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说》(下)第75讲


研究道家的《老子》、《列子》、《庄子》这三家,其中的差别还是要注意的。老庄学术是在入出世之间,有入世法,也有出世法;《列子》的偏向几乎是出世方面,而且是侧重在出世的修养方面,入世法的应用比较少一些,这个重点我们先要把握住。前面讲到人的心是否相同,接下来讲人与万物的心是否相同。

黄帝战炎帝 乐声聚鸟兽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chū]、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尧使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此以声致禽兽者也。

讲到我们上古史,根据历史的传统观念,黄帝代表北方的力量,当时还是各地分治的宗法社会,所谓的氏族,过去是以母系社会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开始差不多都是这样,不知道有父亲,以母亲为主,男女婚嫁的制度还没有健全。几十年前的大陆,像我们这一辈的,母亲的名字几乎不知道,只晓得母亲姓什么;父亲的名字知道,有些人也几乎不知道,因为儿女叫父母的名字是不礼貌的。假使填表格,填到母亲,只填姓氏,这是几千年来氏族的制度。所以黄帝这一段历史,还是氏族制度的历史。根据西方后来的分类法,这个时候还是石器时代,人类还不晓得用铜铁。我们的上古史不是用石器、铁器、铜器的分类法,这是西方文化观念,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留意。所谓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也是唯物观点的分类方法,我们历史文化不做这样的分类。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根据上古史,当时黄帝有熊氏是代表北方氏族的集团,而炎帝代表南方的氏族集团。黄帝和炎帝大战,炎帝后来被黄帝诛杀,黄帝即统治天下。祝融是炎帝的后裔,是黄帝时的六相之一,管理南方,相传后来变成火神。到春秋战国时,南方的楚国也是炎帝的后裔。

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据上古史的说法,黄帝当时带领的部队有野兽、飞鸟、毒蛇猛兽,他都能够指挥。他率领熊虎豹狼等猛兽,组成先锋部队。熊有人熊、狗熊等;罴同熊差不多,也有不同种类。古代的战争,印度、泰国、越南打仗,是用象做部队为前驱的。“雕、鹖、鹰、鸢为旗帜”,黄帝的旗子画的是空中的飞鸟。这是历史记载,不过这里简单的两句话就提过了,如果要写上古史啊,那就是神话小说了,很热闹。“此以力使禽兽者也”,但是,这也说明一桩事,就是人类有力量可以指挥禽兽,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也是我们上古时期,不过已经到了文化比较昌盛的时代。“尧使夔典乐”,夔是尧的大臣,“典乐”是管理音乐,古代乐官掌管教育、礼仪,等于现在的教育部、社会部都归这个乐官所管。“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尧派了一位有名的大臣夔,管理音乐教育方面,乐器是用瓦块、石头这么一拍,自然发出音乐的声音,现在这一种技术反而不算高明了。当时其他的乐器很少,把石头这么一敲,百兽都会跳起舞来。如果照科学的研究,像缅甸一带,有人会吹笛子,蛇就会来,也跟着跳舞。据科学研究,蛇听不到音乐,因为这个人脚在地上打拍子,地上的振动使蛇得到感应,它就会跑来。据说如此,对不对还是问题。

所以尧的时代就有这种情形。“箫韶九成”,是乐章的名字,现在讲就是乐谱、曲调。“凤皇来仪”,凤是雄的,凰是雌的。当这些歌一唱出来,空中凤凰都来了。上古的瑞兽凤凰、麒麟等,都是太平盛世才来,平时究竟在哪里也不知道。“此以声致禽兽者也”,据说堯的时代就有以音乐声音感应禽兽前来。后来到帝王时代,抓一只野鸡也当凤凰向皇帝报告,说是凤凰来了,报告天下太平,上下都作假。由此看到古代的帝王欺骗人民的那些手段,都很幼稚可笑的;老百姓也知道是假的,不过大家跟着起哄。

智力不异于人的食兽

然则禽兽之心,奚为异人,形音与人异,而不知接之之道焉。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祀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者,盖偏知之所得。

