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官政”门两卷,原载共有34条,涉及茶法、盐法、钱法、赋税制度、物价平衡、京师供米之数、漕运、陆运、治水、赈灾、边境守备、行政区划变动、法令、司法案例、吏禄、驿站制度、馆职的职责等内容。其中大部分条目是与国家财政有关系的,而言茶法、盐法尤详,并有具体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这些多是沈括在担任三司使时所掌握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经济史料价值。
【原文】 世传算茶有“三说法”最便 (1) 。“三说”者,皆谓见钱为一说,犀牙、香药为一说,茶为一说,深不然也。此乃“三分法”耳,谓缘边入纳粮草,其价折为三分,一分支见钱,一分折犀象、杂货,一分折茶。尔后又有并折盐为“四分法”,更改不一,皆非“三说”也。予在三司,求得“三说”旧案,“三说”者,乃是三事:博籴为一说,便籴为一说,直便为一说。其谓之“博籴”者,极边粮草,岁入必欲足常额,每岁自三司抛数下库务,先封榷见钱、紧便钱、紧茶钞 (2) , “紧便钱”谓水路商旅所便处,“紧茶钞”谓上三山场榷务 (3) 。 然后召人入中 (4) 。“便籴”者,次边粮草 (5) ,商人先入中粮草,乃诣京师算请慢便钱、慢茶钞及杂货。 “慢便钱”谓道路货易非便处,“慢茶钞”谓下三山场榷务。 “直便”者,商人取便于缘边入纳见钱,于京师请领。“三说”,先博籴数足,然后听便籴及直便。以此,商人竞趋争先,赴极边博籴,故边粟常先足,不为诸郡分裂。粮草之价,不能翔踊,诸路税课亦皆盈衍,此良法也。予在三司,方欲讲求,会左迁,不果建议。
【译文】
世传国家税茶的发卖有“三悦法”是最为便利的。所谓“三悦”,都认为见钱是一悦,犀牛角、象牙和香药是一悦,茶是一悦,这是大不然的。这不过是一种“三分法”,指的是商民向沿边入纳粮草,官府的酬价用三种方式结算,一部分支现钱,一部分折算成犀牛角、象牙和其他杂货等,一部分折算成茶引支付。此后又有折算成盐引的方式,合起来就成为“四分法”,更改不一,而都不是所谓“三悦”。我在三司任职时,曾查到过所谓“三悦”的旧档案,“三悦”实际指的是下列三事:博籴是一悦,便籴是一悦,直便又是一悦。所谓“博籴”,是说最靠近敌国的第一线边境地区的粮草,每年的输入必定希望能够满足通常应需的数额,所以每年自中央三司下达计划数额给有关仓储机构,都先封存点检现钱、紧便钱和紧茶钞, “紧便钱”指谓水路交通、商业贸易较便利之处的国库钱,“紧茶钞”指上三山茶场榷货务的茶钞。 然后召商人入中。所谓“便籴”,是说第二线边境地区的粮草,商人先纳粮草入中,再到京师结算请领慢便钱、慢茶钞及杂货。 “慢便钱”指交通、贸易不甚便利之处的国库钱,“慢茶钞”指下三山茶场榷货务的茶钞。 所谓“直便”,是说商人就便在沿边入纳现钱,然后到京师请领钞引及货物等。此种“三悦”的措施,是在先保证博籴的数量充足之后,才允许便籴及直便。因此,商人竞相趋骛,争先恐后,都赶赴极边博籴,故边境粮草常能首先充实起来,不为内地州郡所分占。粮草的价格也因此不能飞涨腾越,各路的税收也都有盈余,这确实是个好办法。我在三司,正打算讨论推行此法,适逢因事被降职,没有来得及向朝廷提出建议。
【注释】
(1)算茶:宋代向茶户征税,用茶折算,习称所征之茶为“算茶”。三说:读为“三悦”。说,同“悦”。
(2)封榷(què):犹言封存入库。宋初曾设封榷库,专储金帛及财政盈余等。
(3)上三山场榷务:官府设在茶场榷卖茶叶的机构。宋代有十三处榷卖茶场,分在蕲(今湖北蕲春)、黄(今湖北黄冈)、舒(今安徽安庆)、庐(今安徽合肥)、寿(今安徽寿县)、光(今河南潢川)六州,或统称“淮南十三山场”。疑后三州的榷场俗称“上三山场”,前三州的榷场则称“下三山场”。榷,官府专卖之称。
(4)入中:募商人入纳粮草(或其他军需物资)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以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金或金银、茶、盐、香药等,称为“入中”。
(5)次边:极边以内的边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