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问神卷第五


【题解】本卷所述,比较重要的是涉及心神、言辞、儒家经典的内容。

“神”在古代也是一个多义词,有神灵、精神、神妙等含义。扬雄在这里是用其精神之意。“心”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则有其特殊内涵。心即是内脏器官,如《说文解字》:“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但因为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常引起心脏活动的反应,故古人又把心脏作为思想意识和认知事物的器官。所以《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释名•释形体》:“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古人还认为心是统领人的整个形体和精神意志的主宰。如《管子•心术下》:“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天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扬雄就是在这些意义上使用“心”这个概念的。所以他认为心即个人的精神意识,不但可以了解一般的事理,而且可以深入了解天地。当然,人要能把握住自己的心。如果把握不往,心就会跑掉。 扬雄在这里实际继承了孟轲“求其放心”的观点。

关于言辞,扬雄表达了两个很重要的观点。一是认为君子之言必有验,“无验而言之谓妄"。二是提出了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命题,认为一个人的思想一旦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是君子还是小人就显露出来了。扬雄的这个命题对后代的文论有很大影响。

关于儒家的五经,值得注意的是:当有人问扬雄“经可损益与”时,扬雄明确地给予肯定的回答,并且指出圣人的学说并非天生就是那个样子,而是适应时代需要造作出来的,因此必然不断有所删减或增益。这反映了扬雄强调思想要适应时代变化,即使是圣人的经典也不例外的思想。在儒学定于一尊,儒生们都死守一部儒家经典,把它作为攫取利禄之工具的时侯,扬雄这种思想显得尤为可贵。传统观点认为,扬雄模拟《论语》作《法言》,模拟《周易》作《太玄》,是缺乏创造性的表现。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扬雄的这种模拟,即使不谈思想内容,仅仅从形式上看,恐怕与其说是缺乏创造性的表现,毋宁说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

【原文】

【01】或问“神”。曰:“心。”“请问之。”曰:“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敢问潜心于圣。”曰:“昔乎,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间耳。神在所潜而已矣。”

【02】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万物作类。

【03】 人心其神矣夫?操则存,舍则亡。能常操而存者,其惟圣人乎?

【04】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也。

【05】龙蟠于泥,蚖其肆矣。蚖哉,蚖哉!恶睹龙之志也与!或曰:“龙必欲飞天乎?”曰:“时飞则飞,时潜则潜,既飞且潜,食其不妄。形其不可得而制也与?”曰:“圣人不制,则何为乎羑里?”曰:“龙以不制为龙,圣人以不手为圣人。”

【06】或曰:“经可损益与?”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诗》、《书》、《礼》、《春秋》,或因或作而成于仲尼,其益可知也。故夫道非天然,应时而造者,损益可知也。”

【07】或曰:“《易》损其一也,虽憃知阙焉。至《书》之不备过半矣,而习者不知,惜乎《书》序之不如《易》也。”曰:“彼数也,可数焉故也。如《书》序,虽孔子末如之何矣。”

【08】昔之说《书》者,序以百,而《酒诰》之篇俄空焉。今亡夫!

【09】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下周者,其书谯乎!”

【10】或问:“圣人之经不可使易知与?”曰:“不可。天俄而可度,则其覆物也浅矣。地俄而可测,则其载物也薄矣。大哉,天地之为万物郭,五经之为众说郛。”

【11】或问:“圣人之作事,不能昭若日月乎?何后世之訔訔也!”曰:“瞽旷能默,瞽旷不能齐不齐之耳,狄牙能喊,狄牙不能齐不齐之口。”

【12】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君子妄乎?不妄。

【13】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涤之,灏灏乎其莫之御也。面相之,辞相适,捈中心之所欲,通诸人之嚍々者,奠如言。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㖧㖧,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14】圣人之辞,浑浑若川。顺则便,逆则否者,其惟川乎?

【15】或曰:“仲尼圣者与?何不能居世也,曾范、蔡之不若!”曰:“圣人者范、蔡乎?若范、蔡,其如圣何?”

【16】或曰:“淮南、太史公者,其多知与?何其杂也。”曰:“杂乎杂,人病以多知为杂。惟圣人为不杂。”

【17】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言、书不经,多多赘矣!

【18】或曰:“述而不作,《玄》何以作?”曰:“其事则述,其书则作。”

【19】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20】或曰:“《玄》何为?”曰:“为仁义。”曰:“孰不为仁?孰不为义?”曰:“勿杂也而已矣。”

【21】或问“经之艰易”。曰:“存亡。”或人不谕。曰:“其人存则易,亡则艰。延陵季子之于乐也,其庶矣乎!如乐弛,虽札末如之何矣。如周之礼乐,庶事之备也,每可以为不难矣。如秦之礼乐,庶事之不备也,每可以为难矣。”

【22】衣而不裳,未知其可也;裳而不衣,未知其可也。衣裳其顺矣乎?

【23】或问“文”。曰:“训。”问“武”。曰:“克。”未达。曰:“事得其序之谓训,胜己之私之谓克。”

【24】为之而行,动之而光者,其德乎?或曰:“知德者鲜,何其光?”曰:“我知,为之;不我知亦为之,厥光大矣。必我知而为之,光亦小矣。”

【25】或曰:“君子病没世而无名,盍势诸名卿,可几也。”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赵、楚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乎成名?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

【26】或问“人”。曰:“艰知也。”曰:“焉难?”曰:“太山之与蚁垤,江河之与行潦,非难也。大圣之与大佞,难也。乌呼!能别似者为无难。”

【27】或问:“邹、庄有取乎?”曰:“德则取,愆则否。”“何谓德、愆?”曰:“言天、地、人经,德也;否,愆也。愆语,君子不出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