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说》36章 将欲歙之(03)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柔弱胜刚强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它柔软得没有骨头,无丝毫之力,可是,一滴水在一个地方滴了几百年,无论是铁或石头,都会被它滴穿成洞。这就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东西没有刚强可加以对抗,只有柔弱可以制胜。

老子主张用阴、用柔、用弱,不是叫人做坏事。所谓柔弱,在做人的道德行为上就是谦退礼让,也就是吃亏;吃亏并不是笨人,多吃一点亏没有关系,让别人占一点便宜,他也高兴,你也高兴一下蛮好嘛!不要觉得被人家占了便宜而难过,只要想到他会因此而高兴,自己坐在家里也笑一笑,替他高兴就行了。所以,吃亏是福,柔弱胜刚强。老子这些主张也就是后世所讲的帝王术,被人认为是权术谋略的最高原理。

鱼不可以脱于渊”,鱼在水里的力量很大,生命力很强,一旦离开水就完了。后来中国文学上有许多类似的话,如“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到了水浅之处,连虾米都戏弄他;老虎在山中称王,到了平地,被人围起来打,最后被打死了,虎落平阳,连狗也可以欺负它。所以,人要懂得自处之道,像鱼一样不能离开水,鱼一离了水就完了。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个国家生存的命脉所在,一定要掌握住,不能轻易给别人看见。中国历史上,都以龙来比喻皇帝,因为龙的体形庞大;然而它的性格柔软、温良,脾气最好。可是,它颈项下面三寸的地方,不能碰触。因为龙的鳞甲都是顺鳞,只有颈下三寸是逆鳞,那是它致命的地方,绝对碰不得的。如果碰到龙致命之处,那就非同小可,不管你是谁,龙非把你消灭了不可。所以,历史上常常以披龙鳞来比喻帝王动怒。

历史上只有魏徵,这个了不起的大臣,经常披唐太宗的龙鳞;也只有唐太宗这样的皇帝,能容忍他的直谏,这是历史上很少见到的事。人的一生中,每人都有他致命的弱点,就怕人家指出来,所以都自我保护得很严密。遇到一个不懂事的人,偏要把它指出来,那就非同小可了。很多古代了不起的帝王,下面有的大臣,专门做这种“披其龙鳞”的事,就是专指出弱点或错误的地方。当然了不起的唐太宗他是接受了,可是,这是很难做到的,需要高度的忍耐才行。

一个人自我的意见固执起来时,在要紧的关头,左右高级干部硬加以反对,要把你的意见修正过来,那是很痛苦的。到了当权的地位就会知道这种痛苦,一般读书人对这个道理,讲起来很简单,因为他只是读书,没有当过权,所以,坐在书房里谈理论时,当然度量很大;等到自己有一天当了权,那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比如大家家中的钥匙都放在口袋里,你愿不愿意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告诉别人说,我家里的黄金美钞就是用这一把钥匙开门去取的。你能这样示人吗?同样的道理,人生事业,国家大事,道理都是一样。

从“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句话,与上面这几句配合起来,老子是否教人做坏事?是否要人耍手段呢?当然不是。他只是说在“微明”之下,教我们做人做事小心,懂得前因后果。因为所有的痛苦失败都是自己招来的,是自己没有明白因果道理,没有“微明”;在微妙地方,没有看清楚,没有看到要点,才会有今天的失败。这些都是在平常不注意的地方,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后来所遭遇的痛苦,只是一个结果而已,他的前因并不在今天。

因此,老子说“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做人处世,需要谨慎小心。儒家只讲一个原则,孔子的说法是存诚,要我们“戒慎小心”;老子道家的文章,则专门指出现象来。这两家看起来虽然不同,道理都是一样。下面一章是给上经作了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