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上部]第五章 唯识法相——密宗的基本理论


怀师:因为包卓立提出了佛法实际修证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做了这次的讲课研究。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介绍了现在西方人功夫境界的一些情形,也介绍了西藏修行大德们的修行经历,按说到这里可以作一个结论了。后来想到密宗修证最重要的基本学理之一是唯识法相学,因此抽出弥勒菩萨的修证法门系统,也

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法相唯识这一块,再为人家作一个补充。

上座部

释迦牟尼佛快圆寂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就分了好几派。这里所谓的派系并不是政治上的党派,而是由于个人修证的心得不同,那些彼此成就相同、比较谈得来的,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集团。政治的派系、党派是利益关系,宗教的派系最初并不是利害关系,可以说是道义上的关系。彼此成就相同,功夫也差不多的自然容易谈话,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派系。

那么,释迦牟尼佛以后分了几个派系呢?第一是上座部,都是些修行有成就的大阿罗汉。上座在后来中国禅宗也叫首座,都是佛第一流的弟子,修持学理都有心得。比如迦叶尊者,就是禅宗的祖师,得佛的心法,自然是上座里的上座。

阿难的故事

佛涅槃后,迦叶尊者马上召集大家,把佛平生所讲的佛法法要集中起来,这在佛学上叫结集,就是大家集中在一起,总结一下佛在哪月哪日,在什么地方讲了什么法。

第一次结集,他召集了有成就的大阿罗汉五百人。讲到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个很重要的人,那就是佛的堂兄弟阿难。他的长处是记忆力特别好,就像现在的录音机一般,佛在哪一天讲了什么,他统统记得,我们现在看的佛经都是他讲出来的。

迦叶尊者第一次结集的时候,不许阿难来,因为阿难当时还没有悟道。这样做并不是故意为难他,大家也都知道非等阿难不可,其实这是大师兄迦叶的教育方法。结集时,五百罗汉都进了山涧,迦叶把门关了,不许阿难进来。阿难就讲:「你们对佛讲的话都有点记忆,可是没有我全啊,我大小乘都知道!请让我进来吧!」迦叶说:「可是你没有悟道没有资格进来啊!你理论都懂,但还没有证到。现在门已经关了,你要是有神通、有本事,你就自己进来啊,我们欢迎!」这一下阿难被逼急了,赶快去打坐,七天以后,他所有的都证到了,再来叫门,迦叶说:「你进来吧」,阿难就进来了,这是第一次结集的情形。后来迦叶是禅宗第一代祖师,阿难是第二代。

一切有部

后来派系分得很多,好比说有一派叫「一切有部」,他们也是跟佛学的,了解到一切皆是有,不是空的。换句话说,空就是有。以后一切有部的发展,形成了弥勒菩萨这一派讲的法相唯识。其实一切有是讲毕竟空,真正的空。像般若讲空,其实是一切有,空也是有,所以很难讲佛法本体究竟是空还是有。讲到修持就是一切有,比如讲到五蕴解脱,色的边际是空,与空相对的边际就是色,是有。在空、有之间也是有,叫中有。究竟是空还是有?这是最高哲学的问题。「一切有部」发展到密宗,密宗的基本理论是法相唯识,讲一切有,那是法相之有,不是法性。法性是空的,起作用以后就一切都是有了。

因此,现在为大家介绍大乘法相宗,也就是密宗的根本修持原理《解深密经》里面的第六品,<分别瑜伽品第六>。这一章最重要的是讲到修奢摩他--修止和修定,以及修毗婆舍那--修观。所有佛法的宗派,不管是密宗还是显教,都是要修止观。止就包括得定,包括四禅八定,止是属于功夫方面、实证方面的。观是慧的方面,是般若。不管是显教密宗,大乘小乘,任何的修法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止观。到后来的宗喀巴大师,他最著名的著作《菩提道次第论》,就是宏扬这一方面的佛法,讲渐修次第,一步一步的修持。

《菩提道次第论》是根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来的,菩提就是成佛之路的意思。阿底峡尊者是中国宋初一个很了不起,有成就的印度出家人。他的《菩提道炬论》应该是根据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来的,严格来讲,《瑜伽师地论》应该是根据佛说的《解深密经》来的。关于《解深密经》的第六品,这里只是给你们大概介绍一下,你们回去以后自己要仔细研究。八、九年前我刚来香港的时候,就讲过这部经,后来就没有兴趣讲下去了。这个东西和打牌、跳舞一样,要有好对象才好玩,否则很难继续下去。

