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三 河水


【题解】 这一篇有《经》文十四条,郦道元按《经》文作《注》,内容主要是现在称为“河套”的部分,但也写及从“河套”南流,即今陕西和山西两省间的河段,属于黄河的中游。最后写到上郡高奴县。上郡是秦所置的郡,位于今陕北榆林一带。高奴县也是秦代所置,属于上郡,位于今陕西延安一带。所以《注》文所叙,大概属于今山、陕两省间的黄河北段。

【01】 解读 注释 译文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 [1] ,山石之上,自然有文 [2] ,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解读】 《注》文记叙的地区在今内蒙古阴山一带,郦道元几次随帝北巡,所记是他的亲眼目击。他所见的“粲然成著,类似图焉”的画石山,其实是先古游牧人岩画。近年来有一位名叫盖山林的学者,经过在这一带的田野考察以后,撰写了《举世罕见的珍贵古代民族文物——绵延21000平方公里的阴山岩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一文,既证明了《水经注》记载的事实,又说明了这种岩画在今阴山一带有大量存在,是古代游牧民族遗留至今的宝贵文物。《水经注》全书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值得连续研究。

【注释】
[1]北地:古郡名。相当于今陕西铜川耀州、富平地。
[2]自然:天然。文:纹理,花纹。

【译文】 大河又东北流经石崖山西面,石崖山离北地五百里,山上石头有天然花纹,都像虎、马的形状,非常鲜明,好像画的一样,所以也叫做画石山。

【02】 解读 注释 译文
始皇三十三年,起自临洮 [3] ,东暨辽海 [4] ,西并阴山 [5] ,筑长城及开南越地 [6] ,昼警夜作[7] ,民劳怨苦,故杨泉《物理论》曰 [8] :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 [9] ,死者相属 [10] ,民歌曰:生男慎勿举 [11] ,生女哺用餔 [12]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13] 。其冤痛如此矣。蒙恬临死曰:夫起临洮,属辽东,城堑万余里 [14] ,不能不绝地脉,此固当死也。

【解读】 秦始皇筑长城,其中有不少是把战国时代各国所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同卷前《经》文“屈从县东北流”下,就记叙了战国赵武灵王也修筑过长城。战国与秦所筑的长城,到现在,今陕北韩城、黄龙一带还有几段保留着,是夯土筑成的泥城,宽度也不大。与今在八达岭一带所见的明代长城完全不同,显得十分简陋。这段话中所引蒙恬临死时的话“城堑万余里”,或许就是后来“万里长城”这个名称的来源。

【注释】
[3]临洮:秦长城的西端,治今甘肃岷县。
[4]暨:到。辽海:即辽东,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秦长城的东端。
[5]并:挨着,依傍。
[6]南越:古国名。在今湖南南部、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
[7]昼警夜作:白天警戒,夜晚劳作。警,警戒。作,劳作。
[8]杨泉:晋朝人,字德渊,杂采秦汉诸子之说为《物理论》。
[9]蒙恬:秦始皇时的大将。秦并天下,秦始皇派遣蒙恬修筑万里长城。
[10]属(zhǔ):连接,绵延。
[11]举:养育,养活。
[12]餔(bù):可以用来喂养孩子的糖。
[13]支拄(zhǔ):支撑。
[14]堑(qiàn):挖壕沟。

【译文】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起于临洮,东到辽海,西依着阴山,建造了万里长城;又开发南越,日夜劳作苦干,百姓困乏怨苦,所以杨泉《物理记》说:秦始皇派蒙恬筑长城,死尸相互连接,绵延不断。民谣唱道: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百姓的痛苦怨恨竟到了这种地步。蒙恬临死时说:从临洮开始,一直绵延到辽东,筑城掘壕一万多里,不能不把地脉弄断了,所以我本来就该死的。

【03】 解读 注释 译文
《东观记》曰 [15] :郭伋,字细侯,为并州牧,前在州,素有恩德 [16] ,老小相携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 [17] ,数百小儿各骑竹马迎拜 [18]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 [19] ?曰:闻使君到 [20] ,喜,故迎 [21] 。伋谢而发去,诸儿复送郭外 [22] 。问:使君何日还 [23] ?伋计日告之。及还,先期一日 [24] ,念小儿,即止野亭 [25] ,须期至乃往。

【解读】 郭伋是后汉人,《后汉书》有他的传记。《水经注》在这一段中所记的“数百小儿”的故事,无非是一件小事,却上了郦道元的文章。郦道元撰《水经注》,十分重视表彰好官好事。《注》文记叙的是郭伋和一群孩子说的话,他却为了说话算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所谓“诚信”,所以他宁愿在野亭停息一天,如期而往。对孩子们所说过的话,尚且必须做到,由此更足以说明,郭伋的确是一位好官。这件事至今仍给人以启示。

