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第82章


皇帝审案,太子推翻,朱元璋急于让他走出宋老夫子的阴影。老虎如果不用它的利爪尖牙,猫也会欺负他的。上元节与民同乐,却乐出了血腥一条街。

既然朱元璋试图把太子朱标从宋夫子的阴影里拉出来,就不是说说而已,他要太子在他活着在位的时候就跟着他历练,学他的雷厉风行和治国方略,以猛临民。但毕竟不十分放心,这如同雏鹰捕食,也不能过早放单飞。譬如让朱标断案,多是御史或刑部尚书作陪,又都是复审的案子。

今天让朱标审的,又是朱元璋已审过并定了刑的,在陪同御史袁凯看来,这是走走形式,叫太子体会一下父皇的精明果断和公允。太子并不以为然,他审得十分用心,几乎是从头来过,连人证物证也一样不能少。

一个年轻犯人跪在朱标面前,御史袁凯敬陪末座。朱标打量这个文弱书生,朱标问他叫什么?犯的什么罪?

犯人答:“我叫冯宛,我没罪,有罪的是我父亲。”

袁凯介绍案情,他父亲是青州县令,因草菅人命罪判了死刑。

朱标一边翻案卷一边觉得奇怪:“一人犯罪一人当,你父亲死罪,与你何干?怎么把你也抓来了?”

袁凯说他是自投罗网的。

犯人冯宛陈述说:“我想替父死,我父亲茹苦含辛抚养我们弟兄七人,实属不易,我想替死,可皇上说我拿大明律开玩笑,也把我关了起来。”

朱标又一次想确认,他父亲果然有罪吗?

“有罪。”冯宛答,“我不求翻供,只求代死。”

袁凯见太子有点动心,忙悄声提醒朱标,恐怕有诈,不然皇上不能连他都抓。

朱标忽然喝令:“那好,成全他,把他推出去砍了。”

这令袁凯吃了一惊,但冯宛并无惧色,反而恭恭敬敬给太子磕了个头,说:“看来太子殿下是个大孝之人,能体会在下一片孝心。谢了。”

爬起来后,冯宛面不改色地去赴死。

冯宛已被武士拖走了,朱标又喊:“回来!”

武士又把冯宛推上殿来,朱标说:“你本是一片孝心,这样杀了你于心不忍。这样吧,免你父亲一死,改判他到塞外戍边。”

冯宛并不满意,他跪下说,那和处死了是一样的,即使不埋骨荒漠,也是回不来了。所以冯宛仍愿一死,免了父亲的罪,望殿下成全。

朱标说:“你得寸进尺。太可恶了!那好,还是成全你,拉下去砍了吧。”

冯宛再次道谢,依然从容而出,这令朱标又惊奇又佩服,朱标再次把他叫了回来:“拉回来!”

朱标对袁凯说,两次试探,证明他的孝心是真的,不然早屁滚尿流了,这样的人不可不成全。

袁凯深感不妥,忙提醒他要慎重,这些案子全是圣上亲自审后定了案的,发来殿下复审,一两件有异议尚可,但殿下几乎件件从轻发落了,仁慈固然对,皇上那儿怕无法交代。

朱标说他自有道理。他对冯宛说:“冯宛你听着,念你一片至孝心怀,成全你,免你父亲一死,只罢他的官。你下去吧。”

冯宛泪流满面地磕头说:“谢谢太子。”

朱标意犹未尽,说:“我为你屈法,因为你孝,我希望孝心能成为民本、国本。”

冯宛千恩万谢地下去了,御史袁凯可犯了难,太子可以为所欲为,自己怎么办?皇上首先会把板子打在他屁股上啊。

果然不出所料。

朱元璋看完了太子重审的案卷,重重地往案上一放,脸上冰冷可怕,垂手站在一旁的御史袁凯十分惶惑。朱元璋说:“太子没审过案,你也没审过吗?朕审过的所有的案子他几乎都推翻了,有的全翻,像这个冯宛;有的减罪一等,你为什么不说话?”

袁凯苦笑着说:“臣有过失。”

朱元璋又笑了:“也不能怪罪你。你有什么过失?他会听你的吗?”

