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版04章 烟灰缸砸倒了楚国


当乐毅大军在齐国纵横略地的时候,秦昭王却并没有跟着掺和。这是因为秦与齐地理上遥遥相对,秦昭王知道,自己是从齐国无法直接夺得土地的。但是他也没有闲着,趁齐人国事糜烂,不能牵制干预自己之际,决定大举挞伐南方的楚国。

但是,齐人无法牵制,并不意味着别人也无法牵制。

这时的北方的赵国,是秦国北部的严重威胁。一旦赵国与楚人南北夹击出征的秦军,他们就有去无回了。所以,秦国先得跟赵国谈谈,以免南下受牵制。

于是,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赵惠文王召开了著名的“渑池会”。他俩各从本国乘车,向函谷关外“豫西走廊”中段的渑池进发,准备在这里开会。

从邯郸到渑池,这段路现在已经有了高速公路了,坐汽车八个小时够了,古代却得走上十天。两千两百多年前的赵惠文王(小王公子何)跋涉得很辛苦。他想,这次会谈约定的事,一定要坚持落实得持久些,否则都不够这么跑路的!

会上,秦昭王喝多了,觉得应该来点热闹的,就请赵惠文王表演鼓瑟。赵惠文王胆子小,心说盟会还有这样的表演项目吗,但他不便违逆,从“惠文”这俩字也看出他性格软弱,在秋天的景致里不敢露出一只眼睛。经过翻江倒海的一场思想斗争,赵惠文王命人摆上瑟来。

赵惠文王调好了二十五根琴弦,轻轻拨动,双手巧似流水行云,瑟声珠走玉盘,刚柔相济,非常动听,在座的无不喝彩。赵惠文王听到喝彩,更来劲了,把瑟弹得铮铮作响,大有北地慷慨悲音,越来越激烈,热辣指数5,尖叫指数8,跟摇滚吉他差不多。秦昭王抚掌大笑:“好好!来人啊,给做个记录,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说完与左右相视而笑,赵王堕我计中啦,被寡人蓄为倡优啦!哈哈。

旁边恼了一人,这人走向前来,对秦昭王说:“我们赵王听说秦王音乐脓包也很多,也请秦王给我们击缶,以相娱乐。”

秦昭王吃了一惊,定睛一看,但见此人两道修眉,一双俊目,方正威严,明亮有光,一小绺墨髯在唇角飘洒,眉宇之间,英气逼人。正是赵王随行人员蔺相如!

秦昭王很是气恼,假装没听见蔺相如胡说。蔺相如走近一步:“大王如不肯击缶,五步之内,相如请以颈血溅大王矣!”

秦昭王闻言大怒,气得脸上的肉突突乱颤,像五个老鼠在争夺他的鼻子:“ Are you crazy?(你疯了吗?)”然后目视左右。两旁武林高手领会了意思,立刻噌地拔出寒光闪闪的腰剑,伸家伙就要把蔺相如乱刃分身。

蔺相如毫不惧怕,对武林高手们张目叱之。怎么个叱法,史书上没说,大约是“Get the hell out of here! (滚开!)”吧。总之,我们知道燕赵之人慷慨悲歌、好气任侠,蔺相如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蔺相如耸起脖子上的羽毛,歇斯底里,厉声高叱,声震屋瓦,吓得秦昭王身边高手纷纷披靡——所谓披靡,就是半身不遂的意思——蔺相如大约使出了“狮子吼”之类的内功。秦昭王气馁了。我真后悔这辈子遇到你!虽然很不乐意,他也只好接过一个瓦盆(缶),勉强击了几下。但秦昭王忙于治国,不善于打击乐,再加上心情郁闷,把缶敲得唉声叹气,听上去好像个没力气的屠夫在锤一只带病的狗,人气指数0。

秦昭王灰头丧脑击缶完毕,蔺相如招来赵国御史,也在国家档案中记上一笔:“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昭王闻言,终于满意了,自取其辱了。

蔺相如临危不惧,藐视强敌,一逞战国士人之刚雄。不过,当他激增的肾上腺素刚刚开始稀释的时候,秦王两边的群臣又突然高声叫嚣:“请以赵国十五城献给秦国,给秦王祝酒!”

