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雅说 总论(05)什么是佛法


下面列出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

No玄奘《心经》鸠摩罗什《大明咒经》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2 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
3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5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
6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7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两个版本相差其实不大,玄奘较少的一部分内容,对整个文章的意思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之所以省略,是因为玄奘的性格是那种严格的学术类型,对做事的要求非常严格,不放过蛛丝马迹。这样的类型更适合做科学研究,但是哲学与科学技术毕竟不同,虽然也需要细致,但更需要达意。

因为印度与中国的国情并不相同,同样一句话,释迦牟尼的弟子们听懂了,而中国人却百思不得其解。相反,有些内容,中国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而佛经中却要不断重复。

如果按玄奘大师严格遵照原文的思路翻译,那么,许多佛经就显得古奥难懂。而玄奘大师的思路,是几乎所有的译经人员遵从的纲领。这就是译经家为什么成为不了思想家的根本所在。

比玄奘稍晚一点的慧能,自己连大字也不识几个,却能彻悟所有大乘经典,一个文盲居然打败了博士导师级别的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也就是说,今后,我们学习佛经,是一字不易地跟着前辈大德走呢?还是借鉴前辈的经验、大胆地走自己的路?

答案非常明显,一定是后者。前辈的经验只能作参考,只有自己理解了,才是成佛的方法(即佛法)。事实上,佛经也只是我们学习的工具,并不是佛法,如果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等同于废纸,只有我们学习并理解了之后,才能指导我们的行为,成为佛法。法由心生,所谓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至此为止,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就是方法;

佛法:就是成佛之路上修行的方法。

每个人的性格、家庭、地理位置、人文等都不一样,遇到问题所作的反应也不一样,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尽相同。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最终消除烦恼的方法(即佛法)也就各不相同。

虽然,每个人的佛法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心经》正是这样的一个大原则:万事万物之名相都是空,我们不能执着于名相。

版权声明:此稿件为本站站长小雅原创,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劝学网”,否则视为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