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蠡测》第18章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6)


18.5、心理与生理

世出世间,一切事物之理,统摄于一心。而分析心法之最详尽者,莫过于佛法。如唯识学析心之法相,般若学辨心之法性,《楞伽》、《密严》、《大乘起信论》等,世称为如来藏宗者,详论心性之体用,渊深博大,迥非现代心理学所可几及。今之心理学,所牵涉范围,有生理、遗传、社会、病理等学,施之于实用。复有教育心理、群众心理二者,用之于政教。犯罪心理,用之于侦讯;变态心理,用之于医疗;而皆以心理现状为讨究之对象,用以培养人格,范围论理,功能至巨。但其为学内容,则以人类有生命存在,依此意识心活动现状为依据。故其所谓心理者,即现实人生意识活动之现象与变化也。现实人生,当不能离生理而独存,故学之造诣,亦止于意识而已。若离五官感觉与思想运用之明了意识,惟认知有一潜意识(或称下意识),以之比观唯识学之说,终不出第六意识范围。即所谓潜意识者,仅当唯识之独头意识(或称独影意识)。若唯识所说第七末那识(我执),第八阿赖耶识(含藏持种之义),固非今时心理学所知。故说如来藏性,乃心物一体,天地同根,万物一如,此中事之与理,若以心理学说观点视之,则幽玄而不切实际,几同于变态心理者知觉上之病态。复若般若学之说心识虚妄,体性空寂,意识运思,无一而非如空花梦幻,终无一实法可得,则尤为心理学所未知者。故以佛法视之,今时心理学者,实乃唯识法相学中之一分耳。苟谓佛法即心理学,或谓佛法乃一种学术思想者,其去佛法诚远矣。以此观念,谓之研究佛学则可,谓之学佛或深入佛法,诚有严格之辨别矣!佛法之言心言性,皆切就其通乎本体而论,虽亦有侈言法相,析说妄心意识现象,皆非究竟之第一义事。所谓第一义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者也。佛法实乃超科学、哲学之一大实验事,一切学理寻绎,但为其入门之准备,若滞情于此,则迷化城为宝所矣。

不但一般学者,谓佛法乃心理之学,即学佛法者,在概念上,亦多落此窠臼,故于身心二者,在思想上,常截分为二。孰知心理与生理,亦即心物二事之交互作用,皆属一体之所生,《楞严经》及诸大乘经论,多涵此义。唯识学谓第八阿赖耶识,通含山河大地之种子。

《大乘起信论》立一心真如生灭二门,而皆极论此二者一元之变。人而具有心身,心识之为用,名之曰心理,身体之为用,曰生理,心识强盛者,力可转变生理,例之精神治疗,及催眠瑜伽等术可知。但生理实足影响心理,如人有病,心理反常,事例尤多,若仔细实验观察,固知心身实为一体之所生。身同物理世界,气候之变化,通生理周期性之觉受,物质之转移,刺激心理变态之现象,此皆人所习知者。若人身之精气神同自然界之光热电,主其中枢者,寂然应物之心性也。明体达用,须融会而贯通,直入顿超,舍心宗而莫属。

然佛法心宗,禅门古德,均不言及此者何也?盖祖意隐晦,蕴之工用之中,言之则恐落筌蹄,易滞迹象。至若密宗,则以调色身气脉为其首当要基(他如正统道家,除旁门左道外,则依身根而起修)。欲实验修证佛法戒定慧,而不明斯理,轻心掉之,虽尽形寿,恐终难有成矣。盖调摄气脉,为对治生理之缺陷,色身既调,通于自然,影响心理,得至空忍,二者之间,如风静浪平,晴空无翳,则永住安谧晴暘之境,得于胜定。然后逆其变化之流,复返于体性本然之域,则于四大假合之身,六尘缘影之心,取舍由人,可得自在矣。故身在动者,心随之移,心常乱者,色随之变。故曰“心能转物,则同如来”。鸦片、吗啡之为物,吸之可转移人心理性情,砒霜、草乌之为物,食之戕人之生命。不能转物,即为物转,事理至明。而心能转物者,如来藏性之本体真心也,妄心意识力弱,仅可移易小变耳。而言生理,则今时物理世界,声光电化等学,略可通悟,善用之者,以之化物成性,不善用之者,随流乘化以归尽,波靡轮转,终无已时矣。此义深窅(yao三声),冀毋以人而废其言,当今科学日进无疆,无数崭新之创获,正好为佛法作注脚,而益资证明,世有高明,必肯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