弥勒菩萨的法相唯识这个系统,是根据《解深密经》《华严经》《胜鬘夫人经》这些来的,学的人要有很高的逻辑修养才行。我们中国人天性不大喜欢这种分析来分析去的东西,什么东西都喜欢大概,差不多就可以了。讲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笑话。满清灭亡后,那些王族还是喜欢摆摆架子,叫佣人去买酱油和醋,但是只给一块钱。佣人很为难:「老爷,一块钱能买什么啊?」,「想办法给我去买!」没有办法,佣人只好去店里,把那一块钱往柜台上一放:

「买醋了!」派头还是很大。虽然民国已经把清朝推翻了,老板还是给了一点面子,把一块收了,给他装一点醋。「哎,错了!我要的是酱油!」老板只好把醋倒出来,给他换成酱油,所以他一块钱酱油买了,醋也买了。中国人酱油、醋是不分的,反正酱油、醋差不多,都是黑黑的。中国人作学问也是这样,不喜欢分析来分析去的学问,所以学习唯识法相就很难了。

《解深密经》说什么

《解深密经》分八品,所谓「品」就是「篇」的意思。第一篇是<序言>,解释佛为甚么讲解这本经,这部分很短。第二是<胜义谛相品> 。佛学有个名词叫「性宗」,讲般若的,性宗讲空,毕竟空,一空空到底,甚至最后成佛也是空,由空才能成佛。讲到一切有的话,就讲到了法相唯识,讲胜义有,一切皆是有,就连空也是有。这里为什么叫「胜义有」而不照普通那样就叫「有」呢?因为一讲有,人们就容易把它和现实世俗上的观念混淆了,以为我有钱,有太太,有儿子的有与那个有是一样的,那就错了。所谓胜义有是指最高最高那个本体的空。所谓空,是显教最高的理论,你的确可以证到空,可以成佛,的确有那么个东西你可以证到,那个空就是有,是「胜义」。胜义就是最高的道理,这个道理是有的,不是空的。般若讲空是破除世俗一切执着的那个有,所以是不得已才给他讲空。等你真正证到空性成佛了,是有个东西成佛,那个东西不是物质的,不像物质一样的有,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叫胜义有。佛法的道理就是讲「毕竟空」「胜义有」。

能即生成佛吗

自从佛涅槃后,毕竟空与胜义有的争论持续了两千多年,现在还在争。主张胜义有研究唯识法相的人,根本不相信即生可以成佛,他们认为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性宗的人讲理论,当然可以这一生就成佛,可以马上明心见性,立地成佛。

像我年轻的时候,听到要三大阿僧祗劫,要数不清那么多辈子才能成就,我就说这么没有希望,我不干了,不学了。后来学禅宗,属于性宗这一方面,讲直指人心,立地成佛,这可以干。有人问我:「依教理,不是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行吗?怎么这一生就会成就?」我就说:「佛修了三大阿僧祗劫,最后那一天在菩提树下成佛,对不对?」

那人说:「是啊!那是佛最后生,三大阿僧祗劫修完了,到最后生。」我说:「那好,你怎么晓得我不是最后生呢?」他们只好说:「你这个人,真是没有办法!」

我告诉他们:「我看你们才是真没有办法!」这是讲到胜义有、毕竟空顺便讲到的。本经的第二篇就是讲胜义谛相(现象),讲胜义有、一切有,成佛也的确是有佛可成。这本经的第三品是<心意识相品>,介绍心意识起作用的现象,这篇最后有一个偈子很重要,我以前讲解过的: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第四品是<一切法相品>,讲的是一切法界的现象是怎么生起的,大概介绍了唯识的三个要点:依他起,徧计所执,以及圆成实相。我们的心理状况,从前生到将来,包括入胎变胎儿等等一切都是依他起。我们的心是本来空的,现象都是外界所引起的。见到一个影象,我们的根根就栽进去了,等影像一起来,我们就会把它抓得牢牢的。如果能够对境心不起,不依他起,把自己的固执成见放掉,圆满清净的自性就会现前了。

第五品是<无自性相品>,一切法无自性。比如说这个茶杯是一切法,佛说它无自性,我们听了会觉得莫名其妙,茶杯不是可以装水装酒,它不是有茶杯自己的性能吗?佛说茶杯以及一切东西都无自性,因为他们本来是没有的,只因为因缘凑合,人的力量或者其它的力量才造就成了这个东西,它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所以没有自己独立、单独、自在的东西,所以叫做无自性。换句话说,一切法、一切相、一切作用都无自性,都可以破掉。只有最后那个东西,万有总体的那个东西,那个就叫做佛如来。所以诸法无自性,痛苦、快乐、功夫,一切无自性,没有一个单独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