袁凯这才松了一口气。

朱元璋以探询的口气问袁凯,朕审结的案子,和太子的大相径庭,问他看谁对?

袁凯说:“陛下法正,太子仁慈。”

“你老奸巨猾!”朱元璋说,“这也有把柄叫朕抓住,你这不等于说朕不仁慈吗?”

袁凯登时又吓得魂不附体,好在这一次朱元璋不是那么认真追究,他虽不满意儿子的宽纵无边,却对他的重“孝”很感欣慰。

这次审案风波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朱元璋没有大发雷霆,而且没有推翻朱标复审的判决,冯宛的事一阵风传出去了,成为一段佳话,这令朱标很得意。

朱标与太子妃常娥在御花园里漫步时,也是一脸得意。常娥问:“你因为什么事情差一点把父皇惹火了?”

朱标说,这叫道不同不相为谋,父皇主张严法治国,我则信奉仁德化民。对犯人,父皇历来是严刑重法,他发来十几件案子叫我重审,他怪我都给改轻了,说是纵容,等于庇护。

常娥道:“你也太过。皇上都审过了,要你推倒重来?皇上是试试你,考考你,教一教你日后怎么治国,你倒好,认真了,竟把皇上审结的案子全部推翻。”

“要我审,就这样。”朱标说,“不用我,就算了。”

“这叫什么话!”常娥说,“皇上总有百年、龙驭宾天的时候啊,你那时也能这么甩手吗?”

朱标说:“从前父皇怪宋濂把我教坏了,这次有点彻底失望了,也许我真不合适当太子,父亲总是说四弟燕王比我有魄力。”

常娥让他也学学嘛,不能让父皇灰心。

“对我灰心不说,连累御史袁凯也跟着倒了霉。”朱标说他被皇上训了一顿,怕皇上拿他出气,本来皇上没想怎么着他,回去后就疯了,抓狗屎往脸上抹。

常娥说:“这么不担事呀?真疯了?”

朱标说:“也许是装的,反正疯了;疯了也好,躲过了一劫。”

第二天朱元璋又交下来一个通敌案,非同小可。犯官是镇守海防明州卫指挥同知林贤。这几年倭寇屡次犯边,在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登陆,烧杀抢掠,令朱元璋十分恼火,便加强了沿海的防护力量。却不料有人告发,明州卫指挥同知林贤通敌卖国,居然拿了日本人五百两黄金的贿赂,为倭寇提供情报。

这还得了!朱元璋初时不信,但派去查办的御史连赃金都起到了,林贤还有什么话可说?立刻锁拿进京,打入了死囚牢。

太子朱标审他时,林贤说是冤枉的,他是想为大明王朝卧底,不是真的降倭。事有凑巧,谁也没想到,胡惟庸直接见了朱元璋,奏报林贤是他授意降倭的,为了套取情报,让他打入倭寇内部,以便日后一举歼灭之。朱元璋问他,那五百两黄金怎么讲,胡惟庸说,林贤不收这金子,怎么会取得倭寇的信任?这五百两黄金的事,林贤向胡惟庸报告过,是胡惟庸准许他收的。

这一来,林贤非但无罪,反而有功了,朱标主张放归原任,仍回明州卫去,继续利用与倭寇的旧关系,讨得他们的情报。

本来犯了凌迟死罪,非诛灭九族不可的林贤又奇迹般地官复原职了。

去胡府叩谢胡惟庸的林贤,几乎是在二门口就跪下膝行到书房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在林贤想来,胡惟庸无利不起早,不会仅仅因为与其父同僚几年便肯舍生忘死救他,这样的叛国降敌罪,弄不好会把自己也搭进去的。

他先是把返还的五百两金子悉数给了胡惟庸。胡惟庸不要,说那不成了为这点金子救人了吗?

