用手眼二镜,强勉从事。不见其书,而如作论文像赞等空套子,光绝无此胆识。今目力日衰,记性日弱,书也不能看,序也不能作。二种提要,均挂号寄回。以后切勿来信,亦勿介绍人皈依,以无力应酬故也。

其五)汝是提倡之人,宜吃长素,以为表率。观音殿,须太平时再造,以免人疑有钱而生坏念头。汝母六十多,宜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切不可有求人天福报之心。有一念求人天福报之心,便不能往生西方。四法名,另纸书之,附函寄上。香敬不必补寄,光现无需用钱之事。但愿大家各各吃素念佛,求生西方,此外别无希望矣。德森法师,现在上海太平寺,候校各书。因现今邮局不能按时寄件,恐有遗失,故住申候校为妥。弘化社,现因交通不便,事事艰难,缩小范围。原三在家人通辞去。因德森师尚在申,光代派一僧暂为料理。只照本一法,又须款到方交书。以时局关系,中途遗失,无力续办。非吾人苛劾,时势所使,不得不如此也。

复善觉大师书(民国二十九年二月附来书

印公老法师慈鉴,久仰泰斗,恨未亲承。弟子自出家以来,于净土法门,深生信愿,依而行之,盖已久矣。近阅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吕碧城女士,与王季同居士书,以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之句,而观无量寿佛经,又许五逆往生,互相冲突,而退信心。王季同之答,不甚详尽。弟子障重多疑,于此亦深生疑惑,且恐他人亦生此疑。故特上书,伏恳我公慈愍,详为开示。俾弟子及现未一切众生,除疑生信,无任感谢之至。再者,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下,尚有诽谤正法四字,而观经无之。不知因无此四字,不成冲突否。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至于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