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第 14 讲、出世间心


二、入流道果

第一、入流之定义

入流,巴利语sotàpanna的直译,又作至流。汉传佛教依梵语srotàpanna音译作须陀洹。sota,意为流、河流;àpanna,意为已进入、已到达。已进入圣流故为入流,或已到达圣流故为至流。入流即已进入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

《增支部·第十集》注中如此说:

?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ü àpannà.?

“入流者,为已进入圣道之流。”

从圣果位而言,巴利语sotàpanna意即已经进入圣流。从圣道位而言,巴利语为sotàpatti,sota(流)+ àpatti(进入,到达),也译作入流。在巴利圣典中通常作sotàpattiphala-sacchikiriyàya pa?ipanna,直译作“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进入证悟入流果者”。

第二、入流道断除的三种烦恼

入流道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烦恼):有身见、戒禁取和疑。其中,有身见和戒禁取属于邪见,在不善心所的部分已经讲过了。

1、有身见(sakkàya-di??hi)。执著五蕴或身心,认为有实在的自我、灵魂,或者大我、真我、本体,这些邪见称为“有身见”。

2、戒禁取(s?labbata-paràmàsa)。执取于遵守特定的行为、禁戒、仪式,认为可以带来解脱、导向清净。例如通过持牛戒、狗戒、鸡戒,或者通过苦行、祭祀、念咒等种种错误的修行方法,认为可以达到解脱、证悟涅槃,这些错误的修行方法统称为“戒禁取”。

3、疑(vicikicchà)。这里的疑并非指学习、生活上有不明白处的疑问,而是对信仰、宗教方面的怀疑、不相信。《法集》指出有八种疑:疑师、疑法、疑僧、疑学、疑前际、疑后际、疑前后际、疑缘起法。

疑师是怀疑导师、佛陀;疑法是怀疑佛陀的教法;疑僧是不相信僧的证量;疑学是怀疑不信修习戒、定、慧能够证悟涅槃;疑前际是怀疑过去世;疑后际是怀疑未来世;疑前后际是既不相信前世,又不相信后世;疑缘起法、缘生法是怀疑、不信因果法则。

当禅修者在证悟初道——入流道的时候,这三种最粗的烦恼即被完全断除。一名初果圣者还有邪见吗?还会相信有灵魂、有大我、本体吗?不可能!因为他们已经观照内外名色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怎么还可能执著有我呢?!

第三、四种坚定净信

初果圣者通过修习戒、定、慧而证悟涅槃,他们不可能再相信那些错误的修行方法,不会再去实施苦行,拔自己的头发、伤残自己的肢体、在太阳下曝晒、在水里浸泡等等。初果圣者也不可能相信祭祀、持咒、火供之类的仪式能带来解脱。他们对佛、法、僧三宝拥有坚定的、毫不动摇的信心(aveccappasàda也作不坏净。avecca是坚定的、绝对的,pasàda是净信、信心)。

初果圣者皆具足四法:对佛陀具足坚定的净信心;对法具足坚定的净信心;对僧具足坚定的净信心。同时,他也具足圣者所喜爱之戒(ariyakanta sīla)。如果他们是在家居士,则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故意违犯五戒。

第四、七圣财

初果圣者拥有七圣财(sattavidha-ariyadhanàni):

1. 信(saddhà),对佛法僧三宝坚定的信心;

2. 戒(s?la),如果是在家人的话,他的五戒持得很清净,就算生命受到威胁,也不会故意违犯;

3. 闻(suta),对佛法之多闻;

4. 舍(càga),慷慨地布施;

5. 惭(hiri);厌恶作恶;

6. 愧(ottappa),害怕作恶;

7. 慧(pa¤¤à),证悟四圣谛的智慧。

初果圣者拥有这七种圣财。这七圣财不是世间财富,而是圣者所拥有的财富。世间财富会减退,用了愈来愈少,还会带来许多过患。但是七圣财只会愈来愈增长。

这里讲一个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出身低贱、同时还患麻风病的穷人叫苏巴布特(Suppabuddhaku??hi)。有一天,他前往佛陀居住的竹林精舍,坐在人群边缘听闻佛陀说法,闻法时即证悟了初果。尽管他证得了初果,但并没有因此变得富有,麻风病也没有痊愈。他证得初果后当然很高兴,在他回家的途中,沙咖天帝想试探他,于是站在空中对他说:“苏巴布特,你这个贫贱的人、穷困的人啊,我想要给你取之不尽的财富,只要你说出‘佛不是佛,法不是法,僧不是僧!我受够了佛,我受够了法,我受够了僧!’”

