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三节 保健灸法


一、保健灸法的概念

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之为保健灸法。保健灸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健康,是我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

保健灸法,流传已久。《扁鹊心书》中即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说明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法进行养生方面,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时至今日,保健灸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灸法一般多用艾灸。艾为温辛、阳热之药。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灸用以陈旧者为佳。点燃后,热持久而深入,温热感直透肌肉深层,一经停止施灸,便无遗留感觉,这是其他物质所不及的。因而,艾是灸法理想的原料。

二、保健灸的作用

保健灸的主要作用是温通经脉、行气活血、培补先天、后天,和调阴阳,从而达到强身、防病、抗衰老的目的。

(一)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素问·刺节真邪论》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血运行具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灸法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二)培补元气,预防疾病

《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真元充足,则人体健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艾灸有培补元气,预防疾病之作用。

(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指出:“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濡养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四)升举阳气,密固肤表

《素问·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气虚下陷,则皮毛不任风寒,清阳不得上举,因而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常施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表,抵御外邪,调和营卫,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保健灸的方法

艾灸从形式上分,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从方法上分,又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三种。保健灸则多以艾条灸为常见,而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均可采用。

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

艾灸时间可在3~5分钟,最长到10~15分钟为宜。一般说来,健身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时间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施灸的时间,传统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壮数的多少来计算。艾炷是用艾绒捏成的圆椎形的用量单位,分大、中、小三种。如蚕豆大者为大炷,如黄豆大者为中炷,如麦粒大者为小炷。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一壮。实际应用时,可据体质强弱而选择。体质强音,宜用大炷;体弱者,宜用小炷。

四、保健灸常用穴位

一般说来,针刺保健的常用穴位,大都可以用于保健灸法。同时,也包括一些不宜针刺的穴位。兹举例如下:

1、足三里 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具防老及强身作用。灸法:用艾条、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5~10分钟。

古代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疤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这种灸法。

现代研究证明,灸足三里穴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

2、神阙 位于当脐正中处。神阙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扁鹊心书》指出:“依法熏蒸,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体开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益气延年”。灸法,灸七至十五壮,灸时用间接灸法,如:将盐填脐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

3、膏肓 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常灸膏肓穴,有强壮作用。灸法:艾条灸,15~30分钟。艾炷灸7~15壮。

4、中脘 位于脐上四寸处。为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一般可灸七至十五壮。

5、涌泉 脚趾卷屈,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取穴。此穴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效。一般可灸三至七壮。其他如针刺保健中所列曲池、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穴,均可施灸,具有强身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