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条英机》再度崛起(1)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辉煌?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何在?

◆ 美国对日政策转变

纵观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战后恢复时期(1945~1955年),在这个时期的10年里,日本经济不仅恢复到了战前水平,而且为下一阶段的高速增长做了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第二,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0年),这个阶段日本经济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10%。第三,稳定增长过渡时期(1971年以后),这一阶段平均增长率为4.9%。日本经济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除农业增长了1倍多外,其他各项均是跳跃式地发展。日本国民收入在世界各国国民收入的总计中所占比率,在战后20年内由3%上升到10%(美国约为30%)。从1968年以来,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跃居第二位。可见,日本的再度崛起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就已完成。由此不难看出日本的再度崛起是多么迅速,而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可以说,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对日本战后经济复兴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美国的帮助,日本才把产业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二战刚结束时,日本经济已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濒临崩溃的边缘。美国占领日本的初期,对日采取的是“削弱政策”,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以拆迁设备作为战争赔偿,如:钢铁生产量限制在250万吨以内,其差额部分———1 100万吨的设备,要作为战争赔偿予以拆迁。全国工作母机生产设备的1/2,火力发电厂设备的1/2以及其他优良设备,都要作为赔偿加以拆迁。当时,日本用作赔偿的工厂达1 100个,相当于平时工业生产能力的30%左右。为了防止日本东山再起,并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对日本加以改造,以利于美国进行控制,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从上至下的“民主化”改革。这一改革涉及日本社会各个方面。虽然这一切都是按照美国自己的意图去实施的,带有某些不彻底的痕迹,但为日本战后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1945年11月解散财阀、禁止垄断的改革。盟军总司令部下令冻结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15家财阀的资产,并确定56个家族为财阀家族,指定625个公司为“限制公司”。1948年2月,325家企业遭分解,其中三井物产被分解成约200个公司,三菱商事被分解成139个公司。尽管改革进行得并不彻底,但它毕竟铲除了日本财阀的封建统治形式,并使原先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体制变为两者分离的新体制,引起了一场所谓的“经营者革命”。

但是,美国对日本的一系列改革在推行的过程中引起日本国内形势的很大变化,致使群众运动不断高涨,特别是工人和市民的反美情绪不断加强。美国惟恐日本变成非美国家,加之美、苏之间以及东、西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美国终于在1946年3月实施了杜鲁门主义,即对共产主义实行封锁政策。于是改变了那种削弱日本资本主义的占领方针,一方面大幅度地修改与此方针有抵触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路线,另一方面,开始加强扶植日本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为将来的军事生产打基础。为此,美国还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物资,如:重油、铁砂、原煤、粮食等等。

1948年12月18日,麦克阿瑟致函吉田茂,传达了美国政府的“稳定日本经济九原则”,即(1)压缩财政开支,尽快实现综合预算的平衡;(2)加强税收;(3)严格限制融资和贷款;(4)稳定工资;(5)强化和扩大现行的各种管制计划及实施范围;(6)加强和改善外贸和外汇管理;(7)改善物资分配制度;(8)增加原料及工业品生产;(9)提高粮食征购效率。“稳定日本经济九原则”是美国扶植战后日本经济自立起来的基本做法。战后日本的经济复兴,正是遵循了这九项原则。

◆ “重点生产”计划

美国刚刚“改变占领政策”,日本很快就顺应趋势,制定了一个“重点生产”计划。该计划是吉田茂内阁根据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有泽广己的“倾斜生产方式”构想而制定的。其主要内容有五:(1)进口的石油,以煤炭和钢铁为重点供给部门,优先供给。(2)增产的钢铁,集中投入煤炭部门的炭坑设备使用。(3)使用钢材作为出炭设施后,煤炭部门要努力增产。(4)增产的煤炭,优先提供给钢铁部门,促进钢材的生产。其增产的钢材,再优先提供给煤炭部门。(5)通过这样的循环操作,增进钢铁和煤炭的大量生产。

将增产煤炭和钢铁列为经济政策的重点,主要是由于煤炭和钢铁是整个工业复苏的基础。从1946年煤炭和钢铁的生产状况来看,煤炭矿业,由于战时坑木的乱掘和炭坑的荒废,包括战时强制上工的朝鲜人和中国人在内的熟练矿工,有13.4万人(约占全部矿工的34%)都因战争结束而离开了矿山。因此,煤炭产业陷于瘫痪状态,出炭能力极为低下。例如,1945年4月,每一矿工每月出煤8.8吨,到了同年10月,降低到2.2吨。生产总量,也由战时最高的5 630万吨(1940年)降为2 230万吨。煤炭的生产量大降,影响了各种产业的煤炭、钢材的供给。因此,钢铁业只能取得1/5的煤炭供给,其他化学业是1/2,纤维业是1/10,电力业是1/5等。情况非常严峻,不但影响整体产业的生产重新开展,而且也促使基础部门进一步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