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十二帝疑案》清十二帝疑案(18)同 治(中)


一名六龄顽童,成为咸丰帝惟一的皇位继承人;一场宫廷政变,使皇太后登上了政治舞台。咸丰帝临终,做出皇权与臣权相互制衡的精心安排;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手篡权,顾命八大臣反成阶下囚。傀儡皇帝,听命于垂帘听政的母后,太后“抱子坐龙庭”,独揽朝廷大权。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情日渐加重,惟一的皇位继承人载淳年方六岁,无法掌权理政。因此,用何人、以何种方式辅佐幼帝,一时成为头等大事。咸丰帝再三权衡,于临终的前一天,宣布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辅佐载淳执政。新皇帝尚未登极,肃顺等八大臣就开始执掌大权,包揽一切政务。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对肃顺等人辅政极不甘心。于是,她利用官僚亲贵们对肃顺等人的夙怨和种种不满,内联慈安皇太后,外联恭亲王奕訢,积极采取反肃顺行动。于是,两股反肃顺的势力联合在一起,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一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宫廷政变,在咸丰断气之日,就已在酝酿之中。

恭亲王奕訢以奔丧为名赶到热河,与两宫太后秘密商定了夺权的计划,然后返京布置,暗中做政变的准备。自进宫之日就想着出人头地的慈禧太后,在热河的这段日子并未沉浸在悲痛中,而是积极寻求夺权的对策。顾命八大臣自以为已经掌握实权,忙于料理咸丰的丧事,为慈禧和奕訢发动宫廷政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准备。一方面,奕訢回北京逐步控制了京城的军权。另一方面,慈禧在热河与八大臣周旋,并借机带着载淳提前赶回京城。八大臣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场刀光剑影、将致他们于死地的政变,一步步向他们逼近了。

辛酉政变的成功,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变成了现实,随后,她又削弱了恭亲王奕訢的权势,开始了皇太后临朝执政、独掌大权的时期。被砍头被关押的顾命八大臣都曾是辅佐咸丰帝的亲信大臣,在朝廷中可谓呼风唤雨,为何会落得如此惨败的下场?一个出身于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政变的胜利,从此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她是靠什么稳固了自己独裁统治的根基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为我们展现发生在同治朝的风风雨雨。

(全文)

北京满洲镶蓝旗惠征家出了一个慈禧,做了大清国的皇太后,实际执掌朝政达半个世纪,而且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做了大清国的第十任皇帝,这的确是个重要的事情,慈禧的丈夫咸丰死了之后,儿子登极做了皇帝,她垂帘听政,但是,有一条就是咸丰断气之日,就是朝廷酝酿宫廷政变之时,这次重大的宫廷政变,历史上叫做“辛酉政变”,因为这一年是咸丰十一年,我们中国的农历是辛酉年,所以把这次政变叫“辛酉政变”。这个“辛酉政变”是清朝历史上,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政变。

辛酉政变前,朝廷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第一股就是顾命八大臣,也叫赞襄政务大臣,他们主要是在承德,在避暑山庄,第二股政治势力,就是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包括他的几个兄弟,包括一些朝臣,这股政治势力重点在北京,第三一股政治势力,就是帝后,就是两宫太后加上同治皇帝,辛酉政变主要是这三股政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这场斗争呢,就是帝后势力和恭亲王他们这个帝胤势力结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大臣势力。

事情要从咸丰死这天说起,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咸丰死了,死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咸丰死之前做了三件事,第一,指定他独生子同治做皇太子,以后继承皇位。第二,就是任命了八个大臣,当时叫赞襄政务八大臣,就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他弟弟大学士肃顺,底下就是景寿,是咸丰的妹夫,额驸、御前大臣,还有四个军机大臣,就是穆荫、匡源、杜翰和焦佑瀛。还有第三,他有两枚印章,就是“御赏”和“同道堂”,“御赏”章让慈安掌握,“同道堂”的章归同治掌握,同治年幼归慈禧掌握。皇帝发布诏谕的时候,必须盖上这两枚章才能生效,这样就起到一个互相牵制作用。这三条很重要,七月十七他就死了,第二天,七月十八,就尊两个皇后,就是尊慈禧和慈安做太后,就是两宫太后,因为原来是皇后,儿子当了皇帝,她就作为太后,慈安叫“皇母皇太后”,慈禧叫“圣母皇太后”,大家注意,凡是亲生的母亲封太后都叫“圣母皇太后”,不是亲生的母亲叫“皇母皇太后”,有这么一个差别,所以慈安叫“皇母皇太后”,慈禧叫“圣母皇太后”。

