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导读》27章 胡适,鲁迅,章太炎,梁实秋


胡适

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父亲是胡传,字铁花,仕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母亲冯顺弟。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留学,康奈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杜威。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夏天回国。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像胡适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思想与学术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师从约翰·杜威。这令胡适的思想偏向实用主义。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北京大学学生顾颉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他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于是胡适留在了北大哲学系。

胡适很喜欢“谈墨”,他认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订这一家学说产生和发达的时代。如今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于何时。”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品德。胡适还认为“天人感应”是汉代儒教的根本教义,而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响。1921年,梁启超将作品《墨子》笺注辑为《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胡适在这篇长序赞美任公的贡献,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墨子不曾见战国名将吴起的死,吴起死时,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学已是一种宗教。任公常说:“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

新文化运动

1917年,当时胡适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石破天惊,引起很大反响。后来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中透露,胡适当时写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国主编的《留学生季报》用的,只是抄了一份给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想不到却因此造成中国的新文学运动。

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等论文,认为“……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主张“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被誉为“文学革命最堂皇的宣言”(郑振锋语)。1919年三月,守旧派林纾在给蔡元培的信中攻击白话文说:“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 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尝试集》的新诗充满试验性质,并不成熟。诗人余光中认为“胡适等人在新诗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历史的,不是美学的”。

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剧情里女主角留下“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字条,与恋人离家出走。这是受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

他的小说《一个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派“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叶圣陶、罗家伦、杨振声、冰心等。

哲学研究

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他以读大学时的论文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仅写到先秦,但一生也没有写下卷。蔡元培赞扬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称其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冯友兰多次肯定《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它表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13页)。

古典小说研究

胡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十二部小说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万言,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出版。

胡适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取代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旧红学。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说:“我现在要忠告诸位爱读《红楼梦》的人: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胡适是红楼梦海内孤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发现者和拥有者。并且接下来发现了一系列珍贵的版本比如《庚辰本》,为近代红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禅宗研究

胡适在写《中国禅宗史》的过程中接触到神会与北宗辩论的记载,感到如果不写神会,就难以写好禅宗史。1926年,胡适因在巴黎、伦敦相继发现三卷及一份残卷,约两万字有关神会和尚的资料,也就是《神会和尚语录》和《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又在伦敦发现了神会的《显宗记》,他不仅“要把禅宗史全部从头改写”,而且强调“这位大和尚神会实在是禅宗的真正开山之祖,是《坛经》的原作者”。印顺认为此为他的结论是不足取的,但在禅宗史的研究上,仍旧是有贡献的。胡适说:“一千多年中,几乎没有人知道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过于此事的了”。”

水经注研究

1942年,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后开始关注《水经注》研究,此后的20年间,在《水经注》版本研究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所谓“《水经注》案”,是指一百多年来,部分学者指责戴震偷窃赵一清《水经注》研究成果一事。对此,学术界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戴震抄袭了赵一清的成果;一种认为赵一清、全祖望、戴震各自独立研究,取得了大体相同的结果。

在十几年内,胡适蒐集了四十多种《水经注》的版本,抄写了一百多篇长篇文章和一些考证文字,用了千百个证据,推翻了“几成定献”的所谓戴震抄袭赵一清《水经注》校本的冤案。《戴东原的哲学》一书,是胡适研究清代思想史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胡适认为,清代思想史中存在一个反理学的大运动,这个运动有破坏和建设两个方面。前者是揭破理学的谬误,打破它的垄断地位;后者是要建设一种不同于理学的新哲学。

晚年

1949年1月,胡适前往上海。既觉国民党无法应付国政,又深感共产党八项二十款和战条件下,两党“和比战难”。于是不得已于国共内战末期,避祸赴美教学。之后,他于1950年代初期偶回台湾参与政治活动与讲学。例如:以国大代表参与总统选举投票、担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协办由雷震主笔的“自由中国”杂志等等。

1957年,胡适当选台湾最高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院长,并于隔年4月前往台湾定居就任。自此,胡适多留连台美两地。期间因为经济关系,1958年他还将胡适文选及四十自述等所有著作,以买断方式(一说为廿年)卖与台湾某家出版公司。

1960年雷震与台港在野人士共同连署反对蒋介石违背中华民国宪法三连任总统,胡适为连署人之一。之后,雷震筹备组党事宜,胡适亦参与其中并多加鼓励。1960年9月,雷震因“共谍”案被捕,史称雷震事件,而此事件,一般认为是蒋介石为阻止雷震筹组新党而策划。当时仍为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虽未受到此案株连,也参与营救雷震,不过并没有成功。

1962年2月24日,于台湾参与中央研究会相关会议的胡适,于会议进行中心脏病发去世。之后,台湾政府将胡适于台湾的公配居所改建于胡适纪念馆。另外,台北南港当地仕绅李福人,也捐出一片面积达两公顷,位于研究院附近的个人私地辟建为胡适公园,作为胡适的墓地。(后来许多中研院院士或著名学人也安葬于此)

胡适墓志铭由知名学者毛子水撰文,金石名家王壮为先生书写,其内容为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影响

自由主义

评价

因为胡适,在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民间的知识分子爱戴的有争议的人物,中国大陆的教材过去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但近几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但在意识形态控制上,还是对胡适有殊多限制。

胡适晚年期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没有甚么出入,所以正如唐德刚先生所说,读过胡适《四十自述》的人,在这一本口述(《胡适口述自传》)中很难看到新东西。但是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提到:“所以吾人要了解晚年的胡适思想,只可在胡氏心到口到之际,于私人朋友谈笑之间求之。胡先生没有梁任公那样憨直。对自己思想挑战的文章,在胡氏著作里是找不到的。”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书中给他相当高的评价:

