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雅说 [14]离相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
“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 当时,须菩提听释迦牟尼佛讲说了《金刚经》,深刻理解了其中的意义并引起了兴趣,感激涕零,对佛说:“少有的世尊,您所讲说的象这样深刻的经典,我从很久以来所得到的智慧的眼力,也没有听说过象这样的佛经。世尊,如果有人听说了这部《金刚经》,信仰崇拜之心清明洁净,立刻产生出真如实相,可以知道这个人已经成就了最高而少有的功德。世尊,这个真如实相,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实相状,所以如来佛才称它的名字为实相。”

【译】[须菩提接着说:]“世尊,我现在听说这部《金刚经》,相信、理解、接受并掌握它,谈不上有什么困难。但如果到了将来,在后一个五百年中,有众生听说了这部《金刚经》,也同样相信、理解、接受并掌握它,这个人才是最高而少有的。”

【译】[佛反问道:]“为什么说他最高而少有呢?”

【译】[须菩提答:]“因为这个人[学习了《金刚经》]已经不再拘泥留恋于自己的相状、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事物的相状。”

【译】[佛继续反问道:]“为什么说他已不相状了呢?”

【译】[须菩提答道:]“因为[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相状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相状,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事物的相状都不是真实存在的相状。”

【译】[佛最后追问道:]“为什么懂得了这些道理,就是最高而少有的人呢?”

【译】[须菩提答:]“不拘泥留恋一切事物的相状,就可以叫做佛了。”

【译】佛告诉须菩提:“是这样的,你说的不错。如果真有象这样的人听到《金刚经》以后,不惊慌、不恐怖畏惧,就要知道,就算是这样的人也是很少的。”

【译】[须菩提不解地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译】[佛回答说:]“[因为时代变迁,那里一般人不理解]如来佛所说的最好的到彼岸的智慧[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智慧,所以才叫做最好的到彼岸的智慧。”

【译】[佛接着说:]“须菩提,能使你达到彼岸的忍辱,如来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忍辱,所以才叫做使你到达彼岸的忍辱。”

【译】[须菩提问:]“为什么这样说忍辱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呢?”

【译】[佛回答说:]“须菩提,我当年被歌利王用利刀一块一块肢解时,我就没有拘泥留恋于自己的相状、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事物的相状。”

【译】[须菩提追问道:]“怎么知道您当时没有拘泥留恋于事物的相状呢?”

【译】[佛回答说:]“我当时在被一块一块肢解时,如果拘泥留恋于自己的相状、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事物的相状,就会产生嗔恨之心。须菩提,我曾经有五百年都是作忍辱仙人,在那五百世中,我都没有拘泥留恋于自己的相状、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事物的相状[,所以,我后来才成了佛]。”

【译】[佛又接着说:]“所以,须菩提,菩萨应当不拘泥留恋于一切事物的相状,发修习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应当拘泥留恋于色而产生心念,不应当拘泥留恋于声、香、味、触、法而产生心念,只应当什么也不拘泥留恋的心念。如果心念有所拘泥留恋,它便没有找到真正的落脚处。”

【译】[佛又接着说:]“所以,我说菩萨的心念,不应当拘泥留恋于色、声、香、味、触、法进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应当这样进行布施:[向他们讲述《金刚经》,使他们明白经中]如来佛所说,一切事物的相状,都不是真实存在的相状;如来佛又说,一切众生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众生。[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虚幻假相,不应当拘泥留恋。这才是最好的布施。]”

【译】[佛接着说:]“须菩提,如来佛所说的话,都是真话、实话,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而不是诳惑之语、怪异之语。须菩提,如来佛所得到的佛法,既不是真实存在的佛法,也不是虚幻不存在的佛法[,而是用时存在,用完后就需要抛弃的东西]。须菩提,如果菩萨的心念拘泥留恋于佛法而布施,就会象人们走进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的心念不拘泥留恋于佛法而进行布施,就会象人有眼睛,在明亮的,能清楚地版各种颜色一样。”

【译】[佛接着说:]“须菩提,在未来世中,如果有善良的男子或善良的女人,对于这部《金刚经》,能够接受、掌握并时时念诵,就等于如来以佛的智慧,完全知道了这些人,完全了解了这些人,一定会使这些人全部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实相

实相,就是绝对永恒之相,与空相是同一个意思。佛学上认为,我们日常所使用的东西,如手机、电脑、桌子、茶杯等有形之物,即使不去人为损坏,随着较长时间过去,它自然会变化成其它物质,是不长久的。有生命的东西更是如此,有生必有死,所以不是实相。只有万物之本源的东西,才是永恒的。

一个蚊子的生命看上去是真实存在的,其实,它只有三天的寿命。普通的土狗一般只有10多年的生命,人虽有百岁之长,但终究不长久。龟有千年之寿,但与上万年乃至上亿年的历史来看,不过是白驹过隙。早期人们认为分原子比分子要稳定,是万物之本源,是永久不变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原子虽然可以上亿年之久不变,但仍然有衰变,即使是质子、电子等都不是长久之物,但越微观的粒子,其寿命越长。