从咸丰十七日死,到七月底十多天,主要就做了这两件事情,那顾命八大臣做什么呢?这时候第一办丧事,第二就是处理一些日常的军机事务,但是政变已经在酝酿,怎么酝酿呢?就是恭亲王奕訢在北京要求到承德奔丧,八大臣不同意,北京事情很重要,你不要来了,奕訢就又申请,说我的亲哥哥故去了,我要去奔丧,几次申请,后来同意了,你不让他弟弟来给他哥哥奔丧也不合理,就同意了,八月初一,奕訢赶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在咸丰灵前痛哭哀悼,祭奠之后,就要求见两宫太后,八大臣不同意,说叔嫂见面有所不便,奕訢提出来,请八大臣一块见,两宫太后也急于见奕訢,说你们说不便,你们一块陪着共同见,八大臣一想,人家家里头的事情,我八大臣是朝臣你参加见面是什么意思?就退步了,就退让,说是奕訢可以单独见他的侄子同治,和他两个嫂子,就是两宫太后,见了之后,两宫太后和奕訢秘密谈了两个多小时,就在这两个小时之间,把这次宫廷政变的决心、计划、步骤做了安排。

《我的前半生》说,他听说,溥仪听说,说奕訢是化妆成了喇嘛见了两宫太后,总之是经过很多曲折,不容易见的。这一次见面就把“辛酉政变”的计划定下来了,这时候奕訢是三十岁,慈禧二十七岁,慈安二十五岁,奕訢见了两宫太后之后没有走,在承德停留了六天,这六天奕訢是政治上很成熟,也很有心计,对顾命八大臣,毕恭毕敬,表现非常谦和,心情很悲痛,要跟他们一起渡过大丧的国家的难关,麻痹了八大臣,六天之后,奕訢就赶回北京。

八月初五,就任命醇郡王奕譞,就是七阿哥任正黄旗汉军都统,就是在北京要掌握军队的实权,第二天初六,御史董元醇就上了一个奏章,这个奏章主要意思两条,第一条就要两宫太后亲自理政,等皇帝长大之后再归政,第二条就是要简派一个到两个亲王辅政,这就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做议政王辅政的一个前奏,这个奏折上了以后,因为从北京还要到承德,八月十一,就讨论董元醇的奏折,两宫太后、同治、加上八大臣,讨论董元醇的奏折,这时候奕訢在北京了,八大臣不同意,慈禧和慈安就坚持要批董元醇的奏折,争吵很厉害,说肃顺“声震殿堂”,有的书记载因为争吵很厉害,同治吓得直哭,而且尿了裤子,不欢而散。八大臣准备特别是载垣、端华准备用不理朝政,就是我不听政了,来相要挟。

经过几天,八大臣考虑表面上做了让步,缓冲一下,可以这样子,意思是等回了北京再说,回了北京皇帝发了丧之后,他们掌握了实权怎么做都可以。到了八月十八日,就宣布咸丰的灵驾九月二十三起驾,二十九到北京。这个八大臣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咸丰七月十七号就死了,九月二十三号才开始运这个灵,你中间时间很长了,就给奕訢他们做政变一个准备的时间,九月初四发生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两宫太后召见八大臣,慈禧就说,说郑亲王端华你这个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也别累坏了,端华就说,那这个步军统领我不做了,行在统领我还做,就是在承德这个步军统领他还做,北京的这个步军统领他就不做了,慈禧接着茬就说:“那就让奕譞做吧”。于是奕譞就做了北京的步军统领,整个北京城的卫戍部队,完全在奕譞控制下,不久又任命奕譞做善捕营,管善捕营的事情,抓人的,就把军权和警卫权交给了奕譞,这是九月初四。

