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0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05)


寂然不动

当这个体没有动以前是“寂然不动”的。这个寂然不动,也不能比喻是“清静”。寂然不动等于静到极点,完全的静止。这个寂然不动,是在万物没有发生以前的这个体,一点都没有动。它是什么境界呢?“无为”的境界。但是在静止“无为”的境界时,万物的一切作用、能量却都包含在其中了。等于我们眼睛看到这个虚空,看似空无一物,但我们要进一步探讨这个虚空,就可以发现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譬如这个电、风、雷、云、雨……都在这个虚空之中;还有很多看不见的事物也都在这里头。可是这个虚空呢?却是寂然不动的。但它如果一感——阴阳交感、动静交感、是非交感、善恶交感,就会起作用。所以《易经》是交感的学问。《易经》的爻就是交的意思,一爻一爻都是寂然不动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一感,一切作用都起来了。

大家看庙里边常有“感应”、“有求必应”的匾额。那就是感应道交。一切宗教,祷告上帝也好、拜菩萨也好,有没有作用呢?感应道交,有感就应。等于我们玩的那个蝶仙一样,指头划上去碟子就会动。你问它什么?它会告诉你,这就是“感而遂通”。

你说这里边有个鬼神吗?那全在于你,都是在于你的运用。“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如果拿《易经》的道理来看,东方西方的宗教哲学都完啦!《易经》学说并不承认有神,也并不承认无神。所谓有无,《易经》把它分为阴阳两个现象,一阴一阳,不能够单独靠在哪一面,所以《易经》叫它为形而上本体。它是个“无思的”,不可思议的,也没有起心动念。如果思想一动,念头一动,已经不是道的那个境界了。

修到“无思、无为”就是道之体,同天地自然万物之体一样。这个体是“寂然不动”,但并不是个死东西。“感到遂通”有所感,马上通,通万感,通天下之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才是宇宙万法。以修道而言,孤阴就不生,孤阳就不长,彼此要交感而通。

孔子在这里的报告,说《易经》讲一等道体这个学问,而平时《易经》都是讲用——也就是象数。现在讲到体,它是“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以他说我们老祖宗这一门学问,是中国文化之根,是根之根。“非天下之至神”,这个“”是形容词,神妙到不可思议,这个神包括了佛教讲的佛、道教讲的神、天主教基督教讲的上帝;至神不是普通的神。“其孰能与于此”?孰就是谁。假设不是天下最高最妙的神明,谁的境界能有如此高超绝伦呢?

这一节都是讲《易经》的体。它把形而上的体与形而下万物的用,其间的关系讲解得简单明了。研究东西文化宗教哲学,照我的观察及我平常的经验来看,还没有能超过《易经》的。它几句话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中国文化。

如果是西洋的文化研究,这可以写好几部论文了。“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几乎每一句话都可以写百把万字的一部书。“感而遂通”,一般人修道,想修到有神通成就的话,如果以为去拼命打坐、修道,就可以知过去未来,就能得到神通,那他永远是妄想。他已经着魔了!做不到的。如果你能修到“无思也,无为也 ,寂然不动”,便样样都知道了,所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但你要去求过去未来,反而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古人所谓“心包太虚”,你能如此,便“万事皆知”了。如果你心地上没有这个境界,而用个人的修道运行求未知、求神通,那永远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