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说》(中)第34讲


成败得失 自然现象

现在还在《力命》这一篇,接着上次的观念继续讲到生死问题,“当死不惧,在穷不戚”,所以真正的道家看得很通达,无所谓了与不了,对贫贱的遭遇也看得很平淡,没有忧愁,就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知命安时也”,他了解生命的道理,顺时是生命的自然之理。“其使多智之人量利害,料虚实,度人情”,因此了了生死的人,看通了这个自然生命的规律,这是智慧高的人,在《列子》里称之为“多智之人”。这些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处世做人,计量利害关系以及虚实的道理,了解人在这个社会上一切的情况。“得亦中,亡亦中”,这个“”字念“”,打中了,就是有所成就也对,失败了也不错。

其少智之人不量利害,不料虚实,不度人情,得亦中,亡亦中”,笨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计量人类世间的利害关系,不懂人情世故虚实的道理,成功也行,不成功也行。因为成功与失败没有绝对的标准,是根据人自我的观念、利害的道理而下断语。因此说“量与不量,料与不料,度与不度,奚以异”!所以我们的人生,大家都打虚实的主意,什么事情都估计一下,就是量;什么事情预先判断一下,就是料;度就是猜想,一个事情还没有实行先猜一猜。其实猜与不猜都是一样,因为他的遭遇属于定业的命定。

唯亡所量,亡所不量”,所以要一切放任自然,生命自然之理就是自然地活下去,也就是上一次我们讲到生命的目的就是活着。活到差不多了,要跑路就跑路了,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个样子“则全而亡丧”,一切什么都有,很满足,“亦非知全,亦非知丧”,满足也不知道,丧失也不知道。所以“自全也,自亡也,自丧也”,一切成败得失,都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是补充上次的观念,简单明了地把它说完了。现在举一个事实为例。

看江山无恙

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史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曰:“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驽马棱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吾君乎?”晏子独笑于,公雪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之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

齐景公游于牛山”,齐景公是春秋末期的一位诸侯,不算好,也不算太坏。不过他有一位名宰相,就是我们再三提到的晏子,晏婴。这个人有名的矮小,跟孔子是很好的朋友。齐景公“游于牛山”,牛山是当时齐国的一座山(山东临淄县南)。在中国文学里有“牛山濯濯”这句话。这个濯字,就是水洗得干干净净的。牛山这座山上啊,一棵树都没有,都被人砍完了,只有草,所以这座山是光光的。我们形容一个人头上光了,就说他“牛山濯濯”。

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齐景公回头看看自己的国家,自己所统治的这个区域,不免感慨而流泪。等于明朝永乐皇帝,把侄子建文帝赶走,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只好跑去当和尚,几十年以后回来。清朝的词人曾作词形容他的心情,很有名的,“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自己回头看看统治过几年的天下,“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这个时候他是和尚的身份。所以有人说,明朝郑和下南洋开展了海疆、海上的航运,实际上是永乐怕这个侄子逃亡海外,所以叫这个最信任的太监郑和航海搜索,想把建文帝抓回来杀掉,这是历史的一个秘密。可是建文帝没有逃到国外,一直躲在云南迤西一带当和尚。据说过了几十年,永乐死后他才回宫,说自己是皇帝,大家都不敢相信,最后把全宫的老太监找出来,有两个老太监还认识他,一看到他就跪下了。

我们为什么说到这个啊?就是说齐景公当时在山上,一看自己所统治的区域,就是“雄城壮”,因此感慨而落泪。下面是赞美他当时统治的土地,“美哉国乎”,一个伟大的国家,土地、资源茂盛,物产丰富;“郁郁芊芊些树木花草,各种自然的境界;“若何滴滴”,所谓青翠欲滴,到处都是翠绿原野,显示这片土地的富饶。

去此国而死乎”,看了自己所统治的美丽国土,他就想到总有一天我要离开这片土地而死去。但是人生自古谁无死呢?“使古无死者”,如果自古以来人都没有死的话,“寡人将去斯而之何”,那么不晓得我会是做什么,是不是做君王?想到这里,所以很感伤。一个人到了风景好的地方,快乐的时候,常常会产生伤感心情。

