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序言


也许很多人从来不曾接触过《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名著,甚至没有翻阅过现当代人撰写的历史教科书,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自认为了解历史上的事件、人物或典故,提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他们都能够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稍加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绝大多数非历史专业的受众来说,他们汲取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意识的主要渠道是那些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的文艺作品。这在过去,主要是借助舞台上的戏曲,茶馆酒肆里的说书弹唱,平面媒体的书籍、话本、评书等,它们在历史知识传播中的影响力要远远强过正统的史学专著。一部《三国演义》,让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既成为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矗立于历史的长河,又以特定的历史人物身份刻烙在人们的脑海深处。这一点,是陈寿《三国志》望尘莫及的。而到了信息时代的今天,历史影视作品传播之宽广,影响之深远,可以说是一瞬千里、势不可挡。一部在主流电视媒体热播的历史剧,观众动辄以千万计,甚至上亿。这种文化现象,借用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概念,就是数量惊人、质量参差不齐的历史影视作品,实际上正发挥着一种在古典文明和广大受众之间“二级传播”的功能。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但由于古今文化、语言、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种种隔阂,已经造成了古典文化和一般大众之间的“传播障碍”。而思想积极、史实基本可靠、艺术精湛的历史影视作品,利用其强大的辐射和普及功能,充当着古典文化、历史知识和普通受众之间的“二级传播”角色,在打破种种“传播障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正确分析与评估历史影视剧的“二级传播”功能,科学认识历史影视作品尊重史实与艺术创作的内在关系,正确树立历史影视作品创作中的历史观,把握历史影视作品的创作原则与发展方向等等,正是影视史学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影视史学作为历史学的一个新分支,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换言之,必须用一种科学理性的观念与方法,来规范与引导历史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这就是影视史学。

近二十多年来,历史题材越来越受到影视创作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类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一直充斥于电视频道,除去《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一类“戏说”剧之外,一些号称历史正剧的作品,如《雍正王朝》、《康熙帝国》、《走向共和》、《成吉思汗》、《汉武大帝》、《贞观长歌》、《跃龙门》、《大明天子》等等,也多如过江之鲫,沸沸扬扬,“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的文化景观的出现,有其深厚的土壤,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包括人们日益提升的文化生活需求、影视文化市场的自行调控与推动、国家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政策的导向等。与此相应的是越来越多的观众对历史剧的兴趣日增,几乎凡播必看,而且会提出“历史果真如此吗”一类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历史关注程度的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具有求真求实的价值取向。

“历史果真如此吗?”广大观众的追问,语言虽然朴素平实,但其所蕴含的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它实际上涉及了历史影视作品创作中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即:如何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再现历史的真实性?如何在忠实历史与艺术虚构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如何使艺术创作既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如何使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真正发挥弘扬传统、针砭现实、娱乐大众的作用?

客观地说,近些年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还是出现了一些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优秀、尊重史实与尊重艺术创作内在规律二者关系结合较好的作品,如《跃龙门》、《汉武大帝》、《贞观长歌》、《贞观之治》、《雍正王朝》等。但是,毋庸讳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的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这种情况即使在那些比较成功的作品上也多有存在,更遑论其他的“戏说”、“歪说”的作品了。

历史剧的创作,有其内在的规律,艺术表现手法也可以多种多样,但有几点或许应当成为任何优秀历史剧创作所要追求的共同目标。第一,以史服人。历史剧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取决于对历史的敬畏,取决于对历史真实的尊重。第二,以理喻人。历史剧自然不等于(也不应该等于)历史教科书,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在充分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优秀的历史正剧也必须发挥传播正确历史观念和历史知识以及鉴古知今的作用。第三,以事抓人。历史剧的重点在“剧”。“剧”作为文艺作品,就是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虚构。剧中悬念的设置、矛盾的营造,冲突的展开、个性的张扬,都要做到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合理而又好看,虚构而不失度,这是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成功的要素之一。第四,以情动人。真情是历史剧的灵魂,它渗透于历史剧的各个方面,如影之随形,无所不在。换言之,一部优秀的历史正剧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关键在于它洋溢着真实情愫。透过“情”呈现人性的光泽或反映人性的扭曲,确保该剧情节生动而感人肺腑,该剧就可以做到人物鲜活而充满生机。

总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尤其是号为“历史正剧”者)的创作,是一个历史知识公众化的过程。每次历史题材的正剧热播,历史都要接受一次现代价值观的重新评估。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史学在我国才蹒跚起步,理论与实践都远未成熟,其发展的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上的得失成败,同时积极引进和借鉴西方影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我们的影视史学研究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我们相信,拟建中的中国人民大学影视史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一定会对整合影视史学研究力量、促进影视史学研究繁荣创造一个良好的契机。而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影视史学”丛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繁荣,为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提供更加科学真实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引导大众在观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同时,进一步思考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的鉴戒功能,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期望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共同关注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