蔺相如肾气壮山河地高呼:“请以秦咸阳为赵王祝酒!”把秦人吓了一跳。

秦昭王赶紧示意两边不要再乱喊了,今天有姓蔺的这家伙在,我们闷头喝酒就是了,不然待会儿他还不得喊挖我们的祖坟。

蔺相如其实是赶上好时候了。当此之时,秦国急于南下趋兵去楚国抢地盘,不便于“绝秦赵之欢”,所以酒宴上蔺相如颇多冒犯,秦王都忍了。会议在平和的气氛中结束,为此,秦赵双方把渑池会议地址改名为“俱利城”。会上,秦赵媾和,秦国可以放手对楚国进攻了。

越是懦弱的人运气越好,赵惠文王还搞到了一件稀世美玉——和氏璧。和氏璧是楚文王时期的“强迫症患者”、没脚先生卞和在深山里发现的,拄着双拐进献来的。品质绝好,以价值连城闻世。

秦昭王不知从哪里得到这个消息,嚷嚷着要拿十五个城邑换取这瑰宝。

赵惠文王无奈,命蔺相如携带宝玉进秦国交涉。

蔺相如献上和氏璧。

秦昭王一看,玉色如洗,晶莹剔透,圆团如拱。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水晶烟灰缸。秦昭王举着烟灰缸赞不绝口。他的指甲和玉石轻轻相触,发出金磬之余响。这块美玉,它所封闭着的那个小小的空间,就是宇宙,秦昭王几乎看呆了。秦昭王把和氏璧传给旁边的美人观摩。美人们捧着这个古代价值连城的玻璃片,发出唏嘘惊叫。美人们看见美玉颜色皓白如脂。与美玉相比,美人的玉手都变成了黑手。而左右侍者们见玉,更是惊呼:“万岁!”

“万岁”这个词,战国时代常有人喊,但不是“吾皇万岁万万岁”的意思,而是当时人的一种惊呼,类似现在的“我靠!”

秦国人也是爱玉的,在《诗经秦风》里说:“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好的玉,象征着君子温润的品德,君子不但把玉挂在腰带下,冠两侧也挂着玉饰,甚至死了以后,都用玉把身上的九个孔窍塞住。秦昭王可能嘴巴比较大,心说这么好的玉,驾崩以后含在嘴里,多爽啊。

蔺相如冷眼观瞧,见秦昭王绝口不提割城之事,只一味拿玉跟自己嘴巴比较,知道他没有买的诚意。就趋身上前说:“玉还是有一些bug(瑕疵)的,我指给您看。”

秦昭王赶紧从美人的黑手里拿过玉,经过自己的黑手再交给蔺相如。蔺相如倒退三步,背倚殿柱(这样比较好,避免身后被人攻击,只要防住前面就行了),然后怒目圆睁,持璧而立,脖子上青筋暴跳,颈上的翎毛扎扎倒竖,并且按史书所说,怒发冲冠——秦昭王一看,坏了坏了,他又来了!他的更年期综合症又发作了!

蔺相如怒目大叫:秦王——!你为什么在这不正经的殿里(非正式宫殿,所以有美人)召见我,还传美玉给三陪女看!是戏弄臣下吗?你态度狂傲,礼节简慢,根本无意平等交换!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臣下交出,我的美玉就和脑袋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举着美玉,摆出了“掷铁饼者”的姿势。

秦昭王非常担心把柱子撞坏——对不起,把美玉撞坏。他很有文物保护意识,立刻谢罪固请,招来有司,从地图上胡乱划拉几处城邑,说给赵国的。蔺相如感觉他还是没有诚意交换,于是告辞下殿,说五天后搞个交玉仪式再给。

秦昭王吃了五天素,洗了干净的澡,五天后大张迎宾之礼,在正式宫殿接见蔺相如。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个国君,从来说话多不算数。下臣实在是怕受您欺骗,而有辱于赵国的使命。所以,我已经命人怀揣美玉,偷渡回国了。只要您先把十五城邑割来给我,秦强而赵弱,我们赵国岂敢不把玉按约定乖乖送来。”

秦国群臣一片哗然,好哇,白让我们国君洗了好几次澡,白让我们穿着大礼服站了半天。大家就拉蔺相如:“相如先生,请跟我们到监狱去一趟。”

秦昭王叹了口气:“算了。今天如果杀了蔺相如,这交易也做不成,反倒和赵国闹翻脸了,为了个烟灰缸犯不上。”于是,照样以宾客礼接见蔺相如,厚遇之而去。

秦昭王想了想,拿十五个城池换一个饥不可食的烟灰缸,终归不划算,也不提交易的事了。

蔺相如两次面折秦昭王,赵惠文王因其功大,封蔺相如为上卿。上卿是爵位(不是官衔),级别高出了赵之良将——廉颇。每次朝会,蔺相如都比廉颇更靠近主席台就坐,廉颇于是羞恼起来。

