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34、奉本


【本篇题解】本篇所谓“本”,即指天地,“奉本”即奉天地。董仲舒通过引述孔子的话“唯天为大”,强调申述天地为至尊。同时董仲舒指出“三代圣人不则天地,不能至王”而“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这些都是意在阐明天地、阴阳为礼制王政之本的观点。康有为在《春秋董氏学》中对董仲舒论“礼”进行评论说:“董子非礼学专家,而说礼极精。”

【01】 注释 译文
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以德多为象。万物以广博众多,历年久者为象。其在天而象天者,莫大日月,继天地之光明,莫不照也。星莫大于大辰(1),北斗常星。部星三百,卫星三千。大火二十六星(2),伐十三星(3),北斗七星,常星九辞(4),二十八宿。多者宿二十八九。其犹蓍(5)百茎而共一本,龟千岁而人宝。是以三代传决疑焉。

【注释】 (1)大辰:星名,又名大火,也就是心、房、尾宿。(2)大火二十六星:应作“大火十六星”,大火包括房、心、尾宿共十六星,“二”字衍。(3)伐十三星:《史记·天官书》:“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下有三星,兑曰罚(伐),为斩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小三星隅置,曰觜觽,为虎首,主葆旅事。”这里的“伐十三星”包括《天官书》中所提到的这十三颗星。(4)常星九辞:“九辞”是衍文,“常星”应与下句连读,作“常星二十八宿”。《五行志》:“常星二十八宿,人君之象也。”可为证。(5)蓍(Shī):一种多年生的草,因其经历多年,古人以为知识渊博,所以用其茎占卜。

【译文】 礼,可以接继天地,体现阴阳,审慎地处理你我彼此关系,使尊卑、贵贱、大小地位有次序,区别外内、远近、新旧的等级,把德行多当作表象。世上万物因广阔博大众多,经历的时间久远成为表象。那些在天上并表明上天的,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大,日月接继天地的光明,没有什么不照耀的。星宿中没有比大星辰更大的,北斗是固定不变的星宿。中官之星共有三百,东西南北四官之星共有三千。大火星共十六星,伐星共有十三颗星,北斗共有七星,恒常之星共二十八宿。星宿众多计二十八九个。它如同蓍草一样茎虽有一百条,而根部却只有一根,龟的寿命可达千年人以为宝。所以夏、商、周三代的文字记载用它决断疑难。

【02】 注释 译文
其得地体者,莫如山阜。人之得天得众者,莫如受命之天子。下至公、侯、伯、子、男,海内之心(6)悬于天子,疆内之民统于诸侯。日月食,竝告凶,不以其行。有星茀(7)于东方,于大辰,人北斗,常星不见,地震,梁山沙(8)鹿崩,宋、卫、陈、郑灾,王公大夫篡杀者,《春秋》皆书以为大异;不言之众星茀人、霣雨(9),原隰之袭崩(10),一国之小民死亡,不决疑于众草木也。唯田邑之称,多著主名。君将不言臣,臣不言师,王夷(11)、君获,不言师败。孔子曰(12):“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之者,大也。巍巍乎其有成功也,言其尊以大成功也。齐桓晋文不尊周室,不能霸;三代圣人不则天地,不能至王。阶此而观之,可以知天地之贵矣。夫流深者其水不测,尊至者其敬无穷。是故天之所加,虽为灾害,犹承而大之,其钦无穷,震夷伯(13)之庙是也。天无(14)错舛之灾,地有震动之异。天子所诛绝,所败师,虽不中道,而《春秋》者不敢阙,谨之也。故师出者众矣,莫言还。至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独言还。其君劫外,不得已,故可直言。也至于他师,皆其君之过也,而曰非师之罪。是臣子之不为君父受罪,罪不臣子莫大焉。

【注释】 (6)悬:本指天子所辖之行政区,这里指管辖的意思。(7)茀(bèi):慧星的一种。(8)梁山沙鹿:指山西吕梁山的沙鹿山。(9)霣雨:陨石雨,即落下陨石。霣:同“陨”。(10)原:指平原。隰:指沼泽地。袭:传来。(11)夷:同“痍”,受伤。(12)孔子曰:语见《论语·泰伯》。(13)夷伯:鲁大夫展氏的祖父,夷为谥号,伯为字。(14)无:从文义考虑,‘无’应作“有”为是。