林贤猜测胡惟庸有大事用他。他横下了一条心,为报人家的再生之恩,就是死,也不在话下。他虽再三表白,胡惟庸只是说了一句,别日后不认识老夫了就行。

林贤知他是在敲打他,被胡惟庸激得难忍,抽剑剁下了左手的小手指,以表示心志,胡惟庸一边替他包扎,在埋怨他鲁莽的同时,庆幸他有了一个可供驱使的“死士”。

右丞相汪广洋一到阴雨天痔疮就犯,流血流脓,疼得他坐着的时候必须摆两把椅子,坐在中间,使痔疮创面不与椅子挨上,处于悬空状态才好受。

每逢犯病,总是麻奉工来为他敷药,他们是同乡。但也只是止止痛缓解而已,并不能根除,实在痛苦不堪。

这天麻奉工又来为他换药,汪广洋趴在床上,疼得直哼哼。

汪广洋抱怨这痔疮实在讨厌,久治不愈,上朝时站着尚好,坐下可就要命。

麻奉工说:“再换几次药也就没事了。”他洗过手,坐在那唉声叹气,好像有心事。

汪广洋说:“怎么了,愁眉苦脸的?”

麻奉工说他接了个伤天害理的差使,不干又饶不了他。

汪广洋问是怎么回事?

麻奉工说:“胡丞相让我下一服药,药死刘基,又不能马上死,要在三个月后发作。我想到右丞相这儿来讨个主意,你我好歹是同乡,又是多年的故交。”

汪广洋显得神经很紧张,连连摇手说:“别问我,我可什么也没听见,你什么也没跟我说过;我耳朵背,重听,谁都知道。”

麻奉工好没趣,他心里想,本来多余问,等于问道于盲,还不知他是个明哲保身、树叶掉下来也怕砸破了头的人。比起来,他倒不如胡惟庸,虽然有心计,阴险,却讲义气,也维护了不少人。

指望不上汪广洋,他收拾起药箱,头也没回地走了。

回到太医院,麻奉工背着同行,胆战心惊地把那服慢性毒药配好了,却把做存底的药方改成药性温和的一般治肠胃的药。

刘基也一向请麻太医看病,他升了太医丞之后,忙后宫多了,倒不常见他,这次是胡丞相奏明圣上,指名道姓请麻奉工来为刘基诊治,昨天把了脉,今天又来复诊,并且当场开了方子,方子是没毛病的,关键在抓药。

麻奉工心里毕竟有鬼,根本不敢正眼看刘基和宋濂,他说:“这方子,不要到外面去抓药,回头派个人跟我去,直接从御药局出药,回来煎服就是了;御药局的药总比外面的纯正些。“

刘基再三谢了麻太医。

三天以后,刘基与宋濂结伴返乡,为不惊动别人,他们事先并没公布行期,反说要等刘伯温的病治好了才走。

他们是三更天出城上船的,临行刘基带了够吃一个月的中药,一大包。

山明水秀,田园风光娱人眼目,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刘基好不畅快。

他们的座船顺水行驶,青山绿树在江中留下重重倒影,远处打鱼船,鱼鹰船在江上游戈。

刘基和宋濂在船上悠闲地喝茶,弈棋,说些远离了他们的朝中事,一切都淡化了,越退越远了,心里也就越轻松了。

刘基说:“从此你我可是山民了,再不问朝中事了,如果能平平安安度过余生,就知足了。”

一次次的磨难却让宋濂乐观不起来,他说:“也许我们都没这个福分。”

刘基举着棋子忽做痛苦状。宋濂说:“输一盘棋不至于这样吧?快落子呀。”

刘基却把子儿扔进了盒子,大声叫:“快靠岸停船,肚子痛得厉害,我要上岸解手。”

宋濂猜测可能午饭生鱼片吃多了。

那船急急忙忙向岸边划去。

刘基肚子疼痛难忍,却又并不是坏肚子,在岸上荒草丛中蹲了半天,没拉出屎来,上了船又是内急,肚子里像坠了个铅砣,隐隐下坠。就这样反复停船,一天走出不到三十里。宋濂提议返回金陵去看病,反正走出没多远。