廉颇搞了个新闻发布会,宣言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靠更年期发作折辱秦王,受封为上卿,位居我上。况且蔺相如一直是贱人(出身低,靠着给赵惠文王的大内宦官总管缪贤当门客而荐举起来的),我则为赵国披坚执锐,横戈跃马,出入于矢石剑戟之中,却屈居其下。我羞,不忍为之下。”廉颇对记者说:下次我看见了蔺相如这小子,我必piss him off(尿他)——我必辱之!

廉颇的牢骚确实有道理,赵国一贯赏罚不明。不过,说到廉颇的战功,也不算多么“赫赫”,多针对疲顿的齐国兴兵,不曾战败过秦人。这时候的廉颇岁数并不大,并不像戏台“将相和”里面那样是大白胡子的老头,开口就是“老夫我怒满胸膛”。戏台上的大白胡子老夫,是受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的误导,其实“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是近四十年后的事情。此时的廉颇才三十岁出头。

廉颇在评书中的样子是“面似镔铁,黑中透亮,两道宽眉,斜插入鬓,一双虎目,炯炯有神,一部银髯苫满前胸”。这个描述大约不错,比较传神,只是“银髯”说得不当。

不管怎么样,三十几岁的廉颇,开完新闻发布会,就开车上街,见到蔺相如的车过来,就去“别”他(燕赵之人,都是慷慨好打架的)。蔺相如则赶紧急刹车,引车避匿。

蔺相如常称病不朝,不与之争。蔺相如的门客以之为怯:受了这样的羞辱,庸常人尚且羞之,况于将相乎。我们请求离职,不当你的小弟了。

蔺相如平心静气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以秦王的虎狼之威,我尚且当廷叱之,辱其群臣,耸起羽毛与其搏斗。廉颇之威勇,怎能比及秦王及其群臣,我又何惧于区区一廉颇。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廉颇与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我之所以避让廉颇,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一席话说得光鲜体面。

廉颇听到这些话之后。当即免冠顿首,肉袒负荆,一切面子都不要了:顶着发髻,光着膀子,背着荆条,在宾客的引导和记者的摄像机追逐下,一路徒步走至蔺相如家谢罪。

廉颇临阶长跪,露着上身的白肉,向门内顿首报名请罪:“鄙贱之人廉颇,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在下错了,请将军责罚。在下把行刑用的荆条都背来了!”说完这句发自心腑的话,叱咤勇武的廉颇匍匐待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愧疚之意,诚昭于公众与天地。一时场面感动得众人无不掩面。

蔺相如闻讯,也非常激动,连忙从门内紧趋几步,双手搀扶起光着膀子背着荆条的勇将廉颇,以好言劝勉。二人从此相与为欢,号称刎颈之交!战国之人的真勇直朴,在这一段里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今的河北邯郸还有一个“蔺相如回车巷”。据说就是躲避大将廉颇的地方。周恩来总理特别推崇这出京剧,生前经常陪同外宾一同观赏,并亲自为之讲解

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廉颇有错而不自匿的精神。廉颇敢于自暴其“丑”于万人及媒体面前,不欺人、不欺心、不欺己,不遮遮掩掩,在爱面子的中国人中是少有的。

潇水曰:历史总是比我们想象得更充满戏剧色彩,楚国的命运竟和一个精美绝伦的烟灰缸联系得如此紧密。我们可以假想,如果秦昭王黑了赵国的烟灰缸(他一定不会给赵国十五座城池的)。秦赵之间的盟友关系也就破裂了。那么,楚国也就不会被打得缺胳膊少腿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蔺相如“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意思是说他智勇双全,是个杨子荣式的人物。其实蔺相如不过小勇而已,一般的黑社会小弟见自己的老大挨了别的老大的欺负,都会按捺不住两肋插刀之热情,我们在《蛊惑仔》中经常见到。不过蔺相如的运气格外好,秦昭王为了没有后顾之忧,以便全力南下攻打楚国,才没有把他扔到火锅里煮了。而耍点小聪明更是和智慧扯不上边儿。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应该是对大局做出正确判断。若是苏秦或张仪,一定会阻止这次损人不利己的联盟。不仅如此蔺相如在成功地保住了烟灰缸后,很是飘飘然,对自己也失去了判断能力。居然对他的小弟吹嘘到:“知道秦国不敢打我们吗?是因为有我和廉颇。”一副自吹自擂的轻薄嘴脸。为什么不打赵国?是因为秦国腾不出手来。公元260年,他和廉颇都在,秦国就把赵国一顿好打,而赵王只因为这个小弟替他保全了面子,就封蔺相如为上卿,也算得上一等一的混蛋吧。

