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侵华史》第03节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甲午战争后,德国立即向清政府索取海港,但没有成功。1896年8月,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蒂尔匹茨(Tirpitz)在中国沿海进行查勘,认为胶州湾最宜于建立海军基地,主张加以占领。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GustavvonDetring)附和他的意见。他们报告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Ⅱ)说,胶州湾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港湾良好,附近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又是渤海湾门户,战略地位重要,建议迅速占领该湾⑤。德国政府派水利工程师福兰西斯(Franzius)来华,对胶州湾的地理、气候、物产、人口等各方面进行详细调查,并拟定了计划,作为“日后建设之基础”⑥。德国政府决意制造事端,乘机强占,事后再胁迫中国承认既成事实。德国首相霍亨洛(Hohenlohe)告诉威廉二世:我们唯一可循的途径是等待中国人先给我们报复的理由,然后占领海港,作为一个抵押品,同中国人交涉,割让该地。他还说,根据过去两年的经验,利用在华传教士和教官的问题,不久就能找到这样的机会①。这个报告得到威廉的赞许,但当时实行武装占领的时机还不成熟,主要是在外交上需要作相当的准备。德国分析其他列强对它占领胶州湾可能采取的态度,它的估计是:英国对此事不会反对,法国也许有些麻烦,主要却是俄国,它可能表示异议,而且清政府曾允许俄国舰队在胶州湾过冬②。德国最大的努力在于谋求俄国对它的支持。

1897年8月,德皇威廉二世在首相和外相的陪伴下,访问俄国,亲自试探尼古拉二世的态度。威廉询问沙皇是否真想拥有胶州湾。尼古拉表示俄国在取得新港口以前,仍要保留军舰出入该港的权利。威廉又问,德舰在必要时,经事先得到俄国海军当局的同意,在湾内停泊,对此尼古拉是否感到不便。沙皇作了否定的答复①。此外,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М.Н.Муравьев)还私下对德外相毕鲁(vonBulow)表示,对俄国来说最重要的港口在辽东半岛。俄国的这种表态无疑加强了德国夺占胶州湾的决心。

11月1日,德国两名传教士在山东曹州巨野被杀。威廉闻讯后喜不自胜地说:中国人“终究给我们提供了……期待已久的理由与事件,我决定立刻动手。”②山东南部天主教德国主教安治泰(Jean.B.Anzer)这时恰在柏林,他向外交部建议:“现在应该利用机会占据胶州,它对我们在各方面是个最好的、最能发展的据点”③。

威廉在得知传教士被杀消息的当天(11月6日)就下令德国远东舰队从吴淞口驶往胶州湾,并询问尼古拉对德国派遣舰队去胶州湾是否同意。尼古拉作了模稜两可的回答:“对你派遣德国舰队去胶州的命令,我不能表示赞成或者不赞成,因为我不久前才知道,这一港湾只在1895—1896年间暂时归我们使用。”④这个答复意味着俄国不能无条件地支持德国的行动。

11月14日,德国舰队驶入胶州湾,海军陆战队强行登陆,砍断清军电线,抢占山头要隘,挖沟架炮。胶州守将章高元要求抵抗,但清政府命令:“敌情虽迫,朝廷决不动兵”,要守军“不可轻启兵端”①。德国侵略军轻易地占领了胶州湾沿岸各地。

曹州教案发生后,清政府向德国表示,对这一事件的处理,保证使德国满意。但德国政府表示“不能满足于一般性质的要求”,因为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②。德军登陆后第二天,威廉召集御前会议,决定“向中国尽量提高我们的要求,务使其无法履行,因而有理由继续占领”③。德国公使海靖(EdmundvonHeyking)接着向总理衙门提出下列六项要求:④

(一)将山东巡抚李秉衡革职,永不叙用;

(二)在曹州、济宁、巨野各建天主教堂一所,赔偿被害传教士的损失;

(三)在巨野等七处为传教士各建住房一所;

(四)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五)中德两国合资成立德华公司,修筑山东全省铁路,开采铁路附近矿产。

(六)德国办理此案费用,完全由清政府负担。

德国这时没有提出租借胶州湾问题。它认为清政府不会全部接受上述要求,拖延谈判将使其能延长军事占领。在此期间,它可以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在取得列强同意后,迫使清政府租借胶州湾。

11月20日,清政府同意就德国提出的条件进行谈判,但要求德国首先从胶州撤军。德使海靖宣称:撤军是“唯一不能谈判之点”,德国需要让舰队留在胶州,“监视”地方当局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清政府表示拒绝。海靖极其蛮横地声言,在要求得到满足以前,“将保持占领地区作为抵押,并设立临时行政机构”⑤。