苏巴布特诧异地问:“你是谁?”

沙咖天帝说:“我是沙咖天帝。”

苏巴布特回答:“你这个暗愚之人、无耻的人!你甚至没资格和我说话!你说我倒霉、贫贱、穷困,但我并不倒霉,也不贫贱、不穷困,我拥有大财富:

信财和戒财,以及惭愧财,
闻财和施舍,慧为第七财。
无论男或女,拥有此财者,
说他不贫贱,生命不空过。

我拥有这七圣财。只要拥有此七种财者,即不会被佛陀和独觉佛说为贫贱。”

沙咖天帝听了之后,前往佛陀处,将他们之间的问答报告佛陀。佛陀说:“沙咖,即使以一百、一千种这样的方式,都不可能让苏巴布特说出‘佛不是佛,法不是法,僧不是僧。’”(Dp.A.66)

入流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恶趣(地狱、畜生、鬼、阿苏罗)的贪嗔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

为什么有情会堕落恶趣呢?元凶是邪见!只要有情还拥有邪见,他就不可避免会堕入恶趣。为什么呢?因为在漫长的轮回当中,我们曾经造了无数的不善业,当这些不善业在临终时成熟,即能使我们堕入恶趣。

无论善或不善之业,必须有烦恼的支助才能导致结生。同样地,任何不善业的成熟而使众生堕入恶趣,必须获得邪见的支助。换言之,只要一个人的邪见还没有被断除,过去所造作的不善业都有机会在临终时成熟而使他投生恶趣。

然而,初果圣者在证得入流道的刹那,邪 见即完全被断除。但是,入流圣者乃至三果不来圣者都还会生起贪心——四种邪见不相应贪根心。不过,四种邪见相应贪根心是不可能再生起的。

即使今生证悟了初果,但是在过去漫长的生死轮回中所造的杀生、偷盗、抢劫、邪淫、诈骗等等恶业还是有机会成熟。不过,即使有机会成熟,其强度也大大地减轻了,它们不能在临终时成熟而使他堕入恶趣,只会在其生命期间成熟。

例如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尊者,在很久远以前的过去生中,因受到妻子的怂恿,殴 打甚至想杀死他的父母。这是很重的恶业,导致他堕入地狱漫长的时间。到了他的最后一生,虽然成为佛陀的上首弟子,但是仍然逃脱不了被暴徒打死的恶报。不过,他已经不会再堕入恶趣,也不会再有轮回了!这种果报只会在生命期间成熟,使身体遭受痛苦。

又如杀人犯指鬘(A?gulimàla),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并把被害者的手指挂在脖子上,所以被人们叫做“指鬘”。他杀了那么多无辜的人,按道理应该下地狱的。后来佛陀前往教化他,使他成为比库。尽管后来他成为一名阿拉汉,在托钵时还是有人用石头扔他,用棍棒打他。有一次,他在托钵时遭人袭击,头被打破,鲜血直流,钵被击碎,衣被撕烂,来到佛陀跟前。佛陀看见他从远处前来,对他说:“婆罗门,你且忍耐!婆罗门,你且忍耐!婆罗门,若是按照你所造之业的果报,应在地狱中遭煎熬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婆罗门,但你所造之业的果报却得以在今生承受。”(M.86)

指鬘尊者般涅槃后,他还需要继续承受杀人的恶报吗?不用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断尽所有的烦恼,命终之后五蕴不能再重新组合,过 去所造作的恶业也随着五蕴的离散而成为无效业,没有五蕴就没有所谓的受苦。受苦不过是五蕴在承受,特别是身体的苦受。

初果圣者因为已经断除了邪见、戒禁取见及疑,在漫长的生死旅途中,他们已经走近了轮回的终点。在未来的轮回当中,他们只会投生到人间或者天界,而且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七次。即使投生到人界,也必定会投生到富贵之家,绝不会投生到贫贱之家;如果投生到天界,也只会一生比一生更殊胜。例如他可以在下一世投生为人,然后投生到三十三天(Tàvatiüsa),之后投生到喜足天( Tusita),然后投生到梵天界,一直投生到第四禅的净居天,这样一生比一生更殊胜。

但是对于凡夫而言,即使投生到天界,当他天福享尽时,通常会堕落恶趣,幸运的话才能再投生人间,所以凡夫的未来是不确定的。正因如此,我们今生有幸遇到佛法,成为佛陀的弟子,应该精进禅修,勤修戒定慧,断除贪嗔痴,努力在今生证得初果,这才是最好的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