然则禽兽之心,奚为异人,形音与人异”,他说由这个历史的记载资料,可以晓得禽兽的心理同人的心理没有两样,只不过形状跟声音与人类不同。而我们人呢?“而不知接之之道焉”,不懂禽兽生物的心理,因此没有办法跟它们接触。不过,得道的圣人无所不知,也无所不通,所以上古得道的人都能够降龙伏虎。佛家所谓得道的罗汉,可以降龙伏虎,也是这个道理。得道的人心中平等,跟一切动物的心也平等,所以互相有感应,自然懂它们的语言,也懂它们的动作。人类自己有自私的心,而且有一种傲慢的心,看不起动物,因此与它们越来越远了。他说明了这个道理。

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他说我们要了解,生物界这些动物禽兽的智慧也自然跟人相同。“其齐欲摄生”,禽兽们与人一样,也想长生不老,也晓得修道。注意“摄生”两个字,古代修道的方法,只有一个名称叫“摄生”,就是控制自己的生命。后来也叫做养生之道,就是保养自己的生命。最后才是修道,修长生不死,等等。他说禽兽们也懂得修道,“亦不假智于人也”,它们不靠人类教,自己都晓得。我们注意这一些思想,等于佛家的众生平等的思想,说明一切生物的智慧跟人类有相同之处。

牝牡相偶,母子相亲”,他说你看这个生物世界,公的母的,自己会配偶起来。生物世界的动物们,母子之间也非常亲爱,自然晓得找安全的地方居栖。“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因为要找安全之处,所以避开平原不居,要到山里去住,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天气冷了,它们也晓得避到暖和的地方。“居则有群,行则有列”,禽兽们在一起居群,狮子有狮子一群,老虎有老虎一群,猴子有猴子一群,各有群体。它们走的时候有次序,也晓得排队,同时自然晓得保护弱小的动物。“小者居内,壮者居外”,所以小的就在里头走,大的在外面走,牛群、马群也是这样。尤其是牛群,到了晚上,有力气的公牛睡在外面一圈,小牛、母牛睡在里面,是保护妇孺的意思。“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它们要喝水时,相互帮忙。你看猴子在深水的地方,一个吊一个,一串吊下去喝水。有了吃的东西,猎到了食物,要大家来一同吃。“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行”,上古的人类与这些生物是一起生活的。

看了这一段,配合现在科学上所调查的动物世界,像《动物奇观》这些电视影集,也可以了解生物界一点都没有改变,虽然已经相隔几千年。

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他说历史越向后走,人类社会自己号称进步了,有了家庭的组织,扩充氏族的社会变成宗法的社会,以男性为中心、为家长,女人是被保护者。家庭社会建立,推出领袖,就变成帝王的时代。那个时候人就坏了,把生物抓来吃,所以这些飞禽走兽“惊骇”,都散开逃走了。他说现在人类是伤害别的生物生命的,所以这些生物隐远了,免得受人类的伤害。

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者”,这个东方介氏之国究竟在什么地方,不知道。等于《山海经》一样,现在看起来都是神话。他说向东方走,有个介氏之国,介是一个代号,看起来还是母系的社会。他说那个地区的人都能够通晓六畜——猪、牛、犬、马、羊、鸡的语言。“盖偏知之所得”,因为他们的聪明智慧在这方面有偏向、偏好,因此听得懂动物的语言。

与禽兽友好的时代

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于人民。故先会鬼神魑魅,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太古神圣之人”,他说上古的上古,就是最初的最初,刚刚建立起来的人类社会,那些祖先们,我们称他们在人神之间。上次提到过,譬如伏羲、女娲,人的面孔,蛇的身体,各种各样。那时这些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等于佛经里说佛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心理。“悉解异类音声”,完全了解异类的各种声音,连讲话都懂。所以现在学佛教的,譬如密宗认为咒语都是生物界的言语音声,现在变成宗教的信仰,你只要念就好了,这又走入另外一个道理。至于说念咒发音对不对,就要另外看了。

会而聚之”,上古的人能够了解生物一切的音声,也晓得它们的意思、它们的心理。所以人跟生物相处得很好,“训而受之,同于人民”,乃至领导它们,都住在一起。因此他说我们老祖宗们,最初的那个所谓盘古后人认为是假想的,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这叫三皇,他们都同鬼神相通。

