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一卷列篇的共有六条河流,都是发源于山东半岛的河流,除了沭水流入江苏以外,其余各水都不出山东半岛,或汇入干流或单独入海。沭水今称沭河,发源于山东沂蒙山脉,南流入江苏,与沂河平行。进入江苏后,水道纷乱,水灾频仍。1949年进行整治改造,用人工开凿新河道,经连云港北的临洪口入海,称为新沭河。巨洋水今称弥河,发源于沂山南麓,在昌乐附近注入莱州湾,全长近二百公里。淄水今称淄河,是小清河的支流,发源于莱芜鲁山东南麓,东流经临淄,经广饶注入小清河,全长约一百四十公里。汶水今称汶河,是《水经注》立篇的两条汶水之一。此河是潍河的支流,发源于临沂沂山,东流至寿光、昌邑一带注入潍河,全长一百多公里。潍水今称潍河,发源于山东半岛南部五莲山,北流注入莱州湾,全长二百四十多公里。胶水今称胶河,发源于山东半岛铁镢山,北流注入渤海湾,全长约一百七十公里。它的下游河道,在元朝已经过人工开凿,即今胶莱河。当时曾想在此开凿一条运河,称为胶莱运河,使南粮从海道北运途中可以避开半岛东端的成山角之险,但结果没有凿成,所以称为胶莱河。
【解读】 这一段引《列女传》所记的杞梁殖的故事,一般认为是后来民间流传的万喜良筑长城,死于城下,其妻孟姜女哭长城这种传说的附会和来源。因“杞梁殖”的“杞梁”与“万喜良”的“喜良”二字发音相谐,而“城为之堕”的故事又可牵扯到长城因孟姜女之哭而塌的传说。这种传讹确实是很可能的。但由此可见前面提及的杨泉《物理论》中的一段民谣,秦始皇筑长城在当时出现的负面创伤,的确是深入民间的。
【译文】 《列女传》说:齐国人杞梁殖在袭击莒城时战死,他的妻子前去迎丧,路上碰到齐庄公,庄公正要去为杞梁殖吊丧。杞梁妻说:如果殖死得有罪,怎敢劳驾您来吊唁呢?如果他死得无罪,还有祖先留给他的旧宅在,我不敢在郊外为他吊丧。齐庄公立即回车,在他家里举行了丧礼,杞梁妻在莒城下哀哭,哭了七日,把城都哭崩了。所以《琴操》说:杞梁殖死后,他的妻子持琴歌唱道: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她深沉的悲哀感动了上天,城也因此而崩塌了。说的就是此城。
【解读】 郦道元在《水经注》记及他故乡的只有在《巨马水》篇的一次,但记及幼年时随父在齐鲁(在今山东)之间的,却有好几次。这一段记叙的是巨洋水支流熏冶泉的自然风景,文笔当然绝妙。此外,其中提到:“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这几句成为以后不少学者论证郦道元出生年代的依据。但其实,因为“总角”一词在中国古代词汇中没有计量依据,所以虽然议论纷纷,但郦道元到底出生于何年,至今仍无法解决。
【注释】 [10]朱虚: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临朐(qú)东南。 [11]熏冶泉水:在今山东临朐西南海浮山下。 [12]西溪:在今山东临朐北。 [13]濑(lài):急流。穷坎:深壑。 [14]目:命名,叫做。 [15]《广雅》:三国魏张揖为增补《尔雅》所作的辞书,保留了很多先秦两汉的古语词和古义。 [16]金神谓之清明:《广雅·释天》中的文字。金神,旧五行神之一,主金。 [17]冶官:管理开采、冶炼金属的官署。 [18]浅:浅浅地。这是因为水折射使得渊深的水底看起来很浅。沙文:沙子呈现的纹路。 [19]先公:亡父。这里是指郦道元的父亲郦范,字世则,后除平东将军、青州刺史。 [20]作镇:镇守。海岱: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一带。 [21]总角:借指儿童。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 [22]侍节:侍奉,尽孝道。东州:谓冀兖州。这里泛指东边。 [23]火流: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后来用“流火”、“火流”代“七月”。 [24]命:召唤,延请。 [25]桂笋:竹名。这里指代用这种竹子做的撑船用的竹篙。 [26]轻林:嫩绿的树林。委浪:因拂着水面而使波浪弯曲。 [27]小东:稍微向东。 [28]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五月开花,非常美丽。 [29]飞鳞:游鱼。
【译文】 巨洋水从朱虚向北流入临朐县,熏冶泉水在此注入。此水源出西溪,飞奔的泉水在深坑下面流泻,在溪岸上,源头的山麓近旁,有一座祠庙,名为冶泉祠。据《广雅》记载,金神名叫清明。此处是古时冶官的驻地,水就因此取名。熏冶泉水色澄清透明,而且特别清凉,深渊底下少有岩石,因为水的折射使得渊深的水底看起来很浅,这浅浅的沙底保留着水流冲荡而像雕镂成的纹路。中间有古台,与祠参差相对,后人稍加修饰,把它作为嬉游的处所。南北两侧高峻的陡岸凌空而起,疏疏落落的枝柯接连交错。太和年间(477—499),先父镇守青州,当时我还年幼,跟着父亲到东方来。每当炎夏七月,困倦无聊时,就携了琴,邀了好友,整天地尽情嬉游。我们撑起竹篙,荡着一叶扁舟,逐浪飘流,在岸边林木的绿荫底下,穿过低垂拂水的柔枝。我们弹琴唱歌,互相应和,彼此都十分愉快。寄身在这清幽可爱的林泉间,向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稍东有一口湖,湖上出产鲜美的竹笋,不但气味芳香可与芍药相比,而且也像鱼儿一般洁白清净。溪水往东北流入巨洋,称为熏冶泉。