刘基却不愿走回头路,他说也许是肚子里灌进风受凉了,过一会儿就会好,他执意回乡下去。

这一段,朱元璋与太子朱标一起议论时政、一起纵论得失的机会多起来了,朱元璋有意识地让他参与一些军国大事的决策和治理。

这天,朱元璋让朱标看一份奏报,原来荆州的陈谅造反了,据湖北承宣布政使司说,他是陈友谅的旧部,朱元璋问太子怎么看。

朱标有他的思路,必是湖北荆州的地方官鱼肉百姓,逼得民不聊生所致。造反总不是好事,朱标有点担心。

朱元璋以为谁造反倒不可怕。即使是太平盛世,也有铤而走险的人。可怕的是荆州百姓都跟从造反,这是朕头疼的事。他强调的是百姓的趋从性非常可怕。

朱标认为照理说不该。现在不是元朝末年了,皇上施行了那么多仁政,扶农桑,兴水利,放工商,几乎没有吃不上饭的地方了,有吃有穿为什么反,官逼民才反啊。

“也不一定。”朱元璋说,“建国之初,洪武三年就有福建的陈同造反,竟占了永春、德化、安溪,后来青州又再现黄巾义旗,没有断过。”

朱标问:“那是为什么呢?”

朱元璋是经过苦苦思索才得出结论的,只有一种解释:老百姓中有一些不安分的人,他们是好事者,厌居和平、喜欢大乱,这非常可怕。秦末的陈胜、吴广,汉代的黄巾,隋末的瓦岗寨,唐朝的王仙芝,宋代的宋江、方腊,一旦有人揭竿而起,便有大批的农民抛弃田园家舍,舍掉桑枣榆槐,举家从军,老幼尽行。他问太子知道为什么吗?

朱标摇头。

朱元璋分析,人没有满足的时候,得陇望蜀,腹中无食盼温饱,吃上饭了想山珍海味,有了土地想当官,当了宰相想当皇帝,人都有浑水摸鱼的劣根,?浑了水,大家来摸鱼。

朱标不敢苟同,父皇这个见解,史书上可没有。只记得父皇说过,鱼肉百姓的暴政和贪官,是引发造反的原因。

朱元璋开导太子说,这固然对。国家若想安定,就要让百姓减少怨气,必惩贪官。你不是说为朕设立皮场庙太过于狠毒吗?就这样还煞不住贪赃枉法之风呢。账有不同算法,也不能因为惩治贪官而宽大那些造反的暴民。

朱标开了窍,认为这样看来,总用一种办法治天下是不行的。

朱元璋问他为什么愿意出去私访?为什么官员在他面前不敢说假话?因为他们知道,朱元璋从各种途径能知道他们的私事,谁和谁交往过密,谁什么品行,百姓口碑如何,他都知道。不能讲掌控臣僚于股掌之上,那是因为办不到,能办到是最好的。

朱标不得不承认,父亲是明察秋毫的。

朱元璋说,犯过失有君子之过与小人之过的区别。所以古人说:礼仪以待君子,刑戮加于小人。君子犯过,出于误,可原谅;小人心怀诡计,有犯,是本性,必严惩,不必让他悔改,改不了本性的。

朱标称父皇把世态、民心都看透了。

朱元璋告诫他要好好历练才行,光凭仁慈和德政是不行的,老虎如果不用它的利爪尖牙,猫也会欺负它的。

朱标很想知道父皇是怎么私访的,朱元璋答应下次私访带他同行,朱标倒为这新奇的事所鼓舞了。

朱标又说起昨天接到老师宋濂一封信,说刘基病势日重,肚子里长了个硬邦邦的东西。

朱元璋说可以叫麻太医去一趟浙江,上次给刘基看病,不是他开的药方吗?

消息传到武胜乡刘基那里,他一口回绝了,死活不让麻奉工再来,刘琏不知他为什么这样固执。

刘基依然常常垂钓,但依然不认真,多半时光在看书。

刘琏坐在一旁,说:“这样心不在焉,一天也钓不到一条的。”

刘基的拳头一直顶在肚子上。儿子问:“肚子又疼了吗?”

刘基说:“你摸摸,肚子里的包更大了,硬硬的。”

儿子摸了摸,说:“可不是!又长了,回去吧,得找个好郎中看看。再不,我赶到南京去请麻太医。”

“不请他倒好,请他死得更快。”刘基说,这才说出了他的怀疑,他近来疑心,上次他给开的药方,不让咱自己抓药,怕是有鬼。

刘琏说:“父亲是说,他下了毒?他为什么下毒?他与父亲往日无冤近日无仇啊!况且,下了毒怎么过了几个月才发病?”