真正算得上大智大勇的只有秦国的昭王。面子不是不想讲,为了能够结盟而除后患,算了,击缶就击缶吧;烟灰缸不是不想要,为了能全力攻打楚国,拿回去就拿回去吧。枭雄不是没有欲望,不过是知道轻重缓急能控制住罢了。

中国之名汉族,跟汉水大有渊源。汉水像一条带子,从北向南垂直地投入滚滚的长江,交汇点就是湖北武汉。汉水与长江织起的湖泊水网,就是江汉平原,即现在的湖北省,也是楚人的老窝。

雨雾朦胧,阳光分成小团小团美丽的光晕,透过山水云雾铺展,攀援、袅娜、升腾,和烟光水色绞在一起。楚人的江汉平原,飞鸥轻翩于其中,疑似仙境。

公元前279年,渑池会的同年,秦国稳住了后方的赵国,派出大将白疯子白起,率领一支数目不详的秦军,再次打破了楚国的宁静。他从汉水的源头“汉中”(陕西省南部)出发,一路沿汉水而下,沿着中原西缘行动,抵达了湖北(楚国本土)。

湖北省的地形像一个暖水袋,汉水从北灌入这个暖水袋,进入它的肚子。在暖水袋的入口处,有两座大山:武当山、大别山,东西对峙,像掐住了暖水袋的脖颈。汉水穿两山之间流入暖水袋之“嘴”。邓城和鄢城,就坐落在两山之间的罅隙地带,是咽喉重地。白起首先一举攻陷邓城(在今天的湖北北部襄樊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然后疾趋鄢城。

倘若鄢城(湖北宜城)一拔,暖水袋的塞子没了,白起就可以顺着汉水,直灌进暖水袋的肚子里。到那时,楚国就完蛋了。

死神停栖在鄢城城头,像黑色的沙鸥向日暮前的海岛云集。楚国的末日快来了。白起命令战士越壕攻打鄢城。所谓越壕,就是伐树制作壕桥——木板当桥面,下面装上车轮,快速推入城壕中,以便跨越护城河。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填壕”:先运砂土,堵住护城河的河水之源,使之成为干壕,然后填壕而过。

接着,白起派围城部队到附近森林砍来圆木,制作可登浮云的云梯,猛烈攻城。云梯可以“依云而立,鸟瞰城中”,早在周文王时候就有了。云梯顶端还可以有抓钩,勾住城墙就摘不下来。守城的楚人也并不示弱,在城墙顶上用撞杆,把云梯撞倒。楚人调遣大批主力集结至此,全力支撑,秦军屡攻不下。

白起进攻受挫,决定对鄢城使用“灌肠疗法”。他派人到汉水的支流“夷水”考察,修了百里长渠,把水从山地引到鄢城,灌入城中。鄢城受不了了,好像猪嘴里被插入自来水管,肚子越注越大。水从城西灌入,汇聚城东。“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

傍晚,月光从山坡那边照到鄢城里来了,默默地为饮水过量而死的数十万生灵哀悼了一番,月影给人间的死水浸得发白。水里一些来路不明的鱼,闻到死者臭味,不堪孤闷,坐在城市礁石上,使劲地找家,找一条退出城的路去。

秦人终于以很不光彩的手段,攻陷了这个人口都已漂在地面以上的城市。白起进入了这个死气沉沉的,冒着水泡的鄢城。

白起的模样“头小而锐”,是个尖头将军,表情落落寡欢,用一锅煮熟了的饺子(鄢城),给自己的肩上增加了一个“星”。整个鄢城之役,楚人军民死亡数十万人。这种为了战争而大量牺牲人民的事,我们称之为“反人类罪行”。

不过,白起所修的这个长渠,后人加以扩展,称为“白起渠”,串联起夷水及许多陂塘,到北魏时,已发展成为灌田三千顷(一个县的面积)的农业大灌区,地点在湖北省北部宜城地区。也算是变水患为水利了吧。