当时有孔梁、丘据两个人跟在他旁边,看到这个诸侯的伤感,他们也哭了。这是马屁主义,他们的眼泪也来得快,不用抹辣椒就流出来了。不过他们的哭也有道理,下面讲一个理由。他们说,大王你不要想得那么悲惨,“臣赖君之赐”,我们都是靠你才有饭吃,有官做,有权位,“疏食恶肉可得而食”,这个恶肉不是说坏的肉,而是好吃的。“驽马棱车,可得而乘也”,有交通工具,衣食住行,种种的享受。像我们啊都不想死,都怕死,何况你是一国之主,当然有这么一种悲伤心理。这两个人就陪着齐景公掉眼泪。

齐景公的名宰相看到这两个人马屁拍得很有趣,“晏子独笑于”,他们两个和君王都在那里哭,晏子却在旁边笑。“公雪涕而顾晏子曰”,就是把眼泪鼻涕擦一擦,然后回头看晏子。“寡人今日之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他说我们今天出来郊游,因为触景生情,所以哭了,孔梁跟丘据两个人也跟着我伤感,而你一个人笑,这是什么意思啊?晏子的回答是一个人生哲学,也是对马屁主义的一个批评。

晏子说人生历史哲学

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有勇者而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唯事之恤,行假念死乎?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

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解释这段话之前,先了解一下历史背景。周武王统一天下,姜太公的功劳很大。周武王分封诸侯,历史上叫“封建”,中央集权,地方分治,姜太公被封于齐,是齐国的祖先,就是山东的胶东这一带,当时封了几百个国家。

有一部小说叫《封神榜》,都是神话。姜太公在没有得志以前,多倒霉!做什么都失败,卖面粉碰到大风,把面粉都吹跑了,所以七十多岁时他太太闹离婚离幵了他。这个姜太公孤家寡人,在渭水钓鱼,“愿者上钩”就是他的话。其实他是在那里钓人,结果总算周文王上钩了。姜太公那个时候差不多八十岁,周文王有九十多了,姜太公坐在车上要周文王给他推车,姜太公看他推得很累,问推了几步啊?周文王说八百零八步了,姜太公说我保你子孙八百年天下。所以周朝政权八百年,据说是周文王给姜太公推车推出来的。《封神榜》里说,姜太公帮助周文王统一天下,最后是姜太公封神,什么雷公、电母啊,一个个封完了以后,只剩一个小小土地公的位子给自己。《封神榜》这一部小说的精神你就看到了,一个成功的人是“无我”,真地忘了自己,连玉皇大帝都是他封的,这个玉皇大帝本来是姓张的,不过据说上天也民主,玉皇大帝改选,现在是关公上任,这是一贯道里传出来的。这个姜太公的故事,是神话小说,但里头的哲学非常有味道。姜太公封于齐,四百年后,齐国出了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齐桓公,管仲当宰相。

晏子回答齐景公时,说出一个历史故事,你们注意啊,晏子本人有一部《晏子春秋》,说了很多道理。这一部著作与孔子同时,比管仲后一点,管仲有一部书叫《管子》,比孔子还早一点,这都是中国文化,所以叫诸子百家。

晏子这里所说的属于历史哲学,他先说一个道理。他对齐景公说,假使一个国家的权位由了不起的贤者永远统治下去,像姜太公、齐桓公都不死的话,那么他们就永远当君王,也不会轮到你了。这是讲齐国上一代的历史。“使有勇者而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齐国的庄公、灵公武功了不起,统治了一个时代,他们都是齐景公的祖先,如果不死,也可以永远统治齐国。万一“数君者将守之”,你的祖宗先辈都不死,那权位就始终在他们手里了。

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你不过是他们后辈的小孙子,虽然是个龙种,龙种又怎么样?古代称皇帝的子孙为龙种,好像老百姓的儿女都是狗种一样,这是统治者的毛病。尽管你是龙种吧!许多皇帝的后代,所谓末代王孙,比普通老百姓还不如,因为他们娇贵惯了,自视很高,可是一无所能,所以很可怜。末代王孙我们当年亲眼看到了很多,非常同情,但是无可奈何。

晏子说你不过是个末代的王孙,了不起做一个种田的老百姓,“将被蓑笠”,穿个蓑衣,戴个斗笠,“而立乎畎亩之中”,这一些话文学境界都很美,种种田,下雨天还在田里忙。“唯事之恤”,在那种情况下,你就怕一天工作没有做好,只想挣一口饭吃,“行假念死乎”,没有时间给你想明天会不会死,或者考虑将来死了会怎么样,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让你这样胡思乱想。这是哲学道理了。“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如果那些英明君王长生不死,你哪里会坐得上这个位子啊!你今天坐上了这个位子,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否则当然轮不到你了,如此而已。