刘基说他与太医无仇,不等于别人不会假太医之手害他。

“又是胡惟庸?”刘琏咬牙切齿地分析,“一定是父亲那个弹劾他的奏疏被他知道了。”

刘基说:“一定是他。”肚子忽然疼得厉害了,顿时满头大汗。儿子帮他揉着,才略有缓解。

刘琏说:“我去告他。”

刘基苦笑着摇头,这是告不赢的,没有证据。一般投毒害人,或砒霜或鸩毒,都是立即七窍流血而亡,我过了好几个月,怎么对证?这种毒药,高手才配得出来呀,不然怎么当得上御医!

又过了几天,宋濂找他来下棋、钓鱼时,刘基已经不能下床了,宋濂吓了一跳,不觉暗自伤心。

那天晚上宋濂没走,他预感到刘基挺不了多久了。刘琏知道父亲一生喜爱光明,那晚上特地在屋里屋外点上了大大小小上百支明烛,照耀如同白昼,奄奄一息的刘伯温已感受不到光明的意义了,但他至死都是清醒的。

刘基抖抖地从枕下拿出一摞文稿,对刘琏说,待他死后,马上进京去,当面把它交给皇上,这封遗书,也就是他最后一份奏疏了。

刘琏说:“父亲到了这份儿上,还管他们的事?管他张三得势、李四得势!”

只有老友宋濂明白他的心,他劝刘琏照父亲的意思办。

“你不懂。”刘基说,他并不忠于哪个人,他不愿看到天下大乱,黎民再受涂炭。他在奏疏上陈明,日后胡惟庸必反,他不是一般的贪赃肥己的坏官。

儿子说:“我记住了。”

刘基仍怀疑自己死后,儿子一定不会送,他说刘琏在敷衍他。他就让宋濂代劳。他一激动,脸憋得通红,喘不过气来。

刘琏只好答应:“放心吧,我一定送到皇上手中。”

刘基满意了,叹息地说:“你告诉皇上,假如我对胡惟庸的推断不应验的话,那倒好了,但愿如此,那就是天下老百姓的福气呀!”说罢永远合上了双眼。

太平盛世的上元节天子总是要与民同乐的。朱元璋同乐的方式与别的帝王有别,他更愿意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混在黎民之中,以便亲身去感受祥和气氛,那才更有真情实感,没有造作和粉饰。他不要粉饰的太平。

这天黄昏后,夫子庙、秦淮河一带成了彩灯的世界,出来观灯的人比肩继踵,塞满了街道,行人几乎走不动。

朱元璋和儿子朱标都换了便服,一老一少相携而行,和看灯的市民没什么两样。看着这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朱元璋说:“想想元朝末年大地干裂,百姓逃难,死人遍地的情景,曾几何时,天下又变成了祥和繁荣。”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朱标说:“这都是父皇……”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他改口说:“父亲说得对呀!”

朱元璋向一座七孔拱桥那里张望着,眼睛扫过各式各样的小食摊。

朱标问:“你在找什么?”

“我想吃酸辣凉粉了。”朱元璋说,“卖凉粉的是个干瘦的老头,他的凉粉真好吃。”

朱标奇怪地问:“父亲从前就出来吃过?”

朱元璋笑而不答。他确实吃过,而且没给钱,不是不想给,是身上没带钱。

远处云奇等人悄悄跟着,有几个走快了,云奇就呵斥他们慢点,别让皇上看见,朱元璋不准他们跟着。

有一个小太监说:“万一出了事怎么办?”

云奇制止他说,天子脚下,天子与民同乐,这是千载难逢的呀,出不了事。

这时朱元璋父子俩已经挤过人群走近七孔石桥了。

小桥两侧更为热闹,卖各种小吃的、卖灯的、卖小玩具的、变戏法的、耍大刀片练硬气功的,一个挨一个。

朱元璋说:“走,我们去问问百姓,看他们怎么说。”朱标点点头。朱元璋忽然眼睛一亮,拉着朱标向一个卖凉粉的担子挤去。

他们来到一个卖酸辣凉粉的食担前,朱元璋动了雅兴,问朱标:“儿子,吃一碗酸辣凉粉怎么样?”