白起接下来一鼓作气,向南奔袭二百公里,直逼郢都。一路上白起没有给养供应,全靠“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就是抢楚国人的粮食吃啊。这也并不奇怪,历朝历代的打仗,无不如此。白起提数万之众,纵横南楚,无可阻拦,经过一番史料失录的战斗,白起攻克了楚国经营四百年的历史名城郢都,天下震撼。楚国王族流窜到河南淮阳(陈)。楚国失去西壁江山。

白起伐楚功大,受封为“武安君”。

楚国的战败,是由于它政治昏乱。屈、景、昭几姓贵族们世代包揽朝廷要职,当官全靠有个好血统,人才没有进身之路。而楚国国君,也是个色鬼和笨蛋。

就在郢都被攻陷前五个月,楚顷襄王还在云梦游玩。据说他在云梦泽看见很多水蒸气在翻腾变幻,本来是自然现象,旁边的宋玉为了邀宠,却硬说这是“巫山神女”。

楚顷襄王继承了他爸爸楚怀王的好色基因,赶紧问这是怎么回事。

宋玉说:“巫山神女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长得漂亮,害了相思病死了,就往来巫山之巅,以霸占男生为业。大禹也曾经跟她眉来眼去,她送给大禹一本治水的书。您爹楚怀王,也曾经邂逅了巫山神女。这个神女要求自荐枕席(就是自愿提供全方位性服务),楚怀王幸之(就是发生关系)。完事之后,神女给楚怀王留了一张名片,说,妾的地址在巫山之阳,妾的身份是‘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就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工作)。希望你有机会给我打这个电话!楚怀王接了名片,神女就不见了,看到的只是飘向山顶而去的一片云。”

楚顷襄王听宋玉说完,遂对神女也产生了无限的遐思,更佩服老爹的浪漫。果然这一夜,他在恍惚之中也继老爹之后临幸了这个神女:“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就是make love 的意思。云雨欢兴以后,神女又像云一般地消失了。醒后的襄王“惆怅垂涕,求之至曙”。想再联系她,大山屏蔽,巫山那边没有信号了。

楚顷襄王嗟叹再三,空想了许久,命宋玉写了《高唐赋》、《神女赋》两篇大赋,以表达自己对神仙姐姐的崇拜。大赋里边有很多我们不认识的词,大致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是电,你是光,你是惟一的神话,我只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巫山神女。你主宰,我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我的巫山神女。”

宋玉是个会用下半身写作的文学弄臣,《高唐》、《神女》两篇文字奢华的大赋里带有淫秽情节,并且修辞华丽、铺排精细——他认为好的文章就是要多放形容词,就像好菜多放肉一样。

楚顷襄王拿着宋玉写的赋,一有时间就翻出来温习,就这样,整天想着泡妞的事——“襄王好乐而爱赋,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理政务了。(不过,不理政务也好,理政也就是琢磨着怎么收税、刮地皮。)

等到郢都失陷了,云梦已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了。而此后的性产业工人,也就获得了“神女”的雅号。

由于宋玉没志气,老爱拍领导马屁,所以群众关系不好。有一次楚顷襄王问他:“宋玉啊,你的作风是不是有问题兮?怎么老有人打你的小报告呢?”

宋玉说:“没错。我给您讲个故事吧。有一个歌星到们郢都来开歌友会,先唱了段儿《下里巴人》,‘来——大家跟我一起唱,好不好?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呕呕呕偶。’下边数千歌迷跟着他一起吼。

接下来他又演唱《阳陵采薇》,这个调子有点高,但还是有好几百人应和着。接下来唱《阳春白雪》,只有几十人跟着哼哼罢了。最后唱以牙嗦——这,就,是,青,藏,高噢噢——的时候,下面鸦雀无声,大伙全哑巴了。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我这人瑰意奇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怎么能理解我的崇高境界呢?”