直到大禹治水时,历史上记载还有很多鬼神都来帮忙,“故先会鬼神魑魅”,魑魅魍魉,在后世的佛学就叫做非人。印度传过来的非人说,有各种不同,天龙八部很多都是非人,所谓音乐神啊,蟒蛇神啊,各种名称不同。他说我们上古老祖宗们,能够跟生物打成一片,而且跟鬼神相通,也能指挥他们。然后“次达八方人民”,人与非人之间能够沟通,所以到达八方,东南西北加上四个角,共八方的人类都能够聚会在一起。同时“末聚禽兽虫蛾”,乃至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可以沟通,因为懂得它们的语言。

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总而言之,这个历史的资料告诉我们,结论在这个地方,凡是宇宙间的生物,有血有肉的,思想和智慧差距不会太远。我们不要看到生物就说没有智慧,一条鱼啊、一条虫啊,都有它的语言、有它的心态。所以佛说一切众生平等,这里说心智不会差得太远。因为我们上古老祖宗懂这个道理,“神圣知其如此”,所以能够教育它们,而且生物都听他们指挥,“无所遗逸焉”,因此也能够爱护、保护它们,它们也没有跟人类分开。这就是我们《易经》所提到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所以人类不过是生物界的一类。现在人类自己认为最高明,不断消灭其他类的生命,以致战争连连,就因为我们千万年来消灭其他的生命太多了,人类应该受一点报应。

道家对动物的平等观

这一段的道家思想,我们看出来很多问题,拿现在的观念来讲,认为一切的生物有它的语言,有它的生态,只是我们后世人不懂。但是我们祖先们都懂,而且认为它们也懂得修道,也有自己的秩序。我们人的秩序建立叫伦理学,就是人伦。假使一群牛在一起,没有受过人伦的教育,可是牛群也有秩序,应该叫牛的文化,也就是牛的伦理学。所以我们常说人类自己号称万物之灵,那是自己吹牛的话,那些牛猪鸡鸭啊,看我们人是坏透了,专门吃它们的。尤其是牛,你看全世界都保护动物,从来没有人说保护牛,因为全世界的人都在吃牛肉,连骨头都把它吃光,尽量地用它。可是牛没有反抗过,牛皮给你穿,牛肉给你吃,牛奶给你喝,人还把牛奶变成干的,每天还冲一杯呢!有的人说没吃过,你早吃了,至少蛋糕里头还沾一点嘛!到处都是。所以我很感谢牛,对人的功劳太大了。我们东方人吃猪同牛差不多,因为吃猪的民族不太多,西方的观念认为,落后的民族喜欢吃猪肉,吃得猪头猪脑很笨。至于爱侵略人的、喜欢战争的、比较有争斗性的民族,都喜欢吃牛肉,而且喜欢戴尖尖帽。东方人则喜欢戴圆的啊、平的啊,战斗性不大。

所以我们在这一段里可以看出来,第一点,古人对生物的了解对待是非常科学的,在今天这个时代看来最进步的道理,我们古人早就知道了。虽然没有现在科学家研究生物的那么详细啰唆,不过大原则始终不变。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出在东方文化中,《列子》这一段比后来的佛学讲得还明白透彻。第三点,众生平等,这里没有用口号,而是拿事实来说明。而且最明显的是,说明这些生物跟人的智慧是相通的,虽然有层次的差别,但不会太远。第四点,生物与人一样,知道摄生,要求自己生命延长存在,是自然地养生。这是中国文化里特殊的,也就是说生命的道理是生生不已。

第五点最严重的,这里也说明每个生物都晓得修道,晓得保护自己。人修道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使自己活得好,活得长久,没有病,不会死亡。我们中国民间小说文化里,狐狸啊、狗啊可以成精啦!我们人类叫它妖怪。其实那是动物修道修得的成果。所以我们人类太傲慢,看到其他生命修道成功了,说那是妖怪,我们人修道成功就是仙佛,其实也是妖怪。所以有关中国文化的很多书籍,要用智慧头脑去看才会了解。几百年来科学的进步,不能说不令人佩服,现在我们接受的都是科学给我们的方便和好处。物质文明的发展固然好,但是一个哲学的领导统帅如果在大原则上出了问题,会引起很大的灾难。所以人类未来的灾难,也就将是因科学文明更发达而引起的。这种变化大法则在古典的书籍里都有,只是大家不会读书,看不出来,光把文字念了,念死也看不出来,讲过了也不懂。这一段包含了那么多的意思,我给大家点了出来,应该看得很明白。虽只是一小段,已经有很多学术内容在内了。