九月二十三,咸丰的灵驾从承德起运,这里面又发生重大事情,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就是说孩子他太小,同治才六岁呀,你要一面走一面哭,从承德跟着灵柩回来,说这孩子让他先回去,只陪灵驾一天,完了就直接回北京,到北京之后,再迎接这灵驾,八大臣也觉得有理,那就让同治先回去吧,同治六岁呀,说他妈妈得陪着,这样两宫太后和同治九月二十三起驾之后,就陪了一天,然后又从小道,迅速赶回北京。咸丰灵驾起驾以后,赶上天下雨,道路泥泞,到北京的时间就推期,一直到了十月初三,咸丰的灵柩才运到北京,这里面就有文章可做了,两宫太后和同治九月二十三起驾,九月二十四就从小道迅速往北京赶,九月二十九到了北京,当天接见恭亲王奕訢,第二天三十号发动政变。

政变的谕旨事先拟好了,那两枚章“御赏”和“同道堂”的章就在她们手里头,先盖上御赏章,又盖上同道堂章,谕旨生效了。你八大臣你可以拟定谕旨,但是你不盖章不能生效,这一生效呢,任命了新的军机大臣。三十日,九月三十日,宣布免去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大学士肃顺、御前大臣景寿,还有那四个军机大臣的职务,他们不干,说我们还没有草拟谕旨。现在公布了,都盖了章了,新的军机大臣就入宫办事了,就派了奕譞,他是步军统领啊,他又管善捕营事,到了密云,这个时候肃顺还跟着灵柩,夜里头正睡得很香,打着呼噜睡觉的时候,突然就进了屋子,就把他给逮捕了,肃顺不服,不服你也不行,抓了之后,就押到北京,到了牢房一看,那个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已经被抓进来了。

第二天,十月初一,宣布恭亲王奕訢是任议政王、军机大臣,十月初六,还有谕旨也盖上御赏和同道堂章,宣布赐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尽,派员到了宗仁府空的屋子里头,亲自监视这两个亲王自尽,把端华的亲弟弟肃顺大学士处斩,押着要斩的时候,肃顺不服,咆哮谩骂不服,刽子手用铁柄打他,把两个腿的胫骨打折了跪下了,完了就斩首。景寿因为是咸丰的妹夫,革职还保留一份俸禄,那四个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革职,其中穆荫还发往军台效力,到十一月初一,慈禧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左边站的就是恭亲王奕訢,右面站的是醇郡王奕譞,就是六阿哥和七阿哥,“辛酉政变”以慈禧,以两宫皇太后和奕訢的胜利,以顾命八大臣的失败而结束。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能够胜利?这一次政变做得是干净利落。

“辛酉政变”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原因很多,我主要想说四点:

第一争取民心。英法联军打到北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没有的,洋鬼子打到北京,占了天坛,进入皇宫,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过的,而且把圆明园烧了,怎么交待?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第一条说这个就是由于当时在事大臣的责任,因为端华他们诱擒了巴夏礼,事态扩大,他们才打到北京,因为他们误导了咸丰皇帝,所以他才到承德避暑山庄,咸丰想回来,他们还阻挠不让回来,所有历史责任,一律加到顾命八大臣的头上,这就解决了一个问题,当时的官心、军心、民心的不满,一律都倾泻到八大臣头上,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八大臣成了替罪羔羊。

有时候我想,如果八大臣回到北京,把丧事办完了之后,也可能把奕訢他们惩办了,《北京条约》就是你奕訢签订的,所有责任就加到你奕訢头上,然后杀了你奕訢以谢天下,所以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紧紧抓住了官心、民心、军心的不满,把这些不满引导到八大臣身上,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

