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义今释》2.06章 言语理论的真实性


【《楞伽经》原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过妄想计著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著过,自种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

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齗(龈音)齿,和合出音声。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

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性无自性 亦复无言说 甚深空空义 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 言说法如影 自觉圣智子 实际我所说

【南怀瑾老师解读】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佛说:“愿佛说出心理妄想的境界。如果我们知道了妄想的心境,就能明白言语理论的真义,和言语所表示的作用,不仅可以迅速达到正觉,同时也可以净化众生的妄念。”

佛便回答说:“有四种言语的妄想境界:那就是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无始妄想言说。①相言说者:是由妄想执著色相分别而生。②梦言说者:由于从前经验的境界,随睡眠时的忆念所生,等到梦境觉醒时,方知都无自性。③过妄想计著言说者:忆念执著从前的怨仇等等,由先时所作的业力而生。④无始妄想言说者:从无始时来,执著种种戏论和烦恼种子等的熏习而生。这就名为四种言语的妄想境界。”

这时,大慧大士又请佛再加以详细的说明。

佛又说:“言语是由于人们藉着头、胸、喉、鼻、唇、舌、齗(齦)、齿等生理机能的和合,才发出了声音。”

大慧大士又问:“言语和妄想的作用,究竟是相同的,或是不同的呢?”

佛说:“言语和妄想,既非相同,又非不同。因为言语是由妄想所生而说的,如果言语和妄想是不相同的,那么言辞便不应该是思想的产物了。如果是相同的,但言语却不能完全的表情达意,只不过加以比较的说明而已。所以说言语和妄想,既非相同,又非不同。”

大慧大士又问:“言语本身就是第一义(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真理)呢?或是所说的是第一义呢?”

佛说:“言语本身不是第一义,所说的也不是第一义。

“为什么呢?

“所谓第一义的圣乐境界,是由于言语所要指示的境界,并非言语就是第一义。所谓第一义,是进入了内圣的大智自觉境界才能了解的,并非只是口说的名辞,和妄想的境界。所以说:言语妄想,不能明显的表示第一义。因为言语本身,是有生灭。变易动摇,辗转互为因缘的。如果是由于因缘互相辗转而生起的,它就不能明显的表达第一义。

“又因言语本身和妄想,根本上就没有自己的固定性,所以言语哪里能够明显地表示第一义呢?

“其次,大慧啊!一切现象,都是由于自心的现量境所生起,外界种种现象的性能,根本就都没有自己的固定性。所以言语和妄想,并不能明显的表示第一义。因此,应当弃言语和一切妄想才能证得第一义。”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这是说:一切事理自身都没有绝对固定自性的实体,所以用言语所表示的有或无,都是一种假设的说法。至于究竟的空和空不空的道理,它的意思极为深奥,不是愚痴无智的凡夫们所能够了解的。一切事理的性能,既然没有绝对固定的自性,所有表示事物的言语和理论,也只是一种影像而已。内圣大智的正觉第一义之道,是必须由心性自觉而得,这才是我所说的身心自性的实际。

(上节佛的论说,是指出言语文字都是是妄想所生,并无实性。佛法重在求证自觉圣智善乐的第一义,不可斤斤计较言语理论和文字,不然,就成为口头禅了。而且是徒逞口舌之利,往往弄得是非纷然,对于真正佛法的证悟境界,却是了不相干的。何况所有的言语文字,并不能完全表示人们内在的真情实意呢!我佛早在二千多年前,已经说出语意学的最高原理,可作为研究语意学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