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十三 㶟水


【题解】 㶟水不同于漯水,但在《水经注》的不同版本中也有作“湿水”的。此水发源于今山西宁武以南的管涔山,即《注》文所说的累头山,发源处今名阴方口。从山西流入河北,上游今名桑乾河,经近代修造的官厅水库,下游称为永定河,是海河水系的五大支流之一。但《水经注》时代的㶟水与今永定河的河道并不完全一致。《注》文记叙的河道,在今永定河河道以北,东南流至渔阳郡雍奴县西(在今山西武清附近)注入潞河(《经》文称笥沟,是潞河的别名),也就是今北运河。永定河全长近六百公里,是海河的一条较大支流,但《水经注》以它发源时的一条小河㶟水作为篇名,而且一条小河而单独立卷,这无疑是因为此水流经北魏故都平城(在今山西大同)的缘故。

【01】 解读 注释 译文
桑乾枝水又东流 [1] ,长津委浪 [2] ,通结两湖,东湖西浦 [3] ,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 [4] ,泛滥其上,黛甲素鳞 [5] ,潜跃其下。俯仰池潭 [6] ,意深鱼鸟 [7] ,所寡惟良木耳 [8] 。

【解读】 这一段描写桑乾枝水上游两个山间小湖的自然风景。这当然是他亲自目击的地方,黄土高原上的这类湖山,风景虽属一般,但在他笔下,仍能写得栩栩如生。不过他最后还是指出“所寡惟良木耳”,黄土高原上童山濯濯的情况,自古存在,所以他只好从实落笔,不能在植被上做文章。

【注释】
[1]桑乾枝水:今称黄水河,发源于山西朔州南,至应县西北入桑乾河。
[2]委:弯曲,曲折。
[3]浦(pǔ):这里指湖泊。
[4]凫(fú):野鸭。
[5]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黛,青黑色。素,白色。
[6]俯仰:低头和抬头。这里指观望。
[7]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
[8]寡:少。良木:美木。

【译文】 桑乾枝水又东流,长河巨流,连通两湖泊,东湖西浦,一水相连,潭水极清且深,早晚有凫雁在湖上浮游,青甲白鳞潜游于水下。观望池潭,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美中不足的只是缺少美木而已。

【02】 解读 注释 译文
魏天兴二年,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安昌诸殿 [9] ,造太极殿 [10] ,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 [11] ,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 [12] 。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 [13] 。堂南对白台,台甚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箓秘籍 [14] ,悉积其下。台西即朱明阁,直侍之官 [15] ,出入所由也。其水夹御路,南流迳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里饰以石粉,皜曜建素 [16] ,赭白绮分 [17] ,故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 [18] ,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 [19] ,谓之戒晨鼓也。又南迳皇舅寺西 [20] ,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 [21] ,有五层浮图[22] ,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 [23] ,众彩之上,炜炜有精光 [24] 。又南迳永宁七级浮图西 [25] ,其制甚妙,工在寡双 [26] 。又南,远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被浦 [27] ,公私引裂[28] ,用周园溉 [29] ,长塘曲池,所在布濩 [30] ,故不可得而论也 [31] 。一水南迳白登山西 [32] ,服虔曰:“白登,台名也,去平城七里 [33] 。”如淳曰 [34] :“平城旁之高城若丘陵矣。”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也。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

【解读】 这一段记叙北魏天兴二年(399,天兴是道武帝拓跋珪年号)迁都于平城后,在京城的一番修建盛况,包括宫殿、楼台、门阙等的建设。虽然早已夷毁,但不失为中国历史都城研究中的一项有价值的记载。

【注释】
[9]安昌诸殿: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所建造的宫殿。
[10]太极殿: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所建造的宫殿。
[11]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称阙或观。
[12]八风谷:在今河南洛阳。缁(zī)石:黑石。
[13]辩章郎:官名。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张僧达:人名,不详。蒋少游:北魏乐安博昌(在今山东博兴)人,性机巧,颇能刻画。
[14]图箓(lù):图谶符命之书。
[15]直侍:侍从皇帝左右。直,当值。
[16]皜曜(hàoyào):洁白。
[17]赭(zhě):红褐色。绮(qǐ):鲜艳,鲜明。
[18]千椎:亦作“犍槌”。梵文,指寺院中以金属或木制成,能击而发声以集众或消灾之物的通称。
[19]候:征候。
[20]皇舅寺:在今山西大同东南。
[21]太师:古三公之最尊者,为辅佐国君之官。冯晋国:冯熙,字晋昌(一作晋国),北魏长乐信都(在今河北冀州)人。
[22]浮图:佛教语,梵文,指佛塔。
[23]火齐:玫瑰宝珠。一说琉璃的别名。
[24]炜(wěi)炜:光彩明亮。精光:光辉。
[25]永宁七级浮图:即永宁寺,故址在今山西大同。
[26]工:精巧,精美。寡双:无双。
[27]被(bèi):覆盖。
[28]引裂:分引。
[29]用:以。周:周全,全备。
[30]所在:处处,到处。布濩(hù):遍布。
[31]不可得而论:不能够说出来。这里指多得不可胜数。
[32]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东北。
[33]平城:古县名。治今山西大同东北。
[34]如淳:三国魏冯翊(在今陕西大荔)人,注《汉书》。