【注释】
[15]《东观记》:即《东观汉记》,东汉官修的本朝纪传体史书,已亡佚。今本是后人辑
佚之本,残缺甚多。
[16]素:平时。
[17]行部:巡行所管辖区域,考核政绩。美稷:汉县,属西河郡,治今内蒙古准格尔西北
纳林村古城。
[18]竹马:儿童游戏时当做马骑的竹竿。迎拜:迎接礼拜。
[19]儿曹:儿辈。何自:为什么。
[20]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21]故:特地。
[22]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的一道城墙。
[23]还(huán):回来。
[24]期:约定。
[25]野亭:野外供人休息的亭子。

【译文】 《东观记》说:郭伋,字细侯,担任并州牧,以前在并州时,平时对百姓颇有恩德,老老少少在路上相携送迎,巡视到西河美稷,有几百个小孩骑着竹马来迎接礼拜,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大老远地跑来?小孩们答道:听说使君到来,十分高兴,特地来迎接。郭伋道谢后让他们回去,众小孩又送他到城外。孩子们问:使君哪一天回来?郭伋计算了一下日期,就告诉他们。回来时,比约定的日期早了一天,郭伋想到对小孩们说的话,就停在野亭,等到约定时间才前往。

【04】 解读 注释 译文
赫连龙升七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 [26] ,名曰统万城。蒸土加功 [27] 。雉堞虽久 [28] ,崇墉若新 [29] 。

【解读】 赫连龙升(十六国夏年号)七年,东晋义熙九年(413),国君赫连勃勃在今陕西靖边以北兴建其国都统万城。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所以需要“蒸土加工”,工程浩大。《水经注》距其建城为时不久,但郦道元对“统万城”名称已无解释。到了唐朝初年修《晋书》,在《赫连勃勃载记》中解释“统万城”为:“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实际上“统万”是西夏语言,有时也作“吐万”。郦道元时已不解其意,唐初所修《晋书》的解释显然是以讹传讹。我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上下二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卷首《序》中已加以更正,此辞典“统万城”条下,编者也加以更正。

【注释】
[26]将作大匠:官名。职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梁公叱干阿利:阿利,是赫连勃勃的臣子。梁公,是赫连勃勃建大夏国后给阿利的封号。叱干,复姓。
[27]蒸土:把土加热。加功:施工。
[28]雉堞:城上的女墙。雉,古代计量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堞,城上的矮墙。
[29]崇墉:高耸的城墙。墉,城墙。

【译文】 赫连龙升七年(413),在这支水的北面,黑水的南边,派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名叫统万城。施工时泥土都蒸过。女墙虽然很长久了,但高耸的城墙却仍和新的一样。

【05】 解读 注释 译文
故言高奴县有洧水 [30] ,肥可㸐[31] ,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志》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 [32] ,大如筥 [33] ,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 [34] ,始黄后黑,如凝膏 [35] ,然极明 [36] ,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 [37] ,彼方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 [38] ,非止高奴县洧水也。

【解读】 此处洧水是清水的支流,清水就是今陕西北部的延河,这一带至今仍存在规模不大的油田。《注》文说“肥可㸐”,“㸐”就是古文的“燃”,意思是说这种“水上有肥”的“肥水”可以燃烧。郦道元因为见到的文献很多,所以又提出了《博物志》记载的酒泉延寿县(在今甘肃玉门一带)也有这种可以燃烧的“肥”水。《注》文说:“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注》文所记的当然是石油,而所记的这两处,确实都存在油田,说明《水经注》的记载,对当前矿物资源的研究很有价值。

【注释】
[30]高奴县:古县名。秦置,治今陕西延安东北延河北岸。
[31]肥:油脂。这里指石油。㸐:燃烧。
[32]《博物志》:西晋张华所著。延寿县:古县名。东汉置,治今甘肃玉门南。
[33]筥(jǔ):圆形的竹筐。
[34]著(zhuó):放置。
[35]凝膏(ɡāo):凝固的油脂。膏,油脂。
[36]然:后来写作“燃”,燃烧。
[37]膏(ɡào):加油脂使润滑。水碓(duì):东汉时期发明的利用水力冲击木轮舂米的器械。
[38]所在:到处,处处。

【译文】 所以说高奴县有洧水,油脂可以燃烧,水上有油脂,可以捞取使用。《博物志》说:酒泉延寿县南山有泉水流出,大如竹筐,注入地上成为沟,水中有油脂好像肉汁,取来放在容器里,开始时呈黄色,后来变成黑色,好像凝固的油脂,点着了非常明亮,简直和油脂没有两样,拿来润滑车具以及水碓缸效果极好,当地人称为石漆。水中油脂也是到处存在,不只是高奴县的洧水中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