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9.3节 败走永平


永平在山海关西南不到百里处,是山海关的门户。

李自成退到永平之后,整理队伍,发现损失将近十万人勇,兵土们人心不定……李自成与牛、宋会商。牛金星、宋献策均以为吴三桂有清军为援,兵势猛锐了,而大顺军则新败不稳,不宜与吴三桂决战,应该与其讲和,争取时间。

李自成反复权衡,只有讲和为上策。

这时候,吴三桂已带大军追到永平城外,包围了永平。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这次损失了将近一半之多,现在只有4万骑兵了。多尔衮拨出一万清军马步兵,派英王阿济格统领,隶属吴三桂,请吴三桂追击包围李自成,多尔衮自领大军暂驻山海关。

多尔衮自有深意。吴三桂不言降清,就让他与李自成决一死战吧!阿济格统兵辅助,一是支援,二是观察,看李吴大战究竟会怎样:情况不清,不宜急进。

却说吴三桂也不想立即与多尔衮谈这种轧他想击败李自成,再找出太子,恢复明室政权;然后再与清军讲酬谢条件。不消灭李自成,一切都谈不上。

且说李自成主意已定,立即召集刘宗敏、李过等主将前来会商。农民军各将此时已听到吴三桂兵临城下的消息,他们各有所思。

刘宗敏虽在北京花天酒地,时仅月余,仍不失他那虎威之气,他并没有深思山海关一战失败的原因主要在农民军本身,而只是认为吴三桂是在满洲人的帮助下侥幸取胜,他有些不服气。

李自成听着刘宗敏那慷慨激昂的话,不禁蹙眉。他说:

“我看,咱们是不是双管齐下,一方面做好出战准备,而另一方面也与吴三桂进行交涉,或许可以暂且议和,退回京城再作计议。”

正在李自成深思时,军师宋献策的话打断了他的思考。他抬头看了看诸将,也表了态:

“讲和也是缓兵之计,待不成再行攻伐。”

李自成同意,诸将也同意议和。

李自成派出的使者是大顺政权兵政府尚书张若麒。此人精明干练,能言善辩,讲和谈判倒是用其所长。他本是明朝遣将,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归降了李自成,而且还做了大顺政权的兵政府尚书。

张若麒立即到城外二里外吴三桂大营求见。

此时正是深夜时刻,中军大帐灯火依旧。

吴三桂在考虑怎么攻城。

“报大帅,李自成派使者求见!”

使者?使什么?吴三桂一顿,命令:“请他进来!”

张若麒进帐,见吴三桂帐中极为简朴,心中颇为感慨。他拱手说道:

“大顺兵政府尚书张若麒奉命来与将军议和。”

“议和?怎么议?”吴三桂一声冷笑。

“以目下形势论,大顺军虽新败然其主力仍在。大顺军欲退出北京,与将军以复明之机,两军罢兵,不让清室外夷居间得利。将军以为如何?”

吴三桂没有说话。良久,他说:“请贵使稍候,容我与众将议决。”

张若麒刚一出去,吴三桂令众将集议。

有人主张不能议和,其理由是李兵新败,士气大衰,正是追穷寇之机。也有人主张议和,理由是大战使兵力消耗不少,极需休整。两派意见相持不下,吴三桂令诸将退下,待他思虑而定。

吴三桂对李自成是深恶痛绝的,按其心意当然是能在水平一举歼灭。可是理智告诉他,李自成虽新败,但其中部队仍有数万之多,如果固城而守,很难攻下。而他自己在山海关大战中的损失也不少,现在只有四万余人,再战下去,恐也难支。而且在清兵之侧,多尔衮多次意降,虽没达到目的,然而老谋深算的多尔衮又岂是容易对付的人?

在山海关大战中令吴军为先锋,这本无可非议。可是,当吴军与李兵交战后,他坐在那里不出击,放吴军被围数重,精锐部队损失过半。在两败俱伤时,他坐收渔人之利。如今兵临城下,如果再战,不保存点实力,恐怕又遭多尔衮暗算,思虑之后吴三桂觉得为今之计,和为上策。

主意已定,吴三桂立即召集诸将,取得一致意见即同意议和。

随即召来使者张若麒,提出交还太子,撤离北京,互不侵犯的议和条件。

张若麒飞速回营,报告李自成。

第二天,由牛金星起草一份议和文书。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城外两军中间地带会面。

先由牛金星宣谈盟约:

“大顺朝与大明平酉伯吴三桂达成合议:自誓以后,各守本有疆土,不相侵越;大顺朝已得北京,准于五月一日交还大明世守;京师财货归大顺朝;人民备从其便;如清兵侵掠,合力攻击,人戚相共,甲申年四月二十四日。”

李自成与吴三桂先后划押用印。

两人执手对饮,共告天地。

水平盟约顺利达成了。

历史似乎要有一个新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