佛法的重点

第六品是<分别瑜伽品>,我们稍微讲仔细一点,瑜伽的意思很难懂,大概就是相应的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一种交感、互相感应的作用。禅定、打坐、作功夫都属于瑜伽,这一品就是专门讲止与观。<分别瑜伽品第六>四十五页起: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慈氏」就是弥勒菩萨,又称慈氏菩萨。观世音是大悲菩萨,弥勒是大慈菩萨,也叫大慈氏。奢摩他是「修止」,毗钵舍那是「修观」。这位叫弥勒的菩萨向佛请问:佛啊!请问您,这些大菩萨们修大乘的法门,修止观,是依据什么?住在什么境界啊?弥勒菩萨首先问的这个问题,是修行成佛的中心问题。他用「何住」而不用「定」字,就是说,他想知道修行的立足点是哪个方法,应该从哪里开始。所有佛法修持归纳起来就是止观两个字,修止是修定,修观就是修慧。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佛就告诉弥勒菩萨说:孩子啊,你应该知道,大乘菩萨一切法皆是方便假立的,包括念佛、准提法、参禅、密宗,等等,百千法门都是假设的。按现在话说,佛法都是假的。

为甚么说假安立呢?因为本体本来是空的,一切万有现象就像《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所有作为和修法都是梦幻泡影,是真空的,妙有也是假有,所以叫做假安立。

即然念佛、准提法、参禅、四禅八定、神通、成佛放光等等都是假安立,那么佛法的重点在那里呢?佛法的重点在于不舍离一个目标,那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证得本体,明心见性。只有这个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方法都是假安立。所以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个原则,要修一切法,但不要被一切法困住;也就是要法无我,要以三藐三菩提为依,要根据这个道理、这个原则修行,要在这个愿力上面安住,发起坚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愿心,才是大乘的止观定慧。

四种所缘修法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接着弥勒菩萨又问:我平常跟你那么久,听你说分析归纳起来有四种修行的方法。这时弥勒菩萨是直接向佛发问了。这里先解释一下「所缘境事」的意思。「境」就是境界。缘是心挂在那里,抓住一个东西的意思。好像我们一般人想要心定,我们一定要抓住一个东西才能定,这个抓的东西是假立的。下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四种修行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意思是有分别心,有思想的,以这个分别思想为所缘来修行。比如说禅宗参话头,念佛的是谁?能讲话的是谁?身体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些都是从思想来的。再比如密宗讲的阎曼德迦,也就是文殊菩萨大威德金刚,有三个牛头、两个角、三十六只脚、十八只手,每只手部拿着东西,每只脚也都踩着东西,前面还挂了很多珍珠玛瑙宝石之类。这些都是有分别影像。再比如说修气脉,甚么打通任督二脉,打通中脉,这也都是有分别影像。有分别影像的修法有很多,这里是讲总的,没有详细分析。

第二种是「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意思是甚么心都不用,都放下。有人还有感觉,哎呀,我腿痛,我这里气动了,我的手有感觉,这都是因为你念动了,都还是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是一切不起分别,但也不是无想定。

第三是「事边际所缘境事」。不一定打起坐来才算修道。你每天做人是追寻事,做布施、做好事、做福利事业都是追寻事,做功夫也是追寻事。一切事到最后都是空的,在事情上磨练自己,做事时心中随时都还在修行,这叫「事边际所缘境事」,是菩萨境界。菩萨大慈大悲是真慈悲,我们一般人的慈悲是假慈悲,事没有到边际。

第四是「所作成办所缘境事」,这就很高了,这时你的心念功夫到了,你念头想到甚么就成功甚么,是佛的境界,佛的所缘境界。

包卓立:事边际与所作成办的境界有甚么不同呢?

怀师:当然不同。像这种最后成果的境界,这本经后面都有讨论。像这种经典,我大概不会给你们讲下去,太辛苦了,这都是给菩萨境界讲的,我们大家都还没有到菩萨境界,很难听懂。

关于成果的境界其实我以前也讲过,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圆觉经略说》,这本书现在外面很流行,其中就有一部分是佛讲给菩萨们听的。这里为大家简单提一下,总结来讲,就是把禅那、修止、修观这三个原则转来转去,有二十五个法叫二十五轮。可以先修禅,后修止,再修观;也可以先修止,中修禅,后修观;也可以先修观,中修禅,后修止,等等。《圆觉经略说》上详细说明都解释了。

这二十五轮不是呆定的,是旋转的,等于这个圆桌一样,是圆的,从哪一面都可以到达。《圆觉经》的二十五轮与《楞严经》中讲的二十五位菩萨圆通不同,《楞.严经》中是一个菩萨讲一个法门,《圆觉经》是给大家讲三个大原则,应用如何要看个人的情况,所以很难懂,其实这都是密宗的方法。现在我们再回到原文。