【译文】 万物当中能得大地细微区别的,没有能赶上山丘的。人类中了解上天了解众人的,没有谁能赶得上秉受天命的。人往下一直到公、侯伯、子、男各爵位,普天之下的人心都统辖在天子,境内的百姓都统管在诸侯。日蚀月蚀,都预示凶象,不用它们亲自去做。有一种彗星出现在东方,在大辰座附近进入北斗座,恒定的星宿没有出现,发生地震,梁山沙鹿山发生山崩,宋国、卫国、陈国、郑国发生灾害,王公大夫篡位、杀君的,《春秋》全与大的自然变异现象同时记载;不记叙星宿有彗星侵入、发生陨石雨,平原、沼泽传来崩塌,整个国家的普通百姓死去或逃走,不能用众多草木来决断疑惑。只有田地都邑的称名,多写明主人的名字。国君帅师出征不记臣的名字,臣帅师不记军旅名称,天子受战伤,国君被俘获,不记录军旅大败。孔子说:“只有上天最伟大,只有尧才能效法上天。”效法上天是最大的事。高耸无比呀,尧有成就的功业呀,是说尧尊高伟大并有成就功业。齐桓公、晋文公不尊崇周王室,不能长期称霸;三代圣明君王不效法天地,不能称举为至高的君王。由此看来,可以知晓天地的可贵。水量深的地方水流就不能测量,尊贵到极至的人对他的恭敬就没有边际。所以上天加给人类的,即使是灾害,人类还是接受下来并以为此事重大,对上天的钦敬仍然无穷无尽,雷击夷伯的宗庙就是这一类事。上天没有错乱的灾害,大地却有地震之类的异常现象。天子所责备拒绝的事,所击败军旅的事,虽然不符合仁道,《春秋》不敢空缺不记,是对这些事表示严肃认真。所以发动军队的事众多,没有记录回师的。(鲁国)派军出的队和齐国军队围困郕地,郕人向齐军投降,《春秋》单单记录了齐国回师。鲁国君在国外强掠,不能回避,所以可以直接记录“师还”二字。至于别国的军队,全是国君的错误,却说不是军队的过错。这是臣子不替国君父辈代受罪过,罪罚不行臣子之道没有比这种记录更大的了。

【03】 注释 译文
夫至明者其照无疆。至晦者其暗无疆。今《春秋》缘鲁以言王义,杀隐桓以为远祖,宗定哀以为考妣(15),至尊且高,至显且明。其基壤之所加,润泽之所被,条条(16)无疆,前是常数,十年邻之,幽人近其墓而高明。大国齐宋(17),离不言会。微国之君,卒葬之礼,录而辞繁。远夷之君,内而不外。当此之时,鲁无鄙疆,诸侯之伐哀者皆言我。邾娄庶其(18)、鼻我,邾娄大夫。其于我无以亲,以近之故,乃得显明。隐桓,亲《春秋》之先人也,益师卒而不日。于稷之会,言其成宋乱,以远外也。黄池之会,以两伯之辞,言不以为外,以近内也。

【注释】 (15)考妣(Pǐ):生父为考,生母为妣。(16)条条:通畅的样子。(17)齐宋:应作“齐郑”。《春秋》桓公五年经:“齐侯郑伯如杞。”是其证。(18)邾娄庶其:“庶其”为衍文。《春秋·襄公二十三年》:“邾娄鼻我来奔。”

【译文】 最明亮的东西其光亮没有边际,最阴晦的东西其昏暗没有边际。如今《春秋》依据鲁国的行事方法而记录周王的行事原则,鲁隐公、桓公在位被杀而定为鲁国的远古祖先,以定公、哀公为正宗并定为亲生父母,(父母的地位)很为尊高,德行很为显赫。他们的根基基础,受到的恩泽关照,广阔无边际,是固定的天赐命运,历经十年以之为邻,昏暗不聪慧的人接近他们的坟墓也能变得高深而又明察。大国齐郑二国君到杞国去盟会,杞国却借故离去,所以《春秋》不记盟会一事。弱小国的国君,死去的葬礼,记载得很为周详。对远方夷狄的国君,记载时也如同中原的国君而不当作外围的夷狄。在这个时候,鲁国没有边邑、疆界,诸侯攻伐哀公的都记载“为伐我”。邾娄国的鼻我,是邾娄国大夫。他和我们鲁国没有亲戚亲属关系,因为亲近我们的缘故,就得到表彰隐公、桓公,按亲疏原则是《春秋》的先人,所以鲁公子益师死去不记死亡日。齐、郑在宋国稷地盟会,记载为促成宋国的杀君内乱,是为了疏远边远国家。鲁哀公在黄池和吴国的盟会,用两位的“伯”的称谓,是不将吴国当作远外之国,而当作亲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