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第二章 瓦岗英雄殊途同归(4)


2、归唐乃是上策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密和王世充打得昏天黑地,最后失败而选择归唐,确实应验了这句老话。

李密入关的时候跟随的只有二万余人,人数确实不算多。但瓦岗军中许多骁勇善战的将领和机智多谋的文臣,看到李密归唐,也陆续前来归顺。这里面有成就贞观之治的直臣魏徵,有扬威突厥的名将徐世,还有传奇式的隋唐英雄秦叔宝和程咬金。

魏徵早在李密归降的时候就一并过来了,他虽然不擅长领兵打仗,但却为唐朝安抚山东,劝降了徐世,这可是大功一件。

徐世就是民间奉为神明的徐懋功、贞观一朝赫赫有名的英国公李世。因为他功劳很大,归唐后被赐国姓为李氏,高宗时为了避太宗李世民之讳又去掉“世”字,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李。而两代之后,他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叛,讨伐武则天,于是家族又被打回原姓了。

当时的徐世,可以说是翟让死后瓦岗军中山东豪杰的领军人物。李密降唐之后,他率领余下的瓦岗主力驻守黎阳,据有李密的旧有地盘,持观望的态度。何去何从呢?正在犹豫之际,原来的朋友魏徵来了。

“玄成,你不是跟从魏公入关了吗?怎么来到黎阳了?” 徐世一见就问。魏徵字玄成。

“将军,真是好久不见啊。我这正是从长安而来。大唐皇上亲派我来请将军入关,不知将军意下如何?”魏徵快人快语,直接就说出了此行的目的。

“玄成,说实话,我心里确实对将来的出路没谱,也明白现在这样不是长久之计。你我共事一主有些日子,我对你也一直非常钦佩,你帮我分析一下,确实入关是上策吗?”

魏徵侃侃说道:“将军对我如此信任,那我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自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群雄纷纷揭竿而起,称霸一方。魏公先随杨玄感起兵,后又加入我瓦岗,领导咱们四处征战,败王世充,挫宇文化及,那功业不可谓不大了。为何他会选择归唐呢?当然与战败不无关系,但根本上还是看到天命在唐啊。现在唐据有关中,兵强马壮,足以效法当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如果将军能够归唐,那就是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长保自身和子孙显名的归宿。将军目前统领着魏公旧地,威名自然是震动天下。但是人有善始容易,有善终难啊,看看当今天下群雄就知道了。如果据守在此,又没有巩固的后援,怎么保证日后不为人所败呢?到时没有地方栖身,再后悔就晚了呀。”

徐世听完,沉思半天,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好,玄成,我决定听你的,举兵归唐,这就差人入关请投。”

两人相视大笑,徐世拉起魏徵,迎到后堂吃饭宴饮去了。

隔日,徐世命人打开粮仓,送粮给唐朝的前线将领淮安王李神通,支援他的作战,并送书去给李密。徐世手下的长史郭孝恪就奇怪了,问:“将军要归唐,为何要写信给李密而不直接给皇上呢?”

徐世就解释:“我乃是魏公的部下,这些土地人口本都是魏公所有。如果我直接上表给皇上,献上所据之地,那就是趁着自己主上失败而邀功,我不做这等可耻之人。现在我把所据的州县名数和军人户口都报给魏公,由他来献给唐朝皇上,不就是魏公自己的功劳了吗?”

使者到了长安,将徐世的意思告知了皇上。本来李渊也为此迷惑,听完后,不由得大赞:“徐世真是一位纯正之臣啊!”从此对他大加重用,并赐国姓李。

在唐初的开国战争中,李世跟随李世民,平窦建德,打王世充,是世民不可缺少的左右手。太宗即位后,他也为贞观朝打了无数的胜仗,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魏徵、李世之外,其他瓦岗英雄中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是秦叔宝和程咬金。

秦叔宝名叫秦琼,叔宝是他的字,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大业中,在隋朝著名将领来护儿的帐下当兵,丧母,来护儿专门遣人去吊唁。他手下的人就奇怪了,问:“平常士兵们身死或者亲属亡故的多了,您都不理会。这秦叔宝是一个小兵,怎么值得您派人去吊丧吗?”答曰:“此人勇猛彪悍,加上为人有志气,将来肯定会有出息的,怎么能以对待一般士兵的态度来对待他呢?”后来果如其言。

隋末群雄竞起,叔宝这时跟张须陀去镇压卢明月领导的农民起义。对方号称有十万人,而张须陀才领了一万余人,硬打肯定不是人家的对手,双方就相持着。可是张须陀眼见着营中已经快没有粮食了,再不速战速决就只能是无功而返,到时候上面肯定要怪罪。于是他想出一计,召集众将领开会,说:“现在我们相持不下,咱们的粮食又不够吃了,再这样下去不是长久的办法啊。不如咱们假装撤退,他们肯定要来追击。到时候他们就营内空虚,我们正好派千余人去袭击,不就可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吗?不过这差事很是危险,成败在此一举,谁愿意去?”诸人面面相觑,都不敢接这个要命的活。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在角落响起,“末将愿往!”

大家一转头,原来是个官职不大的小将秦叔宝。只见他答的中气十足,自信满怀,流露出一种让人敬畏的气魄。张须陀上下打量一下,点点头说了个“好”字。

正好又有手下罗士信也愿意同往。张须陀于是给他们每人一千士卒,令他们事先埋伏在敌方阵营外的芦苇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