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雅说 [13]如法受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当时,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应当给这部经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我们为什么要接受并掌握这本佛经呢?”

【译】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称叫《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凭就以这个名字,你们就应该接受并掌握它。”

【译】[须菩提问]:“为什么呢?”

【译】[佛回答说]:“因为我说的到彼岸的智慧,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到彼岸的智慧,所以才叫它到彼岸的智慧。”

【译】[佛问]:“须菩提,你说,如来佛有他所讲说的佛法吗?”

【译】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佛没有他所说真实存在的佛法。”

【译】[佛问]:“须菩提,整个宇宙中所有的微小尘埃,其数量可以算得上多吗?”

【译】[须菩提答]:“非常多,世尊。”

【译】[佛说]:“须菩提,所有的微尘,在如来佛看来,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微尘,所以才叫它微尘。如来佛所说的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所以才叫它世界。”

【译】[佛问]:“须菩提,你说,可以用三十二种相状去认识如来佛吗?”

【译】[须菩提答]:“不能,世尊,不能用三十二种相状来认识如来佛。”

【译】[佛问]:“为什么呢?”

【译】[须菩提答]:“因为如来佛所说的三十二种相状,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相状,所以才叫他为三十二种相状。”

【译】[佛说]:“须菩提,如果有善良的男子或善良的女子,用与恒河沙数量相等的身体性命去布施,[他得到的福德果报一定非常多。]如果又有人从这部《金刚经》中[接受并掌握了其中的思想,]以至那首金刚诗,并且为他人讲说佛法,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果报将更胜于前者。”

佛的十个称号

古印度人的一种审美观,佛教以前就存在,他们认为最完美的相貌有32相(如下表所示),佛教认为只有佛陀及真正的转轮圣王才具备这32相,其他人只能具备其中的一部分。具备这样的32相,也代表功德圆满。

01.顶上肉髻相02.眉间白毫相03.睫如牛王相04.目色绀青相
05.两颊隆满相06.常得上味相07.舌广而长相08.声如梵王相
09.四十牙齿相10.牙齿紧密相11.牙齿齐白相12.上身如狮相
13.身形端直相14.身广长等相15.身色金黄相16.身放光明相
17.一孔一毛相18.身毛上靡相19.两肩圆满相20.两腋充满相
21.七处隆满相22.皮肤润泽相23.手指细长相24.手足柔软相
25.指间缦网相26.垂手过膝相27.象马阴藏相28.腨如鹿王相
29.足趺高满相30.足跟广平相31.足下平满相32.足下轮形相

佛像传到中国之后,已经根据中国人的审美观作了很大调整,否则会很奇怪。例如广长舌相,其舌头可以伸出,直到额头,这样长的舌头在印度象征极高的说服力,而中国却是长舌妇的负面形象,没有人认为这是美的。

本章要点

《金刚经》并非象有些大德所说,一个字也不能改,完全可以删除一半以上的文字,甚至更多。因为虽然起名为《金刚经》,并不是此经的文字,而是文字背后的意思,这样的意思明白了之后,就要不执着于文字,所以佛假立《金刚经》这个名字,让我们奉持读诵理解其背后的解脱之方法。

般若波罗蜜,就是产生出解脱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别的,就是不要执着于名相,连《金刚经》的文字也不能执着,文字只是表达意思的工具,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悟道并解脱。所以说,如来无所说法,因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存在。《金刚经》所讲的只是原则性的内容,每个人阅读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产生出解脱的办法来,这才是智慧。

当你读懂了《金刚经》,自然会抛弃书中的文字,可以自由地讲解《金刚经》而不会讲错。这就是般若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会明白三千大千世界,在你的脑海中只是符号、信息,并不代表事物本身。所以说再多的身法也非微尘、世界也非世界。

同样,如来佛的32相,也是我们意识中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有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它不能代表如来佛的真实相状,因为如来佛事实上并没有32种相状,就正如月亮并不是正圆,而是椭圆,而我们在地球上看都当作正圆。 在工作中,有许多我们认为正确的,往往并不一定正确,认为错误的,往往不一定是错误。破除四相并非让我们在工作中不坚持任何观点,而是要我们不要认定自己一定正确,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

在家庭纠纷中,同样不要总想让对方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要换一个角度去体谅对方,这就是放下我执。再强调一点,放下我执并非 是不要有自己观点,而是不要认为自己观点就一定正确。

版权声明:此稿件为本站站长小雅原创,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劝学网”,否则视为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