弥勒菩萨的问题很厉害,他说:这四种修行方法中,哪几个是修止(奢摩他),属于止定的境界?哪几个是属于观的毗钵舍那的所缘境?又有哪几个是止观一起来的?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 像;一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真要得止的时候,心中没有思想杂念,意识心不起分别作用。有分别影像则属于观,毗钵舍那有观察、省察、反省的意思。所以真得定的时候,必定是无分别意识,一念不生,清净圆明,但同时又都知道。

前面讲的四种方法中,一个是讲止,一个讲观,后面的事边际所缘境事和所作成办所缘境事,是俱所缘境事,有止也有观,止里头有观,观里头有止,止观同时具有。等于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做事,有的同学要研究经济学,有的同学要做生意办公,这就要求你心很定,也就是说要有止。同时还要求你能运用智慧分析事情,要有观,所以修行与做事的原则很像。修止的时候就要万缘放下,修观的时候就要研究透彻。

再比如说修准提法,开始叫你修生起次第,先定下来,把地水火风观起来,观到菩萨境界,准提菩萨心月轮中,这是有分别影像。最后到圆满次第,随时无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才是真正的止,才是定,有分别影像属于观。等你修成功了,身心都会起变化,是事边际所缘影事。最后你大彻大悟成佛是所作成办的所缘境事。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是四种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弥勒菩萨接着又问:怎么样能够得定得止呢?又怎么样才能善于观慧呢?

注意,这里讲得止的时候用的是「求奢摩他」,讲观的时候用的是「善毗钵舍那」,一个是求,一个是善,用的都很准确。

佛回答弥勒说,我带领众菩萨,讲了几十年的佛法,但所有的佛经都不是真正佛法,都是教育法而已。我对一年级讲的是这个,对二年级讲的是那个,对博士班讲的又是一个,你不要死死认为那就是佛法,三藏(经律论)十二部都是假安立,但也都是真的。一切大菩萨对这些所有经典的道理都「善听」,听懂了,就「善受」,接受了。不仅仅是听进去了,而是都接受了。

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这三点很重要,学佛就是要「言善通利」,对每一句佛经文字都明白:另外还要「意善寻思」,要在思想里头研究了又研究。这还不够,还要在见地上能达到那个境界,要「见善通达」。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

这里讲到禅定了,禅定是从梵文翻过来的中文,它真正的意义就是善思惟。这里是说在没有外缘干扰的地方,自己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果被杂念或者感情、思想岔乱了,就不是内心相续了。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这个才是大乘的定,不是守住某一点小法,而是在道理上定。长久的安住在这个境界上,你慢慢就会有身轻安、心轻安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你们大家讲修气修脉,甚么任督脉通了,气可以转了,那我问你,你气脉转到甚么时候为止呢?你又何必在那里转气脉呢?去买张公园的票,坐穿山车就好了,那是佛法吗?修气修脉不是结果,修气修脉是因,轻安才是果。

这里说,你有了正思惟,得了定,身体就可以得轻安了,就无病无恼,健康长寿了。我们身体不舒服,那是身不轻啊!不仅如此,得定后心也可以轻安了,心中没有痛苦烦恼,没有悲伤,也没有甚么放不开的。这时,即便思想妄念来了,

那个妄念情绪黏不上你,都飘过去了,不是你去空它。这才叫奢摩他,叫得止得定。如果你还生气还难过,那是因为你被困住了,那不是轻安,是粗重。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得了轻安还不是究竟哦!得了身心轻安只是说明你学佛有了拐杖,有了倚杖,等于作生意有了本钱的意思。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依据于正思惟和内心得定的三摩地的境界,观察自己,把心空掉、舍掉。

这时不能说没有思想,还有一个影像在哦。「善思惟法内三摩地」不是讲身体,而是讲你内心的那个境界。「观察胜解」,仔细的观察,更求进步。所谓胜解是不用心意识,不用思想,一切都是自然的,舍离心相,不用心了。到了这个空的境界还会有岔路有偏见哦!所以还要「正思择」,还要静静的思考、选择,「最极思择」就是到了极点的思择。还要「周徧寻思」,到处找啊,找清楚。还要「周徧伺察」。寻思与伺察的意思差不多,但是不同。寻思就好像拿着手电筒在黑暗里找东西,伺察就好像等在那里看住,像猫看住老鼠一样,老鼠连跑都不敢跑。这时,身上快感起来了,智慧也打开了,见地也懂了,也能观察得很清楚了,这才叫毗钵舍那修观。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

