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离娄》顺逆与存亡的关系


孟子说:「斯二者,天也」,这个天是指一个法则、一个呆板的原则,但是他没有说是对或错。换句话说,他的意思是说,太平盛世、社会国家天下安定的时候,自然尊重伦常伦理道德。这个时候,贤德的人、有才能的人,自然受人的尊重,这是当然的道理。而当末世、乱世的时候,道德与公理没有了,只有强权。为什么那样演变呢?他说这个是自然的法则,这个自然法则就是天意。

下面他讲「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这里有不同的天了,这个天可以讲是天理的天。为什么我们那么讲呢?好像给孟子特别抹上一层漂亮的粉一样。同学们常常笑我说,老师经常替孔子、孟子作辩护。我说我并没有替他们作辩解,至少我读他们的书,所了解的是这样。孔孟两个讲天理,因为他们的思想是根据传统文化《易经》来的,《易经》里顺天理是至善,谓之顺,所以坤者顺也,坤卦谓之顺。「顺天者存」,是顺其天理,天理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是至善,生生不已,这个是好的。相反的,「逆天者亡」,到了乱世的时候,强大欺凌弱小,力量大的欺负力量小的,这个是逆天的道理,凡是逆天而行的,没有不失败的。

所以这一节讲起来,好像是我们故意加上批注,把他特别说得好一点似的;事实上,是他写文章的时候,文气写得非常顺,但在道理、关键的地方,交代不太清楚,致使后世的人在观念上难以正确的了解。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在本文下面,引用了一则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这一段是讲孟子时代以前齐国所发生的故事。从孟子说的这一段话,我们就可以明了一段历史,虽然他书中没有注明。《孟子》书中记载下来的这桩事,是孟子在齐国说的一段话,那是齐宣王的时候,所以他引用齐国本国的历史。

历史上齐国有两个名王,一个是齐桓公,一个是齐景公;也有两个名宰相,齐桓公的名相是管仲,齐景公的名相是晏子(晏婴)。一个名王必定要配上一个好的宰相。在这个时候,他们都可以称为一代的霸主,一代的名王,而齐、鲁两国本来是世交。

这时南方的吴国,正值吴王夫差上一代的皇帝,就是吴王阖闾的时候。吴王要求齐国把一个公主嫁到吴国来,当时吴国是个强国,所以敢于要求。说要求是很客气的说法,实际上你爱送来也好,不送来也好,不送来就出兵打你,就是这么一个态势,摆了出来。

面对这个情况,齐景公就觉得没有必要引动这个战争,不过他看到吴国这个国家很糟糕,将来是没有好结果的。所以他又感慨讲了一句话:「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他说这个吴王虽然在国际的情势上,因缘际会成了一个强国、一个霸主;但是这个国君既不会领导,也不能受人指挥,所以很糟糕。

我说这个人应该姓「」,名叫无能才对。一个人既不受命受令,觉得不服气,他又没得办法指挥人家,社会上这一类人也很多。换言之,在国际间这一类的领导人也不少。

所以当时吴国就变成这样,「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实在难办。讲国际的地位,与齐国又差不多,一有冲突就打仗,所以齐景公也搞得没办法,好吧!你要我家里这个宗族的女儿,就送一个过去吧。但不免流下眼泪,「而女于吴」,只好送这个女儿去吴国,给你当媳妇去吧。嫁得真冤枉,齐景公是这个意思。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刚才我们已经说明,上面这个解释,关键就在这个地方。由吴王要齐国公主为媳这件事,你就看出来,孟子并不赞成强大吃弱小、命令弱小,所以有这一段历史的证明,我们才能读懂《孟子》这一句话。

因此,告诉青年同学们,研究自己的文化,读古书,特别留意,有时候你不要多费脑筋的。我常常发现年轻人读书啊,「老师!这里看不懂」,你看下去就会懂了。道理在哪里?你往往读到后面就把上面问题解决了,因为在后面有批注嘛!

还有时候啊,读一本书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就摆着,改看小说;看了半天小说,刚才那本书上不懂的,一下都懂了。其实小说同那本书不相干,可见脑子的智慧,本来都有的,你拿别的东西刺激它一下,它那一面就灵光起来了。所以读书要活,不是硬记,记出来的不是学问,千万注意。

我们继续下面的文字,孟子当时在齐国的理论,还没有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