我举一个例子,当时两个集团,朝廷一个是承德集团,一个北京集团,承德集团主要是八大臣,我都说过了,那北京集团主要是谁呢?王公贵族以奕訢、奕譞为代表。朝廷里面一个叫文祥,文祥是军机大臣,他和奕訢关系好,当时咸丰要逃难到承德的时候,文祥不同意,文祥说应该在北京,肃顺他们不满意,所以五个军机大臣四个到了承德,就把文祥留在北京,五个军机大臣四个都是顾命大臣,就把文祥甩开了丢在北京,文祥肯定不满意。第二是桂良,桂良是奕訢的岳父,到承德的时候,没让桂良去,把桂良留在北京。第三个是宝鋆,政变之后做了军机大臣,宝鋆是户部侍郎,户部尚书是肃顺兼着,他们逃跑之前要钱,装修这个避暑山庄,宝鋆说没有钱,说现在各个方面都很困难,装修从缓,就没让保军到承德,把他留在北京。第四个是翁心存,就是翁同龢的父亲,他对肃顺不满,有一个事情跟肃顺有冲突,肃顺把翁心存降五级,留在北京。还有一个叫贾桢,是皇帝的老师,他说我不去,贾桢是山东人,进士,很有骨气。历史记载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时候,说贾桢“日危坐”,正襟危坐,日危坐天安门,阻拦夷人进入皇宫,他在天安门前正襟危坐,阻挡英法联军进入皇宫,很有骨气,他是有身份的人,是皇帝的老师,你像文祥、桂良,宝鋆,翁心存,贾桢,地位很高,和社会名流都站在奕訢一边,他们都对八大臣很不满意,这就形成了奕訢这个集团的力量,所以惩办了八大臣,北京的这个集团以奕訢为首的北京集团,可以说是拍手称快。

第二就是掌握皇权。八大臣以为他们掌握了实际权力,但是在当时的帝制社会里,最主要权力是同治,同治虽然才六岁,但是那两枚图章在他妈妈手里,一个“御赏”,一个“同道堂”,朝廷里头其他的大臣拟好谕旨之后,盖上章就可以生效,你军机大臣也好,大学士也好,六部尚书也好,盖上章就可以罢免了,盖上章就可以任命,两宫太后和奕訢紧紧地抓住这个皇权,利用这个皇权,一举粉碎了八大臣集团。

第三抢占先机。就是先发制人,八大臣集团肯定他们也有想法,他还正在办理丧事呢,还在麻痹,这边已经做好政变准备了,肃顺陪着灵柩还在路上呢,就把你给抓了,抓完了之后,很快迅雷不及掩耳,把三个最主要的两个自尽,一个处斩,其他五位革职。

第四破釜沉舟。这一场宫廷斗争可以说是你死我活,八大臣集团把丧事处理完了之后,必然要对付以奕訢为首的集团,和两宫太后,有的书记载,说慈禧在承德听说肃顺向咸丰皇帝建议,就是说汉武帝的时候,那个钩弋夫人的故事,“杀其母而立其子”。这故事是这样的,就是《汉书·外戚传》讲了一个故事,就汉武帝非常宠爱的一个夫人就是钩弋夫人叫赵婕妤,汉武帝晚年要立谁呢?要立钩弋夫人的儿子做太子继承皇位,他怕钩弋夫人将来专权,叫做“主幼母少”,主就是小皇帝年龄太幼,夫人又年轻,必然出现太后专政的局面,先把钩弋夫人杀了,立她的儿子做太子继承皇位,这就是汉昭帝,谁辅政呢?就是大将军霍光,大家都很熟悉了,肃顺用了这个典故提醒咸丰,就是立同治皇帝,把他母亲杀了,免得皇后专权,有的书这样记载,所以咸丰一死,慈禧战战兢兢,不知道哪天就被杀了,完了让她儿子来做皇帝,所以这场政变对慈禧对奕訢都是可以说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所以慈禧,慈安也同意了,和奕訢可以说是破釜沉舟。

这场政变的结果,就是两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做议政王、军机大臣,历史又重演了,顺治当年的时候,六岁登极,母后皇太后就是孝庄,皇叔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历史又重演了,几乎完全相似,但是,有两点不同,第一点当年的孝庄太后没有在台前,而是在幕后,用太后训政懿旨的名义,来辅佐他的儿子顺治。慈禧相反,慈禧在台前“垂帘听政”,这是第一。第二点不同,睿亲王多尔衮当时摄政,只是七年,他死了之后,顺治就亲政了,恭亲王奕訢不是,一直到同治死他还是议政王军机大臣,所以同治在位十三年,几乎就没有亲政,“辛酉政变”之后就出现了这么个局面,清朝的体制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垂帘听政”,这是清朝历史上没有过的,后来又演变成皇太后专权,演变成慈禧专权,实际掌握朝政四十二年,影响清朝的历史,影响中国近代的历史,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下一讲,我就要讲同治的新政,同治重修圆明园和同治死因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