【译文】 北魏天兴二年(399),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492),拆了安昌诸殿,建造了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又造了宫门外一对观阙,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两掖门,以及云龙、神虎、中华诸门,都建了楼阁。东堂东接太和殿,殿的东阶下有一碑,是太和年间(477—499)立的,石料是洛阳八风谷的黑石。太和殿的东北,接着紫宫寺,南面对承贤门,门的南面就是皇信堂,堂的四周,画着古代圣贤、忠臣、烈士的肖像,旁边刻有题词。这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的手笔。堂南对白台,白台非常高大宽广,台基四边都是石壁,有阁道从里面升上,国家的图书秘籍,都积聚在这下面。台西就是朱明阁,这是轮值官员出入所经之路。如浑水夹着御道,向南流经蓬台西边。北魏神瑞三年(416),又建造白楼,此楼很高,楼上又增建观榭,内外都刷上石粉,洁白照眼如挂了丝帛似的,红柱白墙,色泽鲜艳夺目,所以世人称为白楼。后来把大鼓放在楼上,清晨傍晚用千椎敲打,作为城内各门开关的讯号,称为戒晨鼓。如浑水又南流经皇舅寺西边,这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的宝塔,神像都用青石拼合而成,加以金、银、宝珠镶嵌,五彩斑斓,闪闪发光。又南流经永宁七级宝塔的西边,宝塔的规模设计都极巧妙,其精妙可说是举世无双的了。如浑水又向南,远远流出城郊,柳条荫街,杨枝拂波,公私都引用河水来灌溉四周的田园,到处长塘曲池,不可胜数。另一支水南流经白登山西边,服虔说:“白登是台名,离平城七里。”如淳说:“白登是平城旁边的高城,样子就像丘陵。”现在平城东边十七里有台,就是白登台。台南对着山冈,就是白登山。

【03】 解读 注释 译文
其水又迳宁先宫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柱也。按柱勒 [35] ,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 [36] ,徙之于此。余为尚书祠部[37] ,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 [38] ,亲所经见,柱侧悉镂云矩 [39] ,上作蟠螭 [40] ,甚有形势 [41] ,信为工巧,去《子丹碑》则远矣。其水又南迳平城县故城东,司州代尹治 [42] 。皇都洛阳,以为恒州 [43] 。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 [44] 。兼诸岳庙碑,亦多所署立。其庙阶三成 [45] ,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圆基,令互相枝梧 [46] ,以版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圆制如明堂 [47] ,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亲降 [48] ,受箓灵坛[49] ,号曰天师,宣扬道式 [50] ,暂重当时。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神䴥四年造 [51] ,抑亦柏梁之流也 [52] 。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 [53] ,下绝嚣浮。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物不停固,白登亦继褫矣 [54] 。水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架 [55] ,悉结石也。装制丽质,亦尽美善也。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 [56] ,立祗洹舍于东皋 [57] ,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制可观,所恨惟列壁合石,疎而不密。庭中有《祗洹碑》,碑题大篆 [58] ,非佳耳。然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跱相望 [59] , 轮东转 [60] ,兹为上矣。其水自北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两湄 [61] ,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又南迳藉田及药圃西、明堂东 [62] 。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 [63] ,施机轮,饰缥碧 [64] ,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 [65] ,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 [66] ,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

【解读】 这一段仍是记叙北魏故都平城的种种都城旧迹,内容较前一段更多,其间有“皇都洛阳,以为恒州”之语,说明所记多是他当年的回忆。但记述详细,内容实为他书所未见,所以对北魏旧都平城的研究,这一段文字,与前一段加以衔接,价值很高。

【注释】
[35]按:考寻,考求。勒:雕刻。
[36]作:制作。工妙:精致巧妙。
[37]尚书祠部:官名。三国魏尚书有祠部曹,掌礼制,历代因之。
[38]穆罴(pí):北魏人,与郦道元同时期,袭兄爵为宜都王。
[39]云矩(jǔ):像云一样的方形图案。
[40]蟠螭(pánchī):盘绕的螭龙。螭,古代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
[41]形势:气势。
[42]司州:在今山西大同。代尹:主管代郡的官员。代,即代郡,北魏置,治所在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尹:古官名。多为某地的主管之官。治:古代地方长官的官署。
[43]恒州:即司州,在今山西大同。北魏本置司州于平城,后迁都洛阳,改洛州为司州,改司州为恒州。
[44]少室:在今河南登封北的嵩山。寇谦之:北魏时人,有道术,太武帝拓跋焘敬重他。
[45]成:层。
[46]枝梧:支撑,支持。
[47]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地。凡朝会、祭祀、赏庆、选士等大典都在此举行。
[48]皇舆(yú):皇帝的车子。
[49]受箓(lù):接受上天传授的神秘文书。灵坛:祭坛。
[50]道式:道教的教规、教义。
[51]神䴥(ji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
[52]柏梁:即柏梁台,汉武帝元鼎年间修建,在今陕西西安。
[53]延:接待。霄客:仙客。
[54]褫(chǐ):毁掉。
[55]真容:指佛。鹫(jiù)架:指建有鹫鸟形状的神座。
[56]钳耳庆时:王遇,字庆时,本名他恶,冯翊(在今陕西大荔)羌族人,后改姓钳耳,赐爵宕昌公。
[57]皋:水边的高地。
[58]碑题:碑额。大篆: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亦称籀(zhòu)文,秦时称为大篆。
[59]桀跱(jiézhì):高耸,耸立。
[60]  轮:佛教语。比喻佛的语言。谓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这里指代佛教。
[61]河干:河岸,河边。湄(méi):岸边,水草相接的地方。
[62]藉(jí)田:古代天子、诸侯借用民力耕种的田地。
[63]绮井:亦称藻井,饰以彩色图案的天花板,形状似井口的围栏,故称。
[64]缥(piǎo)碧:浅青色的碧玉。
[65]辟雍(bìyōnɡ):太学。
[66]准:依照。