弥勒菩萨接着问:那些初学菩萨们,在内心上用功夫,还是正思惟,可是他还没有在身体上求证到轻安。心也没有得到轻安,这又叫做甚么呢?佛回答说:这个还不算是定,但也不错了,算是往求定的路上走了。

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善男子!非毗钵舍那作意,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弥勒菩萨接着问:有些人身心未得轻安,可是他在用思想,在观察内在作功夫,这个叫甚么呢?佛说:这个不算是正修观,但算是向修观的这条路上走了。

这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很仔细,很逻辑,但是有点罗嗦。如果是鸠摩罗什翻译,那就不同了。下面还有很多,你们自己回去研究。接着我们看本经的第五十五页,第二行起。

七种真如

尽所有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是名此中 尽所有性。如五数蕴、六数内处、六数外处,如是一切。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

佛告诉弥勒菩萨,我们现在是「杂染清净法中」,我们凡夫的内心是杂的,污染的,不干净的。但是我们凡夫心中就没有干净的一面吗?其实也是有的,我们本来就是佛嘛!要「尽所有性」,就是要把道理都通透了,比如五蕴是甚么,六根六尘是甚么等等。要「如所有性」,就是要合于本体道理,所以唯识建立了真如,也就是本性的意思。阿赖耶识转成佛的境界叫真如,一共有七种真如。

真如是佛学的名称,就是佛,如来藏,在禅宗也叫明心见性的那个本性、本体。所以佛法是真正破除迷信的,没有佛也没有菩萨,那个东西叫真如,其实真如也是假立。真如这个词,佛学翻译的真是很高明,把真如反过来就是如真,好像有那么个真东西一样,其实并没有个东西,而是空的。「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一切万法都是真如起的作用,都是真如本体的功能。

此复七种:一者流转真如,谓一切行无先后性。二者相真如,谓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三者了别真如,谓一切行惟是识性。四者安立真如,谓我所说诸苦圣谛。五者邪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集圣谛。六者清净真如,谓我所说诸灭圣谛。七者正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道圣谛。

我现在把秘密都给你们讲开了。甚么叫「流转真如」呢?一切生命生了死,死了生,或者轮回六道,造了业下地狱,变畜牲,然后修行又跳出地狱畜牲道,重新变人,或者升天。这个过程就像这个转盘一样,一直在那里转动、流转,这就是流转真如。一切的行为没有先后,自性轮回就像这个圆盘一样,起点就是终点,终点就是起点,是圆满的。一切众生的生命就在流转之中,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但那个能生死的是真如本性的功能,叫流转真如。

第二是「相真如」。一切佛法,一切现象始终无我,像我们这个人的肉体,你说是我吗?不是我,它会老会死,会变掉;脑筋是我吗?思想是我吗?都不是我。「补特伽罗无我性」,就是人无我。最后法也无我,也没有个佛可成,也没有个众生可度,一切法皆是空的,这是「相真如」,现象的真如。

第三是「了别真如」。本体是空的,但是它甚么都知道,甚么都能了别。之所以能够知道是心识起的作用。这三种真如最重要。

第四是「安立真如」。「谓我所说诸苦圣谛」,这里其实是讲教育方法了,等于叫你们出家、受戒、修四禅八定,证得阿罗汉果,叫菩萨修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

第五是「邪行真如」。好比说刚才有同学报告说,在西安有人念准提咒,说灵得很,多少年的病,一念咒子就没有了。那些人就抓住这个了,这就叫苦集灭道,集苦为乐。但是念咒有没有这个作用呢?有!但这是邪行真如,偏了、歪了。邪就是歪了,但还是在这盘子里头,不过摆歪了而已,还是真如,是邪门真如。

第六是「清净真如」。就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苦集灭道的灭谛。

第七是「正行真如」。就是证道。

当知此中:由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

一切有情众生都在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当中,所以,上至天人、帝王,下至凡夫、地狱,没有一个人逃得过这个范围,所以一切众生平等。

由相真如、了别真如故,一切诸法平等平等。

相真如讲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直到自己晓得一切无我,一切都放下了,还有甚么呢?了别真如讲自己有个智慧,自然清楚的。一切诸法平等,你就晓得一切法皆是空。

由清净真如故,一切声闻菩提、独觉菩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灭了,那么就得道成功了。一切小乘罗汉、独觉、大乘菩萨都要知道清净真如平等平等,最后都归于成佛成道。

由正行真如故,听闻正法,缘总境界、胜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摄受慧,平等平等。

修正行真如,万缘放下,当下即是,不要想别的,就是正行真如。这一篇要好好研究,大乘佛法的定慧都在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