由于宋玉创造了“曲高和寡”的成语,楚顷襄王暂时不计较他了。过了没几天,群众又来反映他的问题。一个叫登徒子的大夫,向楚顷襄王揭发他:“宋玉这个小人,模样不错,说话又逗,有点儿歪才,而且性欲特别强。我特别提醒您呐,千万别叫他出入后宫。您也不乐意戴绿帽子吧。”

宋玉立刻对登徒子施以连本带利的恶毒攻击,说:“我小的时候,出过国,中原最漂亮的郑卫妞,最风流开放的邯郸女,整过容的韩国妞,我都阅览过,从来坐怀不乱。我知道,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靓女,莫若我们街道。我们街道最勾魂的,那是我们东边邻家妹妹。东邻妹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阳城、下蔡的干部群众全流鼻血。但是,此女登在墙头上,对我进行人身偷窥,整整三年,我至今没答理她。

可是,可恶的登徒子却不然,他的媳妇鸡窝头,兔子嘴,招风耳,老虎牙,走路偏瘫,身上长疥,屁股长痔,丑得惊天动地,可歌可泣。可是登徒子偏还喜欢她,跟她一连下了五个崽儿。大王您看看,这家伙有多好色!”

于是,这个有着自恋狂倾向的机灵善辩的奶油小生宋玉,一次次凭借着诡辩,顶回了人民群众的揭发检举,算是很成功的文学弄臣。而东家之子,就成了美女的代名词——所谓“邻家妹妹型的美女”。李白也说:“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

楚顷襄王失去郢都以后,偏安东壁江山(以河南淮阳为都城),秦国打算乘胜利之声威,继续摇撼楚国这棵枯木上的落叶。

这时候,楚国有个叫黄歇的人,正在秦国出差,赶紧上书秦昭王,试图凭一封书信,阻止秦国的数万大军。这个黄歇,是楚顷襄王的弟弟,后来也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现在还比较年轻,智商忽高忽低,他给秦昭王的上书,分析入理,丝丝入扣,很值得一看。

最一开始,黄歇说:“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一看这路子就明白了,是想用道家“持盈保泰,月满则亏”的道理说服秦昭王,告诉他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反方向发展,棋子垒到了高处,就会崩溃。秦国已经很强大了,如果再继续攻楚,物极必反,反倒就要倒霉了。

大王不记得从前的吴国了吗?吴国光看见伐齐之利,就听信越国的怂恿,攻打齐国,虽然致胜于艾陵,却因力量消耗过大,转身就被越人擒于三江之上。请您不要走吴国覆亡的老路,不要穷追楚国猛打。

用这种道家的话来糊弄书呆子,当然可以奏效,但对于雄心勃勃以吞天下的秦昭王叫他学习“乌龟缩头蛰伏法”,不再打楚国,秦昭王当然不肯。还必须以厉害相说。于是黄歇分析了天下大势,他认为秦国攻楚属于远攻近交,远攻近交是错误的战争路线图。

为什么错误呢?

黄歇说:有大害三。一,如果秦与楚两国“兵构而不离”——意即两国之间胶着在一起,兵战不休,那么中间地带的韩、魏就会趁机自我壮大。

害处之二:秦远攻楚,所攻得的土地秦国无法接收,只能像齐国那样赞助给中原的韩、魏,肥了韩魏两国。

第三害处:秦人攻打楚国东壁江山,必须借道韩魏,那么就要拉拢韩、魏做自己的同盟才行。但是韩、魏却有累世积怨于秦国。他们长期遭受人的侵削,对秦人的怨恨,不下于越人之与吴人。一旦韩、魏兵临阵倒戈,断了秦人的归路,行勾践报吴之旧事,秦军还能全身而返吗?大王难道一点都没顾虑吗?

读到这里,秦昭王更出了一身冷汗,赶紧中止了“深度攻楚”的作战计划。事实上,楚国的东壁江山确实远离秦国,最终,秦国是在灭了近处的中原韩、魏以后,才兴兵灭楚的。

黄歇为楚人争得了几十年苟延残喘的时间,不过却把战火引向韩、魏的身上。无论如何,黄歇一封书信,能退秦国虎狼之兵,真可谓“折冲于樽俎之上,却敌于谈笑之间”。黄歇之有胆有识,是值得我们现代社会的小青年儿向他努力学习。

所谓“折冲”,冲就是“冲车”。在谈笑之间,折断敌人的攻城冲车,岂不伟哉。不过,黄歇的智商很不稳定,后来他官越做越大,越吃越胖,当了“春申君”以后智商就都变成脂肪,浑浑噩噩起来。

我们做个假设,假如请儒家学者来给秦昭王写信,儒家会怎么说呢?我们记得当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伯夷、叔齐这两个儒家推崇的大圣人,扣马头而谏,说的不过是儿子不可以打爹,以臣弑君不仁,仁义仁义再仁义,和平和平再和平等等腐儒之见,终不能以利害相说。周武王听得莫名其妙,差点举起大斧子把他俩咔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