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谋略》4.2 “一边倒”


建国初期毛泽东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即在政治上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团结在一起,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这样“一边倒”意味着两点:第一,政治上同资本主义国家绝然分开,打消一切对西方国家的幻想;第二,不能脚踏两只船,一只脚跨在社会主义这边,另一只脚跨在西方资本主义那边。50 年代国际政治格局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苏、美各领一方,其他国家有四种可能的选择:一是倒向苏联一边;二是倒向美国一边;三是放在两者之间,左右逢源;四是谁也不靠,独当一面。中国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二、三两条路走不通;又由于实力不强,第四条路也不能走。只剩下一条路,倒向苏联一边。

刚刚站立起来的新中国,几乎谈不上有什么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军队技术装备落后,而且全是陆军,没有海军和空军,因为从零开始,国际地位也谈不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不承认政策,甚至孤立、封锁。只有苏联愿意授受中国这个社会主义的新伙伴。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又同姓个“社”字。要靠,当然只有靠在苏联一边。靠在苏联一边,可以很快赢得社会主义阵营中其他国家的承认和支持。在当时的两极世界中,若不倒向苏联,就得倒向美国。如果中国倒向美国,势必要失去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许多朋友。再说倒向美国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改姓“资”,并与蒋介石集团讲和,中国不能改姓“资”,如果又不倒向苏联一边,那就会完全孤立,一个国际朋友也没有。这于当时的中国不利。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谁也不靠、独当一面。这种想法最合毛泽东的性格以及他一贯的对外方针:独立自主。但是这样做不仅需要铁托式的勇气,而且需要一定的实力做筹码。实力不强而这样做,等于自行孤立,两边都不喜欢,都不理睬。中国当时第一位的问题是要尽快争取更多国家的承认,以打破美国方面的孤立政策。美国这边要孤立我们,如果我们再不倒向苏联,那就等于自行孤立。靠向苏联后,有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就不怕西方世界的孤立。

毛泽东种豆得豆。“一边倒”战略很快有了收获。立国未久,美国即出兵朝鲜半岛,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中国不能不管,但管起来又有后顾之忧。这时中苏同盟起了作用。因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扩张引起了苏联的不满。中苏有了共同的敌人,斯大林不便于直接出兵,但他愿意提供武器。毛泽东用苏联武器装备了志愿军,然后雄赳赳地开赴朝鲜战场。朝鲜战争实际是中美两国的较量,但美国始终不敢放手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原因之一就是有中苏同盟存在。中苏同盟规定任何一方受到第三国的侵犯将被视作对自己的侵犯。如果美国侵入中国本土,苏联就会介入。朝鲜停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发起日内瓦和谈,以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解决朝鲜问题不能没有中国参加,但当时中国尚未获得美、英、法三国的外交承认。于是三国通过苏联邀请中国参加。他们唯恐这是事实承认,特申明邀请参加”不得被认为会有任何未予以外交承认之情况下予以外交承认之意。”但邀请参加这一事实本身表明了中国在解决亚洲重大间题上的国际地位,陪同苏联参加日内瓦和谈并与苏、美、英、法四大国并列,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次步入国际舞台。这是“一边倒”战略的重大胜利。

苏联在中国过去的革命中帮了不少倒忙。毛泽东对此很有意见。但建国之初的客观形势他不得不屈尊于苏联的保护。可以预见,如果中国的地位有所提高,毛泽东会很快走向独当一面的道路。不过,他似乎从来没有想过第三条道路,即站在两极之间左右逢源,两边都保持一定距离,同时两边都来往。建国之初他不可能这样做,一是美国不允许,它的目的是扼杀新中国而不是与之来往;二是新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平衡两极的程度,无人有求;三是“两大阵营”的外交框架限制了他的思维。要他两边都保持一定距离是可以的,但是要他两边都来往绝对不行。在他看来要么倒向美、苏两方中的一方,要么有骨气有能耐,独当一面自己干,谁也不靠。他的意识形态决定他不可能轻易倾向西方。因此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靠向苏联或者谁也不靠。他长期认为与美帝国主义没有调和余地,而这又构成他倒向苏联的原因之一。所以一旦苏联靠不住了,他就只有独立支撑。如果他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再保持一定的灵活性,那就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那样的话,他在一边倒向苏联的同时,就不会把通向西方的门封死,而应该留有余地,一旦条件成熟就能与西方进行交往。同样,他也就不会为国际共运战略同赫鲁晓夫彻底闹翻,即使闹翻,没有苏联,中国也不会孤立无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