【解读】 这一段记叙的又是郦道元童年随父居住的地方,但其事属于当年的因公出差,他已经服官于北魏朝廷了。《注》文是回忆礕头山的瀑布和山水风景。虽然是小瀑布,但由于是童年所游,感情深厚,所以文章写得栩栩如生。人们对于儿童时代的见闻,总是印象深刻而铭记在心的,郦道元有这样的写作天赋,当然能就此写出一篇绝妙文章。
【注释】 [30]阳水:在今山东青州。 [31]礕(pī)头山:在今山东青州。 [32]际:靠近,接近。 [33]匹:长度计量单位。古代四丈为一匹。 [34]澎赑(bì):瀑布形成的轰鸣声。 [35]聒(ɡuō):惊吵。 [36]漰渀(pēnɡbēn):水流奔腾激荡的样子。 [37]洪河:大河,古代多指黄河。 [38]极游:形容游玩的次数很多。 [39]阔绝:分别,离别。 [40]绵载:多年。绵,久长。 [41]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 [42]郭金、紫惠:人名。不详。 [43]羇心:客游之心。羇,羁旅,旅居。
【译文】 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入。这支水发源于南山,山顶敞开,望去像门似的,俗称此山为礕头山。此水北流注入一口大井,紧靠广城东侧,三面石块堆垒,深达四丈有余。水流汹涌,成为瀑布一泻而下,轰隆的声音震撼山谷,惊天动地的水势如同大河一样,北流注入阳水。我生长在东齐,曾多次游玩于瀑布下面,中间阔别多年,后来又因公事重到海岱,与郭金、紫惠一起游石井,赋诗抒怀,终日嬉游,作客他乡,能终日畅游真是莫大的慰藉了,只是此水时通时断,令人遗憾而已。
【解读】 这一段记叙的长城,是从泰山到琅邪的长城,虽然也成于战国时代,而且也在此发生过战争,但与北方的长城并非等同,过去曾有人混为一谈,所以必须加以区别。
【注释】 [44]长城:从泰山到琅邪的战国长城。 [45]岱山:泰山。 [46]琅邪(lánɡyá):在今山东胶南西南。 [47]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人名。不详。
【译文】 泰山上有长城,西面连接泰山,东面延伸到琅邪大海,全长一千多里,是田氏所筑。《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二十年(前350),齐国修筑防御工事,造了长城。《竹书》又说:晋烈公十二年(前404),派遣韩景子、赵烈子、翟员讨伐齐国,侵入长城。《史记》所说的齐威王经过赵国侵犯我国,攻打长城,就指此事。
【解读】 这一段《注》文说琅邪是“越王句践之故国也”。越王句践在被吴王夫差战败后,曾作为人质,到句吴(在今苏州)三年,返越(在今绍兴)后,卧薪尝胆,并积蓄力量,所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结果一举覆没句吴,北上称霸,迁都琅邪(在今山东诸城附近)。但此中经过,古籍虽有记载而都不详细,以致后来的历史学者有人怀疑句践是否定都琅邪之事。此处《注》文说琅邪是“越王句践之故国也”。说明在南北朝时代,句践北迁定都琅邪之事还是肯定的,所以琅邪山从此得到重视,秦始皇、汉武帝等著名帝皇,都曾经登临,《注》文虽仅短短几句,但对于句践确实迁都于琅邪,是一种有力的佐证。
【注释】 [48]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49]琅邪台:故址在今山东胶南西南琅邪山上。 [50]傍滨:依傍,滨临。 [51]黔首:老百姓。 [52]复:免除赋税。 [53]斋洁:洁净地斋戒。 [54]吕后:即吕雉,刘邦的皇后。汉惠帝薨,吕后临朝称制凡八年。
【译文】 琅邪是山名,原属越王句践的国土。句践吞并吴国后,妄想称霸中国,就迁都到琅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灭齐国,就把琅邪设立为郡,郡城是秦始皇所筑。秦始皇登上琅邪大乐山,在山上修筑了层台,称为琅邪台。台在城东南十里,孤傲地矗立着,在众山之中显得格外突出。这些山周围二十里有余,位于大海之滨。秦始皇很高兴,因此在这里逗留了三个月,他把三万户平民迁移到琅邪山下,豁免十二年赋税。他修筑的高台,台基有三层,每层高三丈,上层平坦宽敞,二百多步见方,宽广五里。又刻石立碑,记载秦始皇的功德。台上有个神渊,非常灵验,如有人将水弄脏,它就会枯竭;如心怀诚敬,使它保持洁净,水就畅通。这里的神庙是齐地八祠之一,汉武帝也曾登临此台。汉高帝吕后七年(前181),把这里立为王国,文帝三年(前177),改名为郡,王莽时又改称填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