【译文】 这支水又流经宁先宫东边,这是献文帝做太上皇时所住的宫室。宫殿东边,下面有两个大石柱,原是石虎邺城东门的石桥柱。考求柱上所刻,是后赵石虎建武年间(335—348)造,因石柱雕刻极为精妙,所以移来放在这里。我供职尚书祠部时,与宜都王穆罴同到北郊祭祀天地,亲眼看到柱侧都雕着云纹,柱上雕了蟠龙,气势恢宏,确是非常精致巧妙,但离《子丹碑》则甚远。这支水又南流经平城县故城东边,这是司州代尹的治所。迁都洛阳后改为恒州。水左边有大道坛庙,是始光二年(425)少室山的道士寇谦之建议修造的。诸岳的庙碑,大都也是他所部署设立。庙阶有三层,四周有栏槛,上层庙阶上面用木料制成圆基,使木料互相勾连支撑,再用木板铺在上面,栏槛与阶石承接转角处,也作圆形,格局好像明堂正殿,专室之中有四扇门,室内有神像宝座,座右放着玉磬。皇帝亲临时,在这灵坛上接受上天传授的神秘符箓,并尊他为天师,让他宣扬道教教义,权重当时。坛东北面,旧有静轮宫,北魏神䴥四年(431)建造,也是汉时的柏梁台之类。台榭高大,矗立云间,像似要使它在上面可以迎接霄外仙客,在下面能与尘寰的扰攘相隔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拆毁了此宫。世上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的,白登台也荡然无存了。水右边有三层宝塔,佛像和佛座,都用石块雕砌。制作装饰的富丽,也可算是尽善尽美的了。东郭外,太和年间(477—499)宦官宕昌公钳耳庆时,在东边山冈上建立了佛寺,椽瓦梁栋、台壁栏阶以及佛像、佛座以至床帐,都用青石雕制。格局气魄极为可观,只是四壁用大石拼合,尚嫌粗陋,不够紧密。庭中有《祗洹碑》,用大篆题额,也写得不好。但在京城里,佛法盛行,宝塔高耸对峙,佛教东传到中国,这样的建筑也可说是上流的了。如浑水从北苑向南流出,经京城内,河边两岸在太和十年(486)用石块砌筑,两岸河塘之上,杂树绿荫交错,城南有两座石桥,横架在水上。又南流经天子亲耕的藉田及药圃西边、明堂东边。明堂上圆下方,四周有十二堂九室,但不建双重的屋角。室外的柱内,藻井之下,装着机械转轮,装饰着淡青色的碧玉,仰看如天空一样,画着北道的星宿。每月随北斗所指的时日与天象相应而旋转,就像真的天宇一样,这是与古来相异的地方。又在明堂上加建灵台,在下面引水环绕,建成太学,水边用石块砌成池塘,格局都按照古制,这些都是太和年间(477—499)建造的。

【04】 解读 注释 译文
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矣 [67] 。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藂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

【解读】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中国北方与中亚甚至欧洲之间的著名道路。此路冠以“丝绸”之名,说明这条商道中营运的有不少丝绸产品,也说明中国古代蚕桑业在北方的发展,足见古代桑树种植在北方的普遍。后来由于南方与北方的归于一统,南方的植桑条件当然优于北方。所以蚕桑业渐次南移,因而出现了所谓海上的丝绸之路。这个过程当然是慢慢发展的,而北方的蚕桑业也是逐渐为南方所取代的。这段《注》文记及的于延水在今山西北部,当时尚有桑林存在,则时至南北朝,北方的蚕桑业仍未完全消失。但《注》文有“斯乃北土寡桑”的话,说明到了北魏时代,北方的蚕桑业已经衰落了。所以从藂桑河一个地名的记叙中,可以窥及蚕桑业在中国南北转移的过程。对于中国蚕桑业的历史研究,这是一项有价值的资料。

【注释】
[67]于延水:在今山西北部。

【译文】 从这里以下也通称于延水了。水边有桑林,所以时人亦称这条河为藂桑河。这是因为北方少有桑树,看见这里有,就用它来命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