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年表

主要论著

家庭

鲁迅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豫山,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

生平

鲁迅的迁居路线大致为:绍兴——南京——北平——厦门——广州——上海。

家庭

1906年,25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国,遵照母亲的意见而与28岁的朱安结婚。1927年10月8日,鲁迅在广州与许广平结婚。1929年,儿子周海婴在上海出世。 鲁迅有两个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成就

鲁迅一生写了许多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不少为经典之作。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同时对美术也颇喜好,他是中国版画的发起人。

评价

鲁迅一九三零年照于上海鲁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在文学上的卓越贡献,已被文学界与普通民众所公认,他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他的小说倍受推崇,散文诗《野草》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颠峰之作。但在反映其政治倾向的许多杂文思想价值上颇受争议,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如果他能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他未见得会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继续追捧。他也是现代中国大陆很多民族主义者的膜拜对象。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他在中国大陆是一位受意识形态保护的作家。现在大陆学术界对他的评论已经自由化。

由于鲁迅生前反对国民党的官僚腐化,血腥治国,因而受到国民政府的严重打压。1949年后鲁迅在台湾也一直被当作国民党的反面教材加以贬低,就象在大陆,林语堂、梁实秋受到贬低一样。反之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就对鲁迅有高度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新文化的方向”,并将中共在延安创办的文学院取名鲁迅文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在共产党掌权后,鲁迅的形象被严重政治化,其文学地位也被高估。他逝世后的两岸政府对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评价,使当代对鲁迅的真实思想需要重新澄清。

国内比较重要的当代鲁迅研究学者有王瑶、钱理群、李欧梵、王富仁、陈漱渝、汪晖、张梦阳、徐麟、王乾坤等。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鲁迅的名字命名的。

鲁迅曾用笔名

干凡、飞迅、直庚、树俟、独洛、敖隼、旁斡预、L.S.、丁珰、丁萌、士繇、E.L.、及锋、之达、子明、丰瑜、元艮、元期、不堂、中头、中拉、长庚、公汗、风声、巴人、龙刚、且介、且文、史赉、史癖、白舌、白道、令飞、飞斐、冬华、乐文、乐贲、乐雯、品音、记者、动轩、仲度、华圉、自树、许遐、许霞、迅行、苇索、杜斐、何干、一尊、余铭、译者、张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罗怃、佩韦、周树、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继、茹莼、树人、候堂、独立、姜珂、洛文、神飞、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晓角、翁隼、唐俟、旅隼、朔尔、家干、家斡、宴教、冥昭、焉于、黄棘、梦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灵、康郁、隋文、越丁、越山、越侨、越容、楮冠、鲁迅、尊古、游光、遐观、编者、虞明、豫才、燕客、霍冲、孺牛、小孩子、丰之余、韦士繇、邓当世、白在宣、华约瑟、齐物论、杜德机、何家干、何家斡、即鲁迅、张承禄、张禄如、周玉才、周动轩、周树人、周樟寿、周豫才、宓子章、赵令仪、某生者、倪朔尔、栾廷石、唐丰瑜、唐元期、黄凯音、戛剑生、康伯度、隋洛文、葛何德、董季荷、敬一尊、朝花社、编辑者、编纂者、纂述者、ELEF、旅沪记者、宴之教者、楮冠病叟、中国教育社、奔流社同人、译文社同人、铁木艺术社、旅沪一记者、朝花社同人、上海三闲书屋。

主要作品

章太炎

章太炎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国学大师,民主革命家。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参加强学会,又到上海任《时务报》撰述。1898年戊戌政变后,遭到通缉,避地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1899年夏天,东渡日本后返回上海参与《东亚日报》编务工作。1902年再次逃亡日本,与孙中山正式结交。1903年与邹容、陈天华等人一同在《苏报》发表文章,宣传民主思想,因“苏报”案入狱三年,邹容死于狱中。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曾任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枢密顾问,后因为袁世凯称帝,还参加反袁运动。

章太炎为人直爽,性格火爆,经常作出惊世骇俗的言行,被世人称作“章疯子”。1914年2月,章太炎觉察到袁世凯有称帝的野心,于是把袁以前授给他的勋章当作扇坠,亲自到总统府去大骂。袁世凯碍于章的名望,对其也是敢怒不敢言。

当时的北京大学,有名的教授,大多出之于章太炎的门下,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章太炎为人戏谑,以太平天国为例,封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朱先生为西王,钱玄同为南王,吴承仕为北王。当年二十七岁的胡适敢独树一帜,在大师环伺的北京大学,教起《中国哲学史》,其中还对章太炎的旧学传统有所批判。他讥讽胡适汉学功底甚浅,但胡适倒是很敬重章太炎。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说:“章炳麟的古文学是五十年来的第一作家,这是无可疑的。但他的成绩只够替古文学做一个很光荣的下场,仍旧不能救古文学的必死之症,仍旧不能做到那‘取千年朽蠹之余,反之正则’的盛业。”

鲁迅对章太炎曾评价说:“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章太炎先生二三事》)

章太炎也是民国时期最早刊登征婚启事的名人之一。后经过蔡元培介绍,与汤国黎女士结为夫妇。章太炎夫妇逝世后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下,旁设有章太炎纪念馆,陈列有国学大师的生平及相关文物。

章太炎晚年潦倒,曾和上海青帮头头杜月笙了所谓“平生风义兼师友”的交情,以一代朴学大师的身份,为杜月笙修定家谱。

章太炎著作有:

梁实秋

梁实秋 梁实秋(1903年1月—1987年11月3日),北京人。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对日抗战时曾居四川。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大同大学董事。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著作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著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秋室杂文》、《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鸟》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