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雅说 第一段、般若智慧(02)波罗蜜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波罗蜜与波罗蜜多有什么不同?完全一样。原来,在古印度语中,有许多音是区别语气、性别的符号,翻译成中文毫无意义,例如“阿罗汉”与“罗汉”完全等同,从观世音Avalokitasvara这个词上来看,就完全可以看出是男性的名称。

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到彼岸”。佛家将人生之辛苦比作“苦海”,而摆脱这个苦海就到达了彼岸,所以波罗蜜就是如何摆脱痛苦烦恼。般若波罗蜜就是去除烦恼的大智慧。

至于什么是烦恼、什么是痛苦,这些烦恼和痛苦是哪儿来的?这些问题都是佛学需要研究的基础,小雅在后面章节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中详细解释。去除烦恼一般称之为解脱,而认识并具备这种大智慧,通常称之为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并不代表已经解脱,它只是明白了如何去纠正自己的行为,还需要继续实证修行才能获得解脱。解脱之后还没有成佛,甚至连菩萨果位还没有达到,还需要解脱知见,消除以往之业才能成就菩萨。

实现波罗蜜的方法,概括来说有五个步骤:

No步骤解释
1从诸恶莫作开始,到心地无非
2从自净其意开始,到心地无乱
3从众善奉行开始,到心地无痴。
4解脱从无善无恶开始,到心地不增不减。
5解脱知见从到随心所欲开始,到无为而治。

戒、定、慧并非单独执行,往往是同步执行,戒的同时,定也就逐渐形成,定的形成时慧也就渐渐产生,但三者是有关联的:戒是定的基础,定是慧的基础,慧是解脱的基础,解脱是解脱知邮包的基础。基础不扎实,则后面的几步都实现不了。所以,佛陀传道八年之后,不得不调整方法,告诉大家要以戒为师,因为戒是修行的开始。

戒就是戒恶,戒恶必然与行善相伴随。恶事越来越少,善事越来越多,从而引起思想的变化,当善恶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善绝对大于恶时,这就入定了。当定的加深,心中再也没有是非难分之处,慧就自然涌现。用一不恰当的比喻:十分戒则有一分定,十分定则有一分慧,十分慧则有一分解脱,十分解脱则有一分知见解脱。

版权声明:此稿件为本站站长小雅原创,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劝学网”,否则视为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