养猴子的心理学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

现在要讲猴子的故事了,这一段“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的故事,很有名的,在《庄子》里也讲到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狙公,一个养猴子的老头子,狙就是猿猴,猴子也分很多种类。宋国有个人因为喜欢猴子,所以养了成群的猴子,他懂得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这个老头子的意思,人跟动物心灵相通了。“损其家口,充狙之欲”,这人的经济不充裕,他把全家人的生活节省下来,为了养猴子。“俄而匮焉,将限其食”,猴子很会吃,这样会吃穷的,他想把猴子的粮食限制一下。“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但是怕这些猴子不接受。这就是心理作用了,我们现在研究人的心理学,我称之为机械心理学,是呆板习惯性的。譬如养狗,敲敲锣叫狗来吃饭,敲惯了以后,狗到时间就来。如果锣一敲,狗来了,一看盘子里头空的,它很自然会流出口水来,因为引起它的欲望,属于心理作用。

这一段养猴子的故事,也讲到这个问题,不过不像现在科学的说法,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老头子怎么办呢?跟猴子商量,“先诳之曰: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他说我早晨给你们三个芋头,晚上给你们四个,够不够?他问了以后,“众狙皆起而怒”,猴子就咬牙咧嘴,发脾气了,不行,不够。“俄而曰: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他说你们不要吵,那就再改,早晨给你们四个,晚上三个,够不够?“众狙皆伏而喜”,猴子就点头了,好!这样就够了。

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说明心理学是这样一个道理,这是西方心理学走机械研究这条路线来的。所以现在的医学研究,用白老鼠或其他生物来解剖试验。我常常说,不能拿老鼠的反应推论到人身上,我们人毕竟不是老鼠啊!

但是这一段故事,还附带有群众心理学、政治心理学等问题。群众都是盲目的,如说这是中国古书里的,他就不听了。如果中间夹个英文、法文,他就认为这个很进步、很科学,他就信了。所以人是很可怜的,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不是一样嘛!所以你们年轻的将来讲中国文化,像我这样说,别人不会信你,你尽管东拉西扯,把西方人的名字扯上去,然后加一些科学的花样,他就信了。这就像养猴子朝四暮三,它们就满足了,大家就说你学问好。你们做法师的,尤其做老师的,一定要懂这一段养猴子的心理学。

所以“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这是结论——这个生物界啊,都是能干有智慧的人与笨人相互混合利用。古人说“愚而好自用”,人类百分之九十九笨,但又自认聪明。这一段的含义,历代领导人都懂,所以有些帝王、有些高明做领导的人,看大家都不过是猴子而已,朝四暮三就可以了。所以智慧与不智慧的应用,差别就在这个地方,互相笼罩,你懂了这一个道理,就懂了一切应用。

同样的道理,“圣人以智笼愚”,上古的圣人以智慧来领导人,这个“”字形容得非常好,把你装在笼子里,用智慧画一个圈圈,想一个办法,笨人就向里头钻了。西方有人讲,最大的笼子就是宗教家的话,世界上有三个说谎的大骗子,好像是耶稣、圣保罗、默罕默德。换句话说,宗教家的话,就是“智笼群愚”,他们的谎言永远是揭不穿的。“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也等于这个养猴子的狙公一样,用智慧牢笼把你套住,你跳不出这一思想范围。实际上那些有智慧的人,领导一个社会,“名实不亏”,就算把名称变了,实际上朝三暮四、朝四暮三,仍是七个,数目没有变,你却变过来了。所以我们懂了这个,再看人类的历史,许多受骗的很有意思,都是愿意受骗。譬如说我爱你,爱你就是爱你,可是说爱你爱到死,你还感谢他;临死的时候,就是舍不得,不肯死,就是受骗一辈子。可是他愿意啊!这就是养猴子的办法,“使其喜怒哉”,这个喜怒之间,就是在这个办法上变花样。

这一段养猴子的故事已经完了,告诉我们很多的哲学问题,我们已经解释了一两面,其他各方面要你们自己去参。读道家的书,不要看起来容易哦!处处都同禅宗一样,都是话头,乃至一字一句都是问题,你能懂进去的话,也就应用无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