清政府指望得到俄国的帮助。11月15日晚,总理衙门得到德军登陆的消息,李鸿章就急忙前往俄国使馆求援,直至拿到俄国代办一份发往彼得堡的报告事态的密电稿才离去。此后几天内,李鸿章每天派人去探听消息①。但俄国政府有自己的打算。它企图利用这个机会,从中国攫取例如派遣教官、松花江通商行船、修筑山海关内外铁路等新的特权;或者仿效德国,乘机夺占另一个港口。它在作出最后抉择以前,对清政府敷衍搪塞。俄国代办巴布罗福(А.И.Павлов)向李鸿章表示,俄、德两国正在会谈,德军对胶州湾的占领不会长久,该地不久即能恢复正常秩序②。

11月16日,穆拉维约夫向德国驻俄代办宣称,俄国对胶州湾享有停泊优先权③,还装出一副担心的样子说,德舰开入胶州湾的行动“必将使英人,可能法人,也派舰队至胶州湾”④。德国代办提出异议,他说:尼古拉的回电表明俄国对胶州“毫不关心”,俄国关于胶州的一切声明都因沙皇的回电而失效。俄国反驳说:尼古拉的回电“仅仅证实了一个事实”,即胶州湾“目前对外国舰队是不开放的”,并表示,俄国“不能在外国船只侵入胶州时放弃该地”①。俄国的这些表示显然是一种要挟。德国知道它在讨价还价。首相霍亨洛认为,“我们必须付出一笔俄人所认为等值的代价即承担一种义务”②。11月20日,威廉向尼古拉提出保证,他对沙皇“在欧洲和亚洲的政策都是支持的”,具体到远东,威廉指出,由于俄、德、法三国联合的结果,“俄国不仅得以把朝鲜,而且也把中国北部,包括北京及黄海沿海都置于其独占的势力范围之内”。这就是说只要俄国同意德国占领胶州湾,威廉可以承认整个中国北部是俄国势力范围。威廉还保证德军留驻胶州湾不妨碍俄舰在该处停泊③。德国外交大臣毕鲁表示,德国愿将其主要力量和影响用于“有利于俄国的方面”。他还暗示,如果俄国在胶州湾问题上要价过高,德国可能被迫“支持英国的东亚政策”。德国的策略产生了预期的作用,它既然出了高价,俄国的态度也就随之发生变化。11月30日,俄国驻德大使奥斯登—萨肯(Остен-Сакен)向毕鲁表示,在胶州问题上俄、德两国发生了“误会”,宣称两国目前有着“共同的任务”,不能“在两位君主之间造成任何私人的不睦”,俄国殷切希望“两国能继续靠在一起”。12月1日,穆拉维约夫在招待外交使节的会上公开表示,“俄国可以不反对”德军对胶州湾的占领,并对德国代办声称,他“坚决相信中国将满足”德国的要求④。俄国外交大臣的这番讲话是一个信号,表明两国已经达成肮脏的交易,俄国决定支持德国占领胶州,同时自己也要乘机攫取中国一个港口。12月14日,俄国骗得清政府的同意,派军舰开进旅顺水域,随即将此事通知德国,希望与德国“在远东一道前进”。德国心领神会,对俄国举动表示热烈的嘉许,乘机又把德国租借胶州和争霸山东的要求告诉了俄国。俄国政府表示“绝对同意以最友好的方式支持”德国的要求,“作为互相提携政策的一个实际证明”⑤。俄、德两国就这样卑鄙地完全勾结起来了。

当俄国起初向德国进行要挟时,德国政府以为它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考虑到我们与英国恶劣的邦交”,认为英国的态度对于德、俄的交易具有“无上的价值”⑥。因此德国在与俄国讨价还价的同时,也积极同英国进行交涉。11月17日,德国驻英大使哈茨费尔德(Hatzfeldt)向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表示,德国要在中国沿海物色一个据点,希望英国“认识到它本身的利益”,同意德国这样做,并暗示,否则德国将“被迫付出一个高的代价”,以保证取得俄国的支持。索尔兹伯里反问,“这是否意味着一个反英同盟”。哈茨费尔德闪烁其词地回答,德国“必须对某些问题,例如在东亚”确定其政策。他暗示,德国在英、俄争霸远东的斗争中站在哪一边,取决于英国是否支持它占领胶州。索尔兹伯里随即表示,德国占领的地方“愈靠北”,离英国势力范围愈远,对英国的“不利之处”“愈少”,英国愈不会加以反对①。12月19日,德国政府又向英国表示,为了照顾两国关系,避免损害英国利益,德国一再拒绝中国政府提出的以一个南方港口交换胶州的建议,并宣称,德国将“坚决谋求将来有与英国和谐合作”的机会②。1898年1月,德国针对英国实业界的忧虑不安,向英国作出保证:在欧洲以外的国际贸易中,德国将追随那些曾使英国获得巨大成功的自由主义原则,暗示日后胶州湾可以作为自由港开放③。德国对英国作出这些保证以后,英国认可了德国对胶州湾的占领。

