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援朝纪实》第91章 第一次战役大盘点(1)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之后进行的第一场战役,自1950年10月25日打响至11月5日结束,战役历时10天,将北进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共歼敌1.5万余人,取得了初战的重要胜利。

第一次战役是由敌我双方在运动中不期而遇中打响的,彭德怀将其称为"遭遇与反突击战役",西方的军事学家们把这场战役称之为"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遭遇战"。作战双方均在不预期的战斗中仓促接敌,是这场战役的显著特点。

在"联合国军"方面认为的"干预的黄金时期已过"之时,志愿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跨过鸭绿江,其后作战部署在严重缺乏情报和战局瞬息万变中一变再变,最后,毛泽东、彭德怀抓住了"联合国军"分兵冒进以及其东西两军各自北进互不联系的弱点,确定了战役战术的东线阻击、西线进攻的总体设计。

志愿军以战略上的后发制人和战役的突然性,将冒进至鸭绿江的敌人以迎头痛击,但是由于西线的志愿军与南朝鲜军队在温井地区的遭遇战过早地暴露了志愿军的位置和意图,令彭德怀预定的进攻没有完全达到目的。

于是,志愿军在其主力没有全部到达指定位置的情况下被迫开始攻击。突破云山之后,曾产生过歼敌机会,但是由于第38军和第40军迂回路线上的严重受阻、第66军没能即刻抓住南逃的美第24师等原因而没有完全达成战役设想。但是中国军队在战斗中所持的独特战术使不了解这支军队的"联合国军"损失巨大,在一些局部战斗中,"联合国军"甚至处于崩溃状态。

美军对志愿军的战术有如下描述:

一、火力极弱,志愿军步兵除迫击炮外,没有装备更重的任何武器,但他们却能极好地控制火力,进攻美军和韩军的坚固阵地。步兵是攻击力的骨干,其步兵训练有素,惯于作战,特别擅长于夜战。伪装技术卓越,侦察员的侦察能力出类拔萃。

二、其战法,通常是认识到自己火力的劣势,下工夫弥补这一不足,尤其是在夜间,他们的巡逻队在搜索美军阵地时成效显赫。他们拟定的进攻计划是从背后发起攻击,切断退路和补给线,然后从正面发动攻势。

另外,还擅长于"倒八字战术"(俗称"口袋战术")这种战术,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阻止敌人的增援,然后诱敌进入"V"字形之中,从两侧实施围攻,与此同时,另一支部队运动到"V"的开口处,以阻止任何逃跑的企图和阻击增援部队。用此种方法在温井、云山、楚山的战斗中取得了很大成功。

防御极为顽强,土工作业能力和伪装技术都很厉害。

三、山地行动能力特强,迫击炮使用得熟练,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富于欺诈手段。

四、中国军队远比麦克阿瑟所嘲弄的"亚洲的乌合之众"要机敏老练。然而,还远不能称之为现代化的军队,可利用的弱点很多。

从字面上看,美军对中国军队战术原则体会不可谓不深。有趣的是,在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军事统帅屡次使用完全相同的战术,而"联合国军"屡次在其布下的"V"形进攻中惊慌失措。

南朝鲜战史对志愿军的特点分析比美军更为详尽,主要是因为南朝鲜军在这次战役中挨打最多,损失巨大,从而体会更深:

机动进攻战术:抓住敌人的弱点,发起突然进攻,进攻受挫时迅速撤退,以保持主动,避免胶着和拉锯状态,灵活运用兵力,迅速机动,重点进攻。

尖刀突破战术:从狭窄的正面投入锐利的尖刀部队,形成强大的攻击尖端。第一线部队的突击力量特别强大,分成若干梯队连续攻击,利用肉搏战以减少敌炮火和空中攻击带来的损失。

穿插分割战术:攻击部队穿插到敌军阵地内,将敌军阵地分割成若干部分后各个歼灭。特点是把大目标分割成若干小目标,在敌军阵地内形成"一点两面"的攻击态势,穿插到敌军薄弱部位实施袭击和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