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切韵之学 (1) ,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 二 声 合 为 一 字 者, 如“不 可”为“叵”、“何 不”为“盍”、“如 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以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原也。如“ ”字 (2) ,文从“而”、“犬”,亦切音也。殆与声俱生,莫知从来。
【译文】
切韵这门学术,发源于西域语言学。汉代学者为汉字注音,只称“读如某字”,还未曾用过反切的方法。然而古汉语中已有用两个字的发音拼合成一个字的,如“不可”拼合成“叵”字、“何不”拼合成“盍”字、“如是”拼合成“尔”字、“而已”拼合成“耳”字、“之乎”拼合成“诸”字之类,用的都是西域以两个音拼合成一个字的方法,这大概就是反切注音的源头。又如“ ”字,右旁由“而”、“犬”合成而表字音,也是一种拼音。大约拼音是和语言一起产生的,人们无从知道它们起于哪个时代。
【注释】
(1)切韵之学:指用“反切法”为汉字注音的学问。“反切法”起于佛教传入中国后,西域僧人以梵文与汉文互相标音的做法,后来逐渐创出用汉字表示的声母和韵母,成为古人主流的拼音方式。 (2) :即“软”字。古籍中以这两种写法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