德军占领胶州湾后,日本议院“日夜聚议,大有攘臂出头之势”①,日本各军港的活动大大加强,沿海要塞举行了特别检阅,战争气氛一时浓厚起来。德国政府担心日本因其参加干涉还辽怀恨在心,在胶州事件上实行报复,竭力安抚日本。它解释说:“德国绝没有一点危害中国生存之意”,胶州事件“远不如香港割让于英国这样严重”②。德国清楚地知道日本对大陆的野心,它“为扩充其边境能不惜任何代价”,而且特别注重“台湾对面的区域”;于是德国决定鼓励日本觊觎福建,表示“德日间不存在任何利害冲突”,它不再“反对日本立足于中国大陆上任何地方”,“绝无意从原则上妨碍日本进取中国大陆的计划”③。为了弄明白英、日之间的关系,它向索尔兹伯里探询。当了解到英、日在中国问题上没有任何协定或谅解,英国“绝没有怂恿日人”反对德国时,德国就显得比较放心。它认为如果没有英国的坚决支持,日本决不敢对一个欧洲大国作战④。当时日本针对俄国的战争准备远没有完成,对德国占领胶州只好采取隐忍态度,等到日后再图报复。

法国对德国的敌对情绪十分强烈,但德国既争取到了它的盟国俄国的支持,英国也已表示认可,而且胶州离开法国势力范围很远,没有直接威胁它的利益,法国自不便单独出面反对。

德国取得各国不同程度的支持和认可以后,侵略气焰越发嚣张。清政府指望俄国干涉的幻想破灭,便处于无所依恃,孤立无援的境地。12月上旬,清政府被迫接受德方要求,应允惩办地方官吏,修建教堂,偿恤被害教士,以及由德国修筑由胶州湾到济南的铁路。但德国的真实目的是要夺取胶州。威廉不顾清政府的上述表示,于12月16日派亨利亲王(PrinzHeinrich)率领增援部队来华,扬言在一切必要的场合运用“铁拳”,继续对中国施加压力。同时,德国又借口“曹州地方又有驱逐教民杀害洋人之说”⑤,正式提出租借胶州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屈服。1898年3月6日,李鸿章、翁同龢代表清政府订立了《胶澳租界条约》①。主要内容如下:

(一)胶州湾及湾内各岛(陆地面积五百五十余平方公里),租与德国,为期九十九年。租期内胶州湾归德国管辖。它得以制订章程,“约束他国往来各船”,“中国之船,亦应一体照办”。德国由此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它以“租借”名义,强索海港,驻扎军队,实行赤裸裸的殖民统治。

(二)胶州湾沿岸潮平一百里内,划为“中立”地区,德国官兵有权自由通行,清政府在该处“派驻兵营,筹办兵法”,须先与德国会商办理。这项规定限制了中国的主权,使六千五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实际上划作两国共管的区域。

(三)德国有权在山东建造两条铁路,一条由胶州经潍县到济南,一条由胶州经沂州、莱芜到济南,并有权开采铁路沿线三十里内的矿产。德国由此攫取了在山东筑路、开矿的特权。

(四)山东省内任何工程需用外国人员、资本、器材时,应首先与德商商办。这便利了德国垄断资本的侵入。

以上各项规定,使山东全省变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至于曹州教案本身,并没有包括在条约之内,而只在约文开头的地方提到一句,说此案已经商结。事件的经过清楚表明:曹州教案只不过是德国强占胶州的一个口实,即使没有发生此案,它也会制造别的事端,夺取胶州。

《胶澳租界条约》实现了德国蓄谋已久的野心,但它不以霸占胶州、控制山东全省为满足。当德国谋求俄国支持、答应把中国北部作为俄国势力范围时,威廉随即表示,他对“保留黄河[入海口]直至河套为止一段地区作为我们的势力范围一点寄予极大的重视”②。可见德国的企图是以山东为基地,逐渐扩展其势力,直到把黄河中下游都作为它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