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公孙丑(上)(03)生死不易的知遇至情


管鲍之交的历史故事,到这里还不算是高潮的顶点。最妙的是在最后的一幕,当管仲快要死时,齐桓公有点着慌,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因为后继的人才实在难找。所以他亲自来探看管仲病情,同时很着急地问管仲,万一你不在了,我应该找哪个接替你的任务才好?桓公并且提出了管仲的好友鲍叔牙来做继任人选,想来管仲一定会同意。但是管仲却马上反对,认为不妥。他的理由是,鲍叔牙是好人,也很方正,一个方正的大好人,在做人的道德上是第一等人,但是非常复杂的政治重任,并不是一个一味讲究方正的好人所能担当的。

我们一般人的想法,管仲一生之中得鲍叔牙的恩惠太多:穷困时,在生意分红上占了便宜;被俘虏时又救了自己的命,还推荐自己做了齐国的宰相。现在他快要死了,应该把这个高位让给鲍叔牙来接手才对,不料他竟在齐桓公的面前断然否决了。齐桓公问他为什么反对鲍叔牙接他的位子,他说:鲍叔牙是一位好好先生,怎么可以做这种勾心斗角、时时刻刻都要用权术的事?如果让这个好人来做,那么不但鲍叔牙完了,齐国也会垮的。事实上,管仲这种话,也真的是为了爱护鲍叔牙、爱护齐桓公和齐国而说的。

后来鲍叔牙知道了这件事,很欣慰地说:管仲真是最了解我的好朋友,我的确不能担当这个职位,如果做了,说不定脑袋都保不住。

他们相交的情谊,就是如此的真挚,如此的感人。他们两人在事业上,只有鲍叔牙推荐管仲,管仲从来没有推荐过鲍叔牙。可是两人交好,真正的知己之处,却不是我们通常交友所可想象的。现在人谈管鲍之交,只看到前面分红利的那一段,而且希望对方是鲍叔牙,自己永远是管仲。

再回过来说,齐桓公对管仲之专信,在历史上的确是少有的。我们常喜欢以三国时代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自喻如鱼得水的情形,来作为君臣之间、宾主之间信任的典范。其实刘备信任诸葛亮,并不及齐桓公信任管仲那么专。诸葛亮的事业,都是在刘备死后才做出来的。换言之,诸葛亮在刘备死了以后,才更有权力和条件发挥自己的才干,完成更大的功业。而刘备的器量因为不及齐桓公,所以他的事业始终限于天下三分之一的局面。李宗吾曾说三国时代三个人的笑话,曹操是心黑脸不厚,所以陈琳作一篇檄文骂他的时候,他还会脸红头痛。而刘备则是脸厚心不黑,手段不够毒辣,所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到处扮成惨兮兮的样子,赚人的同情。至于孙权是心黑但不够黑,脸厚但不够厚,都不到家。以李宗吾的厚黑哲学来说,在他的“厚黑学校”里,这三个人都是不能毕业的学生。虽然这是李宗吾的玩世笑话,但也有他的一面歪理。

不过,领导人固然应该相信高级干部,但作为高级干部的,是否值得领导人去信任呢?是否具有忠诚、才华、品德、能力等应具备的条件呢?像这样优秀的人才,实在不容易找到,而管仲的确有值得齐桓公专信的地方。

上面是孟子引用曾西所说“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一句话所引起的闲谈,这是管仲当政的第一个因素。此外曾西再举出第二个因素,是管仲在齐国当政四十年之久,的确是段不短的时间,努力经营下来,成绩自然可观,使齐桓公在国际上称霸。可是曾西认为,管仲对于人类社会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并没有留下永垂千秋的建树,成就并不算高。所以曾西会不高兴地说,“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你怎么拿我和管仲比较呢?

这是孟子引用曾西和别人的谈话,这一段史料只在这里由孟子口中说出。

于是孟子接着对公孙丑说:管仲这个人,曾西都不愿和他比,你怎么把我看得那样差劲,竟拿我去比管仲呢?

公孙丑说:老师!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天下达四十年之久——在现代来说,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了;而晏子后来辅助齐景公,也使齐国成为国际间的大国,使齐景公成为著名的国君,这样的两个人,你还认为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