有上就有下

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见不仁之君,见谄谀之臣,臣见此二者,臣之所为独窃笑也。”景公晰焉,举餘自罚,罚二臣者各二觞焉。

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晏子说你要晓得哦,刚才讲过了,假使你的祖宗,那些英雄们都在,还会有你的位子吗?同样的道理,因为人有生有死,所以历史上,周朝以后有秦汉唐宋元明清,就是那么在转,那个位子永远有人上,永远有人下。

常常有人问我,有没有风水啊?我说有啊,绝对有道理,但是要懂一个道理。北京的故宫,从辽金元开始,到明清八百年,为了风水,皇宫有九门,哪几年的运气在哪一个门,就开那个门,所以九宫八卦,都是想子孙万代。但是你看看,辽金元明清有五个朝,每一朝代,有时皇帝三年五年就翘辫子了,只有清朝两个皇帝康熙与乾隆,当了六十年皇帝。懂了北京的皇宫你就懂了风水,都是天下第一流看风水的研究了九宫,那还有不好的吗?但是仍然不断有人上去,有人下来。

懂得风水的道理,你就不要太讲究了,重点在德行,不在风水。所以中国人讲看风水,有“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这句话。风水在五个成分里头只占一个成分,有什么用啊!不要上当了,第一个条件还是道德的修养。这就是中国文化,你们很多同学要研究风水,但是千万不要迷信。

晏子讲到君王这个位子“迭处之”,屡次有人登上,“迭去之”,也常常有人下台。“至于君也”,到你今天坐上那个位子,深怕位子掉了,在牛山顶上流涕,“是不仁也”。晏子等于教训老板,这个不仁不是讲他不仁慈,而是没有哲学境界的修养。人生有生必有死,有成功一定有失败,要上台的时候就准备下台。古人有句名言,“上台容易下台难”,要下台下得好,那才是漂亮。

晏子又讲,“见不仁之君”,我亲眼看到一个不懂事的君王,“见谄谀之臣”,我还亲眼看到拍马屁的部下。“臣见此二者”,这两件事我亲眼看到,“臣之所为独窃笑也”,你叫我怎么不笑呢?他说我当然笑啦。

所以我常常告诉美国的朋友,你们假民主、真统治,虽是民主选出来的,真正幕后统治的是资本家。中国文化过去讲君主制度,你懂了中国历史,就知道是真民主、假统治。当碰到一些大臣当面给你难堪时,皇帝一点法子都没有。有时候皇帝下的命令,一些厉害的宰相留中不发,放进抽屉一锁,不发布了;等到皇帝问起,办了没有?没有,不可以办。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做大臣的,他们真正的目标就是《朱子治家格言》里的两句话:“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古代知识分子出来做官,是对老百姓负责,对国家负责,所以他不管你皇帝不皇帝,皇帝错了,他一样地说。《朱子治家格言》的最后两句话,“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教育的宗旨目标就在这一篇里,做人做到这个样子差不多算是一个人了。这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宗旨与目标。

你看晏子马上指着齐景公就批评了,“景公惭焉,举觞自罚,罚二臣者各二觞焉”,齐景公听晏子这样给他刮胡子,脸都红了,跟晏子讲自己很惭愧,你的教训对,该罚。拿起酒杯,自己罚一杯,叫两个拍马屁的罚两杯。所以齐景公不算是个坏君王,被晏子一顿教训,他承认错误。

这一段历史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刚才提到,对生死问题要看得很通,生死问题看通了,成功失败、是非得失之间就看通了。这在中国文化里叫做达人,这个人通达了。所以老辈子的读书人,不问你联考考取没有、博士拿到没有,只问书读通了没有。读书怎么样叫通了?懂得了做人,懂得了人生,叫做达人,就是非常豁达,什么道理都了解了。

所以我常常告诉同学们,尤其你们喜欢研究禅宗的,那个懒残禅师有一首长诗,非常高明,文学又高,道理又深,最后的几句:

世事悠悠 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 碧涧长流
山云当幕 夜月为钩 卧藤萝下 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 岂羨王侯 生死无虑 更复何忧

这一段故事是补充前面所讲的,生死都了了,看通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了不起的呢!还有什么事情可怕的呢!我们讲到生死问题,那么重大,同道家这个观念是一样的,生死一了之后,就看空了。生死要怎么了呢?就是活跟死是一样,死同活差不多,这就叫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