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雅说 第三章、般若(01)知行合一


“般若品“是《坛经》的核心思想,其它章节都是具体应用。本章阐述“真心”、“自性”、“佛性”等概念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是众生所共有,不生不灭的本体,是“空”。它本来清净,能藏万物之相。如果拘泥于这些相,则形成妄念,干扰我们对真心、自性的认识,妨碍自性发挥作用,只有心怀众生,彻底无私,回归到本来清净的真心,这一方法就是般若智慧。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第一天,讲的大多数是慧能的身世故事,所以非常有趣。今天是第二次,不可能再讲故事,而要转入正题了,所以,慧能一开始先让大家一齐念诵“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许多人学过禅宗的人会产生疑惑,禅宗一直反对念经、念咒、打坐,为什么自己也学起净土、密宗来念诵这句话呢?

这样思考的人实在是没有学懂禅宗,禅宗所反对的是大家不理解念经、念咒的作用,盲目地口是心非,嘴上念着佛号,心里想着利益,手里干着损人利己之事。《坛经》在后面多个章节中谈到什么是真正的净土,什么是真正的坐禅。念经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意识集中到一点而不要散乱,最好集中到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上来。

接着慧能告诉大家:“菩提般若”这种智慧众生皆有,只因为心迷于名相,所以才不能自悟,需要借助于其他人的开示诱导才能明心见性。要知道:愚人和智人的佛性根本就没有差别,但对名相的执着程度却各不相同,这才是有愚有智的原因。今天,我所讲的‘摩诃般若波罗蜜’佛法,使大家各自得到智慧。所以,请大家专心谛听,我才能很好地为大家讲述。”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世人成天嘴上说“般若”,但心里不知道这个自性所发出的“般若”,这就如同嘴上说“吃饭”,实际上肚子还是饥饿着一样。虽然真心的本质是“空”,但如果只限于口头上说说,而不实际理解,时间再长,还是理解不了这个“空”的特性,即自性,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的意译,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这不是明白这个字面意思就行,而是要心里明白,究竟怎样才是大智慧,怎样才算是到彼岸,还需要按这个意思去指挥自己的行为才行。如果口念心不行,就如同《金刚经》最后四句偈所说的“如幻如化,如露如电”一样。反之,如果口念心行,则心口一致、知行合一,让本性完全发挥表现出来,这就是佛。所以说本性是佛,离开这个自性或本性就没有任何佛了。

慧能的这段话,正打中当今学佛之人的通病。在各大论坛、QQ群、微信群中,稍有点佛学知识的人,个个都在讲般若智慧,但真正明白的人几乎没有,包括许多法师也只是文字表面以及前人所说的一些结论,而不是真懂。象南怀瑾老师这样真懂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真懂的人可以用自性解释任何道理,而不必引用古人的话。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摩诃”是“大”的意思。为什么说这个般若是大智慧呢?因为这是真心所产生的智慧,而世俗的智慧是名相产生的智慧。特别要注意的是,佛家所说的“真心”,这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之万物本源,大到了极限,也就是小到了极限,是所有众生所共有,所以,这个“大”字,无法用世俗之“大”来比喻,甚至用“虚空”相比也有所不及。

它已经是非物质、非意识的东西,根本就不是我们日常所见的东西,所以说非青黄赤白,非上下长短,非嗔非喜、非善非恶、无有头尾,这就是佛经中所说的佛土,其实和虚空一样并没有真实的土。

这种奇妙和自性原本是“空”,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获得,当你放弃所有的办法,而回归于清净时,就已经获得了。《庄子》中有一寓言故事,讲黄帝在游昆仑山时遗失了他的玄珠(比喻自性、真心),便对大臣阿知说:“你知识丰富,学富五车,精通各国语言,你带队去找吧。”阿知回来报告说:“我用尽了知识,翻遍了百科全书也没有找到。”

黄帝又对大臣离朱说:“你的视力无人能及,能暗中辩五色,百步觅针尖,由你带队去找我放心。”离朱回来报告说:“我睁开千里眼,遥视、透视都用上,还是没找到。”

黄帝又对大臣叱吼说:“你的口才天下第一,能让笑者哭、让哭者笑,你带队去,或许能找到。”叱吼回来报告说:“我用我的广长舌去辩论,逻辑术、推理术全用上了,也没有找到。”

黄帝没有办法,找来了象罔,这是个根本不用脑袋思考的人,成天迷迷惘惘、混混噩噩,从来不知道什么事值得喜,什么事值得忧。黄帝说:“只好靠你去碰碰运气了。”象罔一去便找回来了。黄帝感到十分纳闷:“奇怪呀,有智慧的人找不到,没有智慧的人却毫不费力地找到了。”

版权声明:此稿件为本站站长小雅原创,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劝学网”,否则视为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