当这种微观粒子小到质量为零、大小为零时,它实质上已经不再是粒子了,已经是“空”了,但这种空却并非是“无”,因为它还可以形成“有”、形成物。佛家认为,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实际永恒存在的,其它都是短暂的,就如同幻影一样,但又不是幻影。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既不能将非永恒的东西当作永恒,也不是因为它不永恒,我们就否定它的短暂存在,这才是我们的核心思想。对于这样的实相,我们同样不能用有形之物、不永远的东西来形容、比拟。如来、自性、法身等都属于实相,因为不能用色、声、香、味、触来感受。诸佛法也是实相,不能将佛经中的文字当作佛法。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离一切相就是信心清净。离一切相,并不是心中无相,而是心不执着、留恋于相。换句话说,就是让心只留恋于众生,为了众生之利益这一个目标,这就是定。因这这个定而产生各种相之佛法。也就是说,如果你心中没有私心而只有公心,那么一切名利之诱惑都不能让你上当受骗,这就是般若智慧,是第一稀有功德。

不管释迦牟尼是非在世,甚至是佛陀去世后500年、1000年,只要谁能做到彻底的大公无私,以众生心为心,这就是去除了四相,成就了第一稀有功德,也必然信心清净。这样的人就是菩萨,就是佛,必将影响着许多人并被这些人所信奉、供养。既然已经无私,那么遇到威胁时自然也不惊、不怖、不畏,这就是老子所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第一波罗蜜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也翻译成度化。菩萨行有六波罗蜜,也称之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并不是理解就行,而是要采取具体的行动来体现,所以又称之为六度万行。这六度之中,最重要、最关键、最基础的是布施,也就是第一波罗蜜。所谓布施就是奉献,可以是财物布施,也可以法布施。彻底的布施就是做到无私。

所谓无私,并不等于让你现在不吃不喝,立即就奉献自己的生命。当社会需要时,我们当然不会在乎自己的身体,从而保护更多的生命。但没有特殊情况下,首先要保证自己的需要,让自己这个生命很好地生存下来,这就是佛家所说“自利利他”。这其中的私心与公心没有写死的标准,需要自己心里真正胸怀苍生才行。也正因为没有标准,所以,即使是佛陀本人,也同样会被他人所误解,所以,修行时还需要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从而达到般若智慧这个结果出来。

歌利王

歌利王是阿若憍陈如的前世,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的前世。释迦牟尼在往世修行忍辱法门。一天,歌利王带着一班宫娥婇女到山上打猎,宫妃们无意中见到忍辱仙人在山洞里打坐,于是就围绕着他问忍辱法门。歌利王误以为忍辱仙人在引诱他的妃嫔,于是大生嫉妒心,将忍辱仙人的手足四肢一一割解。每当割完一肢后,歌利王就问道:“你心里瞋恨我吗?”忍辱仙人答:“我不瞋恨你,我如果没有瞋恨心,我的四肢会再长出来,如果有瞋恨心,我的四肢则不会重生。”

说完这话,手足果然又生出来。这时,一切护法善神恼怒得下大雹雨,打歌利王。可是忍辱仙人就向护法善神求情:“不要怪他,他是来考验我,成就我的道业。将来尽未来际,我成佛时,第一个人我要度的即是他。”虽然阿若憍陈如对佛如此不客气,但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仍是先度他。“阿若”的意思是解本际,也叫最初解,即是最初开悟的。

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

世上的真假,其判断的标准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佛所说的真语是指让人悟道之语,让人彻底扫除四相之语,是绝对真理。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源,才可能说出这样的真语,但在没有悟道之人看来,仍然不是真理。实语就是真语,也就是反应实相之语。如语,这是方便之说,但不失真理的方向。诳语,是故意欺骗之语,不诳语就是从不欺骗他人,即使是方便之说,也不可能欺骗他人。异语,就是自相矛盾之语,前后不一之语,不异语就是一以贯之,不前后一致,圆通圆融。

世上的语言,多数是带有立场的,所以正确性是相对的。例如,什么是大公无私?如果在一个企业里,你一心为企业着想,表面上这个人已经达到了大公无私的程度。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因为他对企业是保持了公心,但可能损害了其他企业、或竞争对手的企业。岳飞是民族英雄,然后,以前的金民族已经成为了中国56个民族之一,所以,这个英雄是特定历史下的英雄,不是绝对的。

本章要点

真正的离相寂灭,是要我们去除私心,一心为公,因为众生平等,所以爱众生就是爱自己。如果这样做,并且明白要这样做,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成佛。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具备了智、仁、勇三达德。所谓智,就是遇到诱惑时不上当;所谓勇,就是遇到危险时敢于献身;所谓仁,就是他人有难时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金刚经这一思想,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处理国家大事同样可以。例如日本曾经给我们造成巨大伤害,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但也不要仇恨现在的日本人,这就是忍辱仙人、忍辱波罗蜜。前段时间越南发生百年不遇旱灾,我国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主动开闸放水,这就是布施。东海、南海出现渔业纠纷,我们要严格管束好自己,这就是持戒,不过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三十多年来,改革一直是国家重点口号,这就是精进,也就是不断勉励自己。国家始终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而且不动摇,这就是禅定。以上五点虽然都在进行,但都不完善,所以般若智慧还有待于将来。

版权声明:此稿件为本站站长小雅原创,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劝学网”,否则视为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