朱标有点犹豫,干净吗?

卖凉粉的老头听见了,搭话说:“不干净不要钱。这太平盛世,不干净给人家吃得跑肚拉稀,那不是给皇上抹黑吗?”

朱元璋听了很高兴,他早已认出,这就是他要找的欠人家钱的老者。老头又把他们让到长条板凳上。朱元璋吃了几口凉粉,说:“又酸又辣,真好吃呀。老人家,你说这是太平盛世?”

卖凉粉的老头点点头,忽然注意地打量起朱元璋来,他说:“我认得你。”朱标一惊,说:“怎么可能。”

“我还有这个眼力。”卖凉粉的回忆说,“去年,也是灯节,你老来吃过我的凉粉,还说,再加点甜更好吃,你没尝出来,如今有了点甜味了吗?”他却没好意思说朱元璋没给钱。

朱元璋笑了:“好眼力,也好心眼。你忘没忘,我还欠你两文钱?我当时吃了凉粉才发现没带钱,回去本来说马上来还的,却忘了,真抱愧。”

卖凉粉的挺好说话,他说:“两文钱,还值得一提吗?没这两文钱穷不了;有这两文钱富不了。我记得,你想把一件褂子押我这儿,你又不是想白吃。”

这一说,朱标有点紧张了,他悄悄对朱元璋说:“别吃了,今天我可没带钱,你带了吗?”

这话偏偏又让卖凉粉的听到了。朱元璋立刻尴尬起来,说:“坏了,真的又没带。你去问问云奇有没有?”

“算了。”卖凉粉的说,“别当回事。不就是两文钱吗?尽管吃。”朱元璋也便不在意,真的有滋有味地接着吃,并且许诺明天一定来还钱。

旁边一个卖灯的黑胖子插了一嘴:“穷酸样,白吃惯了,这种人应当送皮场庙去剥皮,叫朱元璋治他!”

周围人大笑。

朱元璋听了,脸都变了,幸而朱标说:“咱们走吧。”朱元璋也悻悻地撂下了吃剩下的那半碗凉粉,刻意地盯了黑胖子一眼。

他们又转到了卖灯处。

谜语灯、荷花灯、宫灯……各种灯都有,好多人在看、在挑。

朱元璋父子走到跟前看灯,看得眼花缭乱。

朱元璋忽然看见有一个灯上画着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女人怀抱一个西瓜,站在一匹马后头,那马的蹄子画得格外大,大得不协调。

一个看上去挺斯文的人问:“这画是个什么谜底呢?”

卖灯的黑胖子说:“猜不着吧?谁猜着了给他一个金元宝。”

有人猜:“美妇骏马!”

“不对。”黑胖子提示大家与皇宫有关。

朱元璋已经愤怒得快无法忍耐了,却又不知怎样发作。

有人叫号,这灯谜根本不可能有像样的谜底,你卖灯的说出来,若合情合理,我倒找给你一个金元宝。

黑胖子说:“各位客官听好,这谜底是马大脚,看这匹马的脚大不大?”

有人说马大脚算什么谜底?

但斯文者先乐了:“啊,明白了,这是说当今皇后呢,她外号不是叫马大脚吗?”

人群掀起一阵笑的狂浪。朱元璋受了如此羞辱,气得胸脯一起一伏。朱标说了句:“太放肆了,走吧。”

朱元璋却不动地方。

不知谁冒了一句:“这么丑的大脚女人,皇上能喜欢吗?”又是一片笑声。

黑胖子更加肆无忌惮地开皇上的玩笑,“皇宫里大脚的、小脚的、不大不小的美女成千上万,皇上一天晚上睡十个八个也有。哎,你得给一个金元宝呀!”他劈手去抓那个打赌人,打赌者不肯给,回身就跑,两个人扭打到了一起。

朱元璋好歹挤了出来,鞋也丢了一只,他对儿子说:“刁民的本相,看到了吧?”

