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述:中国式管理(03)


半个世纪前的青年创业之一

我们中国有一个大政治家,也是政治哲学家,比孔子年代稍早,同时比他更有实际从政经验的人--管仲。后来把管仲的政治思想等等,作了一个很好的归纳--“管、教、养、卫”。政治上讲管理,但是光管理是不行的,还必须教育辅助。管理带着独裁性,只有对物品,才能单用管理;对人事,单说管理,也太无情了。所以要另外配合教育,乃至和员工福利有关的“”、“”,如此才能有健全的人事结构,才能发挥团结精神,创造绩效。

现在随便举个例子,大家会比较清楚。五十多年前,四川还是个闭塞地区,交通非常困难,整个中国大陆的地理形势。由东南沿海直溯而上西北高原,就像步步登天一样,因此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便是这个意思。当时长江水运都是靠木船,逆流而上时要靠一、二十人拉纤。顺水而下则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当时舵手,就是现在所称的驾驶兼领港的,他站在船头,顺流而下,把竹篙向前面岩石一顶,船就转弯了,那是功夫。

当年四川有位卢作孚先生小学毕业后,当学徒出身,但是很有头脑。他在青年时期,到处奔走,借了一些钱,在重庆创办了“民生公司”,就弄了一条几丈长的轮船来试试。后来增加了船只、成立了很有规模的航业公司。那时候的轮船还只是旧式的,如果在近海,还有机器和风帆并用的机帆船。在长江、扬子江,有小型轮船。大家都知道,工商业的发展有三件要素--“”、“”、“”。像我们老一辈经商的人,总希望三者兼办。除了自己的工厂外,还希望拥有自己的销货公司,乃至航运公司,都由自己来。这个“民生公司”发展到后来,产运的企业网影响所及,就遍及了半个中国--西南几省。

抗战前后,一听到“民生公司”,便有另眼相看的意味。在他公司当职员,待遇并不高,但是很合理。下班以后,职员不准外出,必须留在公司参加补习。因为他自己遗憾没有受过高级教育,深感别人学识不足的痛苦,所以很注重职员们的教育,当然他自己后来学问也不错。慢慢地,公司里开列了各式各样适合各种程度的课程,而且请很好的老师来教。你要念好了,考高中,送你去;考大学,送你去。职员们只有礼拜天才能出去玩。平常公余时间,家里有事的话,要请假才能回去。职员们若是生活、言行上不检点,几个月就请你走路。在这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下,使得民生公司出来的人,很多在财经界居于领导地位。这种管理看起来很严格,可是出来的人不认为严格,反而觉得是一种培育、一种关怀。因此,后来职员们出来创业,对民生公司始终有着浓厚感情。这是一个老一辈创业成功的例子。

现代年轻人没有老一辈的生活经验,往往自认为很有感情,也很讲道义,但是在我们老一辈看来,是很脆弱,经不起考验的,一到了现实社会,利害观念就出来了。吃苦不够,耐劳不够,什么都不够。要共事业是很难的,但这也不能怪你们,现代青年毕竟没有受过大环境大时代的锻练。

我们这里昨天请一位刘先生,来讲九一八事变,青年人挺身抗日的英勇事迹。他的话很简单,他讲青年人出来抗日救国,是把脑袋拿下来,放在裤袋里走路,准备随时赴死的。而你们这一代呢?尝过什么艰难、什么困苦没有?因此难以造就真正的人才。台湾这个环境在变,大环境也在变,年青的一代,还须准备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领导这个时代。

你们现在研究“管理科学”,想找中国的东西,那可多了。那就必须,多看看历史上的政治典范。政治是管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艺术。用之工商界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企业管理和政治并没有两样。现在工商界和政治上,我们发现青年人头脑灵敏度不够,机警也不够,许多事情到了手中一处理,就弄坏了。以上所讲的,大概属于你们拟的第一个题目“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看法”这个范围。我的答案,不知道对或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