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谋略》1.3 当山大王就当山大王


一位外国评论家说:为了完成俄国1917 年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武装起义是从首都彼得格勒开始的,接着像导火索一样发展到其他地方。当时任何人、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自己,都不可能设想无产阶级革命会有其他的道路。但是出身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国家的毛泽东能够提出一条新的英明的道路,并且得到了推广。由于有了毛泽东的领导,中国革命首先从农村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一个一个地夺取城市。

毛泽东对农村充满兴趣、充满信心。有人提出秋收暴动直取广东的进军路线,他反对说:“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打游击,翟秋白建议他去上海党中央工作,他固执地说:我定上山下湖,在山湖中跟绿林交朋友。不去广东,在长沙就近闹一闹可不可以?也不行,因为长沙敌人力量强大,如果首先在长沙起义,“那不是龙王与龙王比宝,而是叫化子与龙王比宝”。

后来,别人没有听他的,还是要去攻打长沙。可事实正如他预料的那样:义军攻打长沙受挫,损伤严重。于是毛泽东收拾残部,到了文家市。在那里,毛泽东宣布了他的决策: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转移到敌人管不着或者难得管的农村去,即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打游击,在那里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积累、发展革命力量,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有一位叫余洒渡的师长站出来反对:退到那里不是想当“山大王”吗?毛泽东干脆地答道:当山王就当山大王。历史上从来没有消灭山大王。不过,他补充说: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有共产党领导、有主义有政策的山大王,不是过去的那种山大王。

为什么一定要到农村去?毛泽东作了系统的论证: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革命主力军是农民。而农村又是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共产党到农村去,等于避实就虚,用自己的长处去击敌人的短处。

在农村有没有出路,能不能站得住脚?毛泽东回答:前途是光明的,大可不必悲观。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几个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各派军事势力又混战不休,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敌人的矛盾;在白色政权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迎接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城市中心论者”用十月革命经验硬套中国实际,他们老以为无产阶级革命就应该到有无产阶级的地方——城市去闹。毛泽东则灵活得多:广大的农村是海洋,我们是鱼,农村是我们休养生息的地方。

毛泽东摈弃了“城市中心论”,但也不放过“流寇主义”。毛泽东对中国历史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农民革命运动,但最终都失败。毛泽东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一旦受挫就没有退路。他形象地说:革命没有根据地就像一个人没有屁股一样。一个人没有屁股坐不稳,一支军队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大本营,一场革命没有根据地就失去社会依托。

于是他精心选择了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以井冈山为中心的区域,作为中国革命的第一块根据地的核心。红军以此作为攻守进退的后盾,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而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在统治阶级政权暂时稳定时,确保中心区域不受或少受损失,而在统治阶级政权发生破裂时,波浪式地向外推进。强敌狠追时就用打圈子的办法对付,平时分兵发动群众,战时集兵迎击敌人。毛泽东说,这种方法就像打网,随时可以撒开,随时可以收拢,任何敌人都奈何不得。①

毛泽东主张通过党去领导军队,又用军队去打土豪分田地发动农民建立政权,再把农民武装起来,用一部分武装了的农民去保护和解放另一部分农民??革命就这样滚雪球般地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党、政、军、民四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形成党、政、军三位一体的权力系统,一句话,形成一种国家模式。这种模式从南方的根据地带到北方的解放区,最后,水到渠成般地发展成全国政权。

①《毛泽东选集》第10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