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的前言后语》十、经史合参研读班前言(04)


12、历史不是“载之空言”

司马迁写《史记》不同于《春秋》《史记》有五种体裁,作皇帝的叫“本纪”;作宰相诸侯的,以及了不起的人如孔子,这些叫“世家”。古人说的世家子弟,就等于现在说的高干子弟,就是这样来的;其他普通一般的,就叫做“列传”。还有“”“”等体裁。他写《史记》这几种体裁,大都用传记体写,不像《春秋》,他这是首创,在司马迁以前没有,司马迁以后大家慢慢跟他学的。刚才讲列传第一篇,以伯夷叔齐代表一个高尚的人格道德,然后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而且他很特别,《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什么都写了;乃至写《货殖列传》,作生意的、盗墓发财后来称王的,什么都有,做偷儿、做妓女也可以发家的,他讲得非常白,非常清楚,有这各种列传。

司马迁引用孔子一句名言,是讲写作历史的重点,“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者也”。他说写历史、写文章,如果光讲空洞理论,没有用,他用传记体来写,等于写小说一样,把一个人一辈子的思想、行为、言语,写得明明白白的,让大家看得清楚,这是他写历史的眼睛。所以我们读历史,要经史合参,要学观音菩萨千手千眼,每一只手里有一只眼睛,每一只眼里有一只手,要清清楚楚。

你看他写皇帝,刘邦是汉高祖本纪,写项羽也是本纪,他认为项羽跟刘邦是一样的,平等看待,只有他敢,也只有他做到。后世班固写《汉书》就不敢了,改了项羽的,不叫本纪了。我再借几分钟时间,讲个“历史眼”给你们听。你们读《资治通鉴》,要有慧眼,要用特别的眼睛看,也可说是用法眼来看。

13、四首诗说项羽

项羽也是了不起的人物,清末民初有个湖南才子易实甫,他有首诗说项羽:

二十有才能逐鹿
八千无命欲从龙
咸阳宫阙须臾火
天下侯王一手封

二十有才能逐鹿”,他二十岁时跟着叔父项梁起来打天下,五六年当中,打败各路英雄,自认为已经统一中国,号称西楚霸王。“八千无命欲从龙”,八千子弟都是安徽、江苏、浙江一带的人,古称江东,后世叫江南。虞姬也是江浙人,项羽是江淮一带的人,都是南方人。“咸阳宫阙须臾火”,结果打到咸阳,一把火把秦始皇的阿房宫烧了,把秦始皇从天下收集来的图书也烧了。“天下侯王一手封”,厉害的是最后一句,不过二十六七岁,自称西楚霸王,还分封各路诸侯为王,特别要注意,汉高祖刘邦的汉王也是项羽封的。所以说你要看懂司马迁写的历史,他把刘邦、项羽都列为本纪,这是一件事实。

班固后来写《汉书》,就改了,项羽不是本纪,就跟陈胜、吴广一样了,这个问题就很大。刚才讲到文哲不分,文史不分,文艺不分,为了这个问题,我再找出王昙(tan2)这三首诗,这个要朗诵的,朗诵不是故意学唱哦!我们以前从小读书都是这样长声朗读的。

江东余子老王郎 来抱琵琶哭大王
如我文章遭鬼击 嗟渠身手竟天亡
谁删本纪翻迁史 误读兵书负项梁
留部瓠芦汉书在 英雄成败太凄凉

江东余子老王郎”,王昙是浙江嘉兴人,乾隆以后嘉兴的一个才子,他文武兼修,自称是项羽江东子弟的后代。“来抱琵琶哭大王”,他自己跟项羽来比,“如我文章遭鬼击”,他一生不得意,有功名但是不得志,像被鬼打了一样,他看不起这个社会。“嗟渠身手竟天亡”,这是感叹项羽空有这样好的本事,最后失败时自叹是天亡我也。那么下面就讲到历史的转变,“谁删本纪翻迁史”,他就骂班固,说司马迁的《史记》《春秋》的精神,很公平的,你们后来写历史的,专门为皇帝一家的尊严而作,是不公平的。他又感叹,“误读兵书负项梁”,历史上说,项羽读书不成而学剑,学剑又不成,自说要学万人敌,读了兵书,辜负了父兄之教训。“留部瓠芦汉书在”,班固后来写的历史啊,专捧汉朝刘邦,是错误的;《汉书》是照《史记》依样画瓠芦,这个历史靠不住。“英雄成败太凄凉”,这是第一首。后面我不详细讲了,你们最好用朗诵的,才懂得文史哲学的精神。你们翻开另外两首看看:

黄土心香一掬尘 英雄儿女共沾巾
生能白版为天孑 死胜乌江一美人
壁裹沙虫亲子弟 烹来功狗旧君臣
戚姬脂粉虞姬血 一样君恩不庇身

黄土心香一掬尘”,去拜奠项羽的庙子,手里没有香,抓一把泥土往案上一放当成香。“英雄儿女共沾巾”,讲了项羽刘邦的英雄事迹,也讲到他们两个与女人的情爱关系。刘邦最后爱的戚夫人,被大太太吕后砍断手脚,熏聋耳朵,灌了哑药,挖了眼睛,关在厕所中,不成样子。项羽心爱的是虞姬,当项羽最后兵败,八千子弟都死光了,他回头看到虞姬,只有她一个人在他身边。他说“虞兮虞兮奈若何”,你怎么办?现在只剩你我两个了。虞姬听完了以后,就把项羽的剑拿来自刎了。

后来项羽一个人到乌江边上,有个打鱼的人要驾船送他过江,项羽不肯上船,他说八千子弟跟我出来都死光了,你若把我送回江东,我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一个人上马,回头一看,有个汉王的年轻将领,名字叫马童,骑马追了过来。项羽说你不是马童吗?他认识的。马童点点头。项羽说我们一起作过战的,老朋友了,听说汉王讲拿到我的头就可封侯,这个头就送给你吧。所以王昙下一首诗说“枉把头颅送马童”,是这个意思。没有详细讲完,时间来不及,大概讲讲。读历史最好懂文学,历史很多评注,你们现在读了《史记》的汉纪,我先抽出王昙这几首诗来点眼。

这首请同学朗诵,也让你们知道过去读书是怎么读的。我也可以念,我那个调比较费力,他这个比较通用,我们这里的孩子们都会念这个调子。(同学吟诵)

秦人天下楚人弓 枉把头颅赠马童
天意何曾袒刘季 大王失计恋江东
早摧函谷称西帝 何必鸿门杀沛公
徒纵咸阳三月火 攘他娄敬说关中

这是中国人读书的朗诵,所以以前叫“”书,我们小的时候在书房里,个人也好,同学一齐也好,到五六点快要放学了,大家都要朗诵的。老师坐在上面,看到下面的学生,嗯!念得好,就放学了。所以一到黄昏的时候,就是“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念得越大声越好。读书最好是朗诵,读历史的古文,也要懂得朗诵,比如苏东坡讲读历史的时候,一边唱一边喝酒,唱到痛快或者痛苦之处,就喝上一大口。这也就是我们讲的,读历史、读兵书而流泪,替古人担忧。

今天我只为经史合参的国学研究班讲了一点开场白,有很多要点想告诉大家,因为时间来不及了,讲得很短,下次有机会我们再讨论。(牟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