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离娄》哲学相法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这里一个高潮来了,也是孟子看尽了各国的王、侯、将、相各式人等所作的结论。在文字上,这段书非常明白,不必多作解释。

孟子是说,观察一个人,只要看他的眼神就八九不离十地了解他了,因为眼神非常清楚地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大家都知道,傲慢的人和人谈话时,他的眼睛总是向上看;而眼睛老是往下看的人,往往是在打鬼主意。当小偷的人,走在路上,眼睛就斜向两边瞟,心中在想:什么东西可以偷?这是由眼神观人的几个简单原则,一般人大致都懂的。所以最能反映人的思想状态的就是眼神,想逃也逃不掉的。当然,详细地说也不容易,眼睛大,大到什么程度?小,又小到什么程度?眼神亮的,又亮到什么程度?有些人没有眼神,但是,没有眼神的也可能是第一等的好相,那叫做「神不外露」,他心中是喜是怒都看不出来。这样的人,更难捉摸。总之,眼神对于看一个人的性格、品德,非常重要。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如何,大体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出来。

当然,现在戴眼镜的人那么多,把眼睛罩了起来,要透过一层玻璃来看,就更难看得出了。现在我们要研究,孟子为什么突然在这里挂起「哲学看相」的招牌,谈起相法来了?这是很妙的事。

孟子一路下来谈的都是大道理,在这里他为什么说到眼神的事情?而且说得蛮有道理。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道理。我国有一部道书《阴符经》,是道家一本很古老的经典。其中有两句话:「机在目,机在心」,人类精神思想的关键就在眼睛。当然总的开关、枢纽是在心。

大自然的现象,阳气旺的时候就是晴天,日月光明普照大地;如果阴气重,则是阴雨,而日月都昏暗了。在人的身上,不论善念、恶念,只要他心里念头一动,虽然还没有采取行动,他的眼神中就显露出来了。如果是个大的好念头,他的眼神特别好,特别清明;如果心里有鬼主意、歪念头,那么他的眼神就呈现出黯浊闪烁的现象。

我常对年轻朋友们提到两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广益知识,增加人生经验;除此之外,我认为还要加上一句:「交万个友」。朋友交多了以后,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个性、品德、性向等,不必做心理测验,一望而知。眼神的确与心理、思想有极密切的关系,再配合看相的原则,就很清楚了。看相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只是人类一种生活的体验,根据此一长远累积的经验,对于一个人的过去,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都可以从形貌、举止、神态上看得清清楚楚。

还有,在诊断疾病上也可以了解人的心态。现在生病了,花钱到医院去检查,还要经过几天,用许多仪器、药物,以物理的、化学的各种方法检查才查得出来。我们过去不是这样,我国古代的医学,只要把个脉,再看看人的眼睛,对五脏六腑中何处有疾病,立刻就诊断得出来。至于古代的兽医就更妙了,拉着牛、马的耳朵一看,就知道生了什么病。这是我国过去的医学,现在是否有人能够这样诊断就不知道了。不过已经有耳诊,从病人的耳朵上诊断出疾病来。

眼神的确有许多作用,这也就是所谓「机在目,机在心」。

孟子的这一段话,当然是他学生记载下来的,是实在的。至于他为什么讲这一段话,我们无法考据,只能推理研究,估计他是有所感而发的,大概不是对齐宣王说的,也不是对梁惠王说的,可能是对梁惠王的儿子说的。在《梁惠王》上章中就有记载,当梁惠王死后,他的儿子梁襄王上台,孟子只好离开魏国了。因为他看了梁襄王后,出来曾经对人说过一句话:「望之不似人君」,看他的样子不像一个国家领导人。至于如何不像呢?大概孟子看了他的相,认为他的眼神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