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第 07 讲 杂心所


三、胜解

再讲另外一个心所——胜解。“胜解”是 adhimokkha的直译,意为决定(adhimuccanaü adhimokkho)。 adhi 的意思是殊胜的、增上的、更好的;mokkha 是解放、放开。这里的“解”并非理解之意,而是解放。所以,胜解的字面意思是“把心放开,让它进入目标”。

特相:决定。(so sanni??hà nalakkha? o)

作用:不犹豫。(asaü sappanaraso)

现起:确定。(nicchayapaccupa??hà no)

近因:应决定之法。(sanni??heyyadhammapada??hà no)(Vm.472; Dhs.A.p.177)

胜解能使心摆脱摇摆不定的状态,对目标作出“就是这个” 的结论。 它被譬喻为像石柱一般不动摇地决定所缘。在面对所缘时,肯定就是这个,这是胜解的作用。平时所说的决定、发愿、下决心,也是胜解在起主导作用。

决意对达到世俗的和禅修的成就都很重要。在禅修的时候,心老是摇摆不定,受到妄想干扰,这时候就要决意让心平静下来。这种决意就是胜解,决定让心确定目标,像石柱般不动摇。当禅修者可以平静地专注禅相一段长的时间,他应当下决心:让我专注禅相 2 小时或 3 小时。这样决意之后,就让心完全地投入禅相,他将可以实现目标。如果没有胜解在起作用,没有决意在起作用,他的心就会摇摆不定而无法实现目标。刚刚成就禅那之后,要练习五自在,其中之一就是决意自在(adhi??hà na vas?)。想要进入禅那时,心中先决意: “让我入禅 3 个小时。 ” 然后让心完全地投入禅相。在安住于禅那的过程中,心将能稳固地融进禅相 3 个小时。到了预定的时间,自然会出定,这就是决意自在。

修观时也需要决意,比如决意证悟涅槃。好像我们的菩萨悉达多修了 6 年苦行,后来发现苦行没有意义,只是在折磨自己。那时他回忆起在小时候,有一次和父亲净饭王参加农耕节,他走到一棵瞻部树(Jambu)下,坐在清凉的树阴下专注呼吸,结果证入初禅,体验到殊胜、平静的快乐。他在想:这是否就是觉悟之道?结果他知道: “这条就是觉悟之道!我为什么要害怕这种快乐呢?这种快乐并没有夹杂欲乐,没有夹杂不善法呀!”于是他接受了牧女苏迦达(Sujà tà )供养的奶粥,喝了之后恢复体力,在内兰加拉河(Nera¤ jarà )边洗澡后,走到嘎亚(Gà ya)的菩提树下。 菩萨面向东方坐下后,决意道:如不成佛,即使血肉干枯,也决不起座!下了这个决心之后,开始专注呼吸,修入出息念,次第证得了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在初夜时分,他证得宿住随念智,即所谓的宿命通,见到他在无量劫以来的过去世——在这里死了投生到那里,在那里死了又投生到那里。在中夜时分,他证得有情死生智,亦即天眼通,见到一切众生各随其业,凡身行善、语行善、意行善、不谤圣贤、具足正见者,由这个地方死后,投生到天界或人界善趣。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毁谤圣贤、有邪见之业者, 由这个地方死后,堕落苦处、恶趣、苦界、地狱。他了解到众生随着业果差别的种种情形。在后夜时分,菩萨的观智达到圆满,如实了知: “这是苦,这是苦的原因,这是苦的完全灭尽,这是趣向苦完全灭尽之道。”他又了知: “这个是烦恼(漏),这是烦恼的原因,这是烦恼的完全灭尽,这是趣向烦恼完全灭尽的道路。”因此证得漏尽智(à savà naü khaya¤ à ? a)。后夜时分,菩萨亲证了四圣谛,依次证悟入流道、入流果、一来道、一来果、不来道、不来果、阿拉汉道、阿拉汉果。当他在证悟阿拉汉道时,其阿拉汉道与一切知智相应。从那一刻开始,我们的菩萨就成了一切知智(sabba¤ ¤ uta-¤ à ? a)的佛陀,称为正自觉者(sammà sambuddha)。所以菩萨证悟正自觉,也是通过决意才证悟的。

禅修时善用决意对修行很有帮助。一旦下了决意之后,就不要动摇,不要轻易改变,否则决意会无效。如果禅修时很多妄想,心不能平静, 可以决意: “让我安坐半个小时不动。”然后一定要在半个小时之内坐着不动。有时坐到半个小时脚会痛,可以决意:“让我坐 40 分钟保持姿势不动!”下了决心之后就不要动。假如不到 40 分钟就忍不住又动了,以后的决意就不准。也就是说,下了决心之后就要做到。能够做到,决意就会准,就能随你所愿达成愿望。所以说决意要如石柱般不动摇地决定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