朱元璋父子好歹挤出人群,来到李善长府附近,李府门前灯火辉煌,成了灯海,照耀如同白昼,除了守门的家丁、武士,附近没人敢停留,朱元璋站到一棵树下,很颓丧的样子。

朱标劝他回宫去,别跟草民一般见识。

朱元璋不搭言,忽然发现云奇在远处探头探脑,便喊:“云奇,你过来。”

云奇大步跑来,说:“皇上,我不该偷偷跟着……”

“怎么不该跟着?”朱元璋说:“不然朕叫人害了都没人报信。”

云奇听他说得没头没脑,不敢答言。

朱元璋定了定神,谕令云奇马上去都尉府,传朕旨意把左右中前后五卫亲兵全带出来,把夫子庙这条街包围起来,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抓起来。

云奇吓了一跳,那得抓多少人啊!

朱标也大吃一惊,连忙劝皇上三思,不恭不敬只是少数刁民,不能良莠不分呀。

盛怒之下的朱元璋依然坚持,即使错杀了良民,也没办法。你听听,那么多人跟着笑。

朱元璋耳畔此时又响起了夸张的、极其刺耳的笑声,他几乎快气疯了。

回到奉先殿,他一个晚上都没睡,越想越气。他为百姓办了那么多好事,让他们安居乐业,替他们惩治贪官,到头来是这么个下场。这时小太监倒的茶烫了朱元璋的嘴,他把价值连城的玉杯摔了个粉碎,还不解恨,又把他心爱的端砚也摔到了地上,一时奉先殿里一片狼藉,当值太监吓得跪了一地。

只有云奇不惧,他上殿来,挥挥手让小太监们悄悄散去,他默默地拿起扫帚、簸箕,把砸碎的东西收起来,倒到外面去。

云奇刚把碎瓷片倒掉,迎面碰上了金菊带宫女一路灭灯来了。

金菊问:“皇上一个人在里面吗?”

“今儿个你可别去惹皇上。”云奇指指碎瓷片,“这不,一回来就摔盆摔碗的,气大了。”

金菊问:“为什么事呀?”

云奇说:“这不,今儿个是灯节吗?皇上与民同乐,出去私访,却不想碰上了刁民,把皇上都污辱了。”

金菊脸上反倒有了笑容,她说:“我去哄哄皇上。上次你忘了?是惠妃出事那天,皇上也是气得不得了,我去了他才有了笑模样。”

云奇动摇了:“那你去试试?你若能让皇上消了气,明天我给你多说好话。”

金菊说:“你尽送空人情,你总说给我说好话,我还不是个灯官吗?”

云奇指指她的肚子:“都怪你肚子不给你争气,早生出个皇子来,母以子贵,你立刻就是贵妃娘娘。”

“去!”金菊推了他一把,打发宫女走后,自己向奉先殿走去。

又像上次一样,朱元璋半躺半坐在椅子里发呆、生闷气。听见脚步声,警觉地一望,见是金菊走上殿来,他倒虎起脸来,冷冷地问:“你来干什么?”

金菊不该照本实说:“圣上不是很生气吗?我来给圣上解解闷。”

朱元璋审视着她,疑心重重地说:“这么说,朕小看了你呀!你很会察言观色呀!你每次都找这机会来争得宠幸,是不是?”

金菊蒙了,欲解释:“皇上……”

朱元璋打断她:“没一个好饼,都是阳奉阴违,算计朕!朕听说,你准备封贵妃呢,是不是呀,你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你也配!你给朕滚出去!”

金菊捂着嘴,大哭着跑下殿去。在殿门口的云奇说:“不灵了吧!谁知道哪块云彩下雨,谁也算计不过圣上啊。”

跑回住处,金菊又气又恨又绝望,没想到朱元璋是这样一个喜怒无常的人,自己还想巴结他,求得他的爱怜、宠幸,自己不是太不自爱了吗?

金菊哭着找出一大堆衣物,有童衣、兜肚、小帽子、小鞋,她全用剪子剪成了碎布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