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雅说 第二章、行品(05)弘忍点评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问,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通过与慧能的两次对话,弘忍大师已经深知慧能在悟道方面已经远胜于神秀,但神秀也有自己的强势。一是博览群书,能与各阶层的人打交道;二是讲经说法多年,经验丰富,威信远播。而慧能毕竟不识字,更没有带徒弟的经验。继承人不仅要自己开悟,更要能处理寺院事务,培养下一代。因此,弘忍的主要希望仍然是寄托在神秀身上,甚至连派人通知慧能来答题也没有去做。

但是,弘忍在出题时就已经讲过“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意思是我考的是你自性的觉悟,是直觉。如果你不能马上交卷,这已经就不及格了,何况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你的答案。这样想着,于是就去请卢珍来作楞伽变相之事。这时才看到神秀的偈诗,不禁失望更甚。

为什么会更失望,小雅将在后面对比神秀与慧能两首偈诗时加以分析,此处暂且不表。弘忍大师本打算在壁上作画,见上座之教授师神秀的悟性尚未入门,其他人远不如他,而《楞伽经》、《楞严经》是佛学中的高深理论,之所以作此壁画,是希望大家时时能学习方便。既然神秀也未必能看懂,其他人就更不能理解,还不如现实一点,让一千多后学先达到神秀的程度再说。于是保留了此偈于壁上,并嘱咐大家经常念诵,以修人天福报这样的入门功夫。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其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弘忍问的是偈诗是否是你作的,神秀回答的却是我没有妄求祖位之意,可见,神秀现在所想的仍然是祖位这个名相之上,一旦着眼于名相,就掩盖了自性,所以,弘忍大师不得不对这个唯一的继承人开示,希望他能够重新回到自性这个出发点来。

因为是单独会面,所以,毫不客气地告诉神秀,这首偈并没有见性,获取无上菩提之事是根本不可能。事实上,即使见性,离无上菩提都还有很长的路程,何况还没有见性呢!见性是获得无上菩提的基础。

所谓本性或自性、真心、佛性,它不生不灭,任何时间都可以显现,每一个念头都可以体现,没有任何障碍。只要抓住这个真如实相,你的一切念想、一切行为才是真实的。万境变化尽管让它变化,只要真如本心把握好就是其实质。这才是无上菩提的自性。

弘忍没有说出口的是:“你时时念想的祖位,这是名相,不是实相,不放下穿上私心杂念,就不能开悟,即使你继承了祖位,也不能发扬光大禅宗,也是空欢喜一场而已。”

弘忍讲完这些,还是希望神秀能有所启发而顿悟,但神秀又经过几天的思考,还是没有悟道,这就是世俗之智慧与般若这种智慧的最大区别所在。

版权声明:此稿件为本站站长小雅原创,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劝学网”,否则视为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