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 (1) ,乃全用胡服 (2) 。窄袖绯绿短衣 (3) ,长靿靴 (4) ,有蹀躞带 (5) ,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 (6) ,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7)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 (8)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鞦根 (9) ,即今之带 也 (10)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正观时犹尔 (11) 。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矣 (12)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 (13) ,本朝加顺折 (14) ,茂人文也 (15) 。
【译文】
中国的衣冠服饰,自北齐以来,便全用北方少数民族的服制。袖子窄瘦、或红或绿的短上衣,长筒靴,有装饰蹀躞的腰带,这些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袖子窄瘦便于驰射,短上衣、长筒靴都便于过草地。北方少数民族喜欢茂盛的草地,经常居处其间,我出使辽国时都曾亲眼看到,即使他们的王庭也在深草之中。我到辽国王庭时,正碰上刚下过雨,此时过草地,衣裤都沾湿了,只有辽人都无沾湿。他们腰带上所缀的蹀躞,大概是为了佩带弓剑、手巾、算袋、刀子和磨石之类东西的。后来虽然去掉了蹀躞,而仍然保存着蹀躞的环。这种环是用来衔着蹀躞的,就像马车上络马股的革带上的套环,也就是现在腰带上的 。天子的腰带必以十三环作为分节的装饰,唐初武德、贞观年间也还是这样。开元年间以后,虽然因袭了旧的习俗,而腰带变得稍稍宽大起来。但带钩还是在腰带前端穿孔固定的,而本朝添加分等级的挞尾,表示礼制文明的意味就更浓厚了。
【注释】
(1)北齐:南北朝时北方政权之一。为鲜卑化汉人所建。公元550年正式取代东魏建国,577年为北周所灭。
(2)胡服:泛指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古籍称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为“胡”。史载战国时赵武灵王已提倡胡服骑射。
(3)绯(fēi):红色。
(4)长靿(yào)靴:长筒靴。靿,靴筒。
(5)蹀躞(diéxiè)带:装饰蹀躞的腰带。蹀躞,亦作“鞢 ”,一种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装饰物,样式不详。疑“蹀躞”本为一种兽名。
(6)使北:出使北方。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沈括出使契丹辽国事。
(7)荐:兽所食草。此泛指草。
(8)帉帨(fēnshuì):佩巾,手巾。算囊:亦称“算袋”,本指盛算子(计算用具)的革袋。后来成为一种装饰品,亦用以盛他物。刀砺:佩刀和磨石。
(9)鞦(qiū)根:套车时拴在牛马大腿后面的革带称“鞦”(也写作“鞧”、“ ”),“鞦根”当是此种革带上的装饰物。按本条文意,“鞦根”亦是一种环。
(10)带 (kuǎ):作带扣用的金属板或玉板。亦为装饰物。
(11)正观:即贞观,唐太宗年号。作者避宋讳改“贞”为“正”。尔:如此,这样。
(12)褒博:宽大。
(13)带钩:腰带上用来结系两端的金属钩。古代贵族所用形制多样,装饰华丽。穿带本为孔:指带钩的固定须在腰带根部(前端)穿孔嵌入。
(14)顺折:此二字之意待考。疑指唐人所称的“ 尾”,亦称“挞尾”,即腰带下插的垂头。史载古时韦带垂头反插,唐高祖曾令下插,以取顺下之义。宋代挞尾亦视官阶高下,分别以金、玉、犀、银、铜、铁为饰。
(15)茂人文:他书或引作“盖弥文”,指更增加了礼制文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