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经》文说“入南郡界”,又说“过巫县南”。秦置南郡时,巴东确隶南郡。但巫县在今四川巫山,所以此卷是从今四川东部开始,江水在峡谷中奔流。《水经注》全书中的几篇绝妙佳文,都在这一卷之中。郦道元虽然没有到过这些地方,但是他博览目击者的记叙,经过他的精心选择、细致加工,写出了让后人百读不厌的千古文章。
【解读】 这一段《注》文记叙巫峡。其中写新崩滩、大巫山等段落,言语不多,但都描述得深切动人。其实,这一段还仅仅是一个开头,大块文章还在后面。
【译文】 江水继续东流,穿过巫峡。巫峡是杜宇所凿,以疏通江水。郭仲产说:按《地理志》,巫山在巫县县城西南,但现在县城东却有巫山,或许这是郡县治所地址常有迁移变动的缘故吧。江水穿过山峡东流,经过新崩滩。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此处山崩,晋太元二年(367)再次山崩。山崩那天江水倒流一百多里,水涌高达数十丈。现在滩上有很多巨石,圆的如饭箩,方的如房屋,都是从山崖上塌下的,致使急流奔腾怒吼,所以叫新崩滩。崩塌后留下的石峰,与许多别的山岭相比起来,显得还是相当高峻的。下流十多里有大巫山,这座山的高峻不但是三峡所没有的,而且可以与岷山和峨眉山一争上下,与衡山和九疑山互比高低,周围相连的群山,都是高入青云,只有攀登到天上,才分辨得出它们的高下。大巫山是司法之神孟涂的居处。《山海经》说:夏启的臣子孟涂,在巴做了司法之神,巴人到孟涂的住所来告状,他只把衣服上有血迹的人抓住,决不滥杀无辜,而有好生之德。他住在山上,在丹山西面。郭景纯说:丹山在丹阳,属巴郡。丹山西就是巫山。此外,赤帝的女儿也住在这里,就是宋玉所说的天帝的小女儿,名叫瑶姬,她还没有出嫁就死了,葬在巫山的南面,精魂化成草,结成灵芝。这就是所谓居于高唐险阻处的巫山神女,早上她是飘荡的云,向晚她是游移的雨,每天早晚,都在阳台下面。次日一早,楚王起来一看,果然像神女所说的一样,于是就为她修建庙宇,称为朝云。山峡从起点到终点长一百六十里,称为巫峡,大概就是因山而得名的。
【解读】 这是《水经注》描写三峡的一篇千古佳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但真是字字精炼,句句动人,反复吟诵,百读不厌。过去的语文教科书上,也常常选入这篇文章。诵读这样的文章,确实值得咬文嚼字,自有一番沁人心脾之感。
【注释】 [20]自:在。三峡:“长江三峡”的简称,其说不一,一般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但《水经注》以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 [21]略无:全无,没有一点。阙处:空隙,缺口。 [22]自非:除非。停午:正午。 [23]曦(xī)月:日月。 [24]襄陵:水漫上山陵。 [25]或:有时候。 [26]白帝: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27]江陵:在今湖北荆州。 [28]虽:即使。乘奔:骑着快马。御风:驾御急风。 [29]不以疾:也算不上疾速。 [30]绝巘(yǎn):极高的山顶。 [31]飞漱(shù):疾速地冲荡。 [32]晴初:雨后刚放晴。霜旦:秋季的早晨。 [33]属引:连缀和鸣。 [34]巴东:古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译文】 三峡七百里的水路间,两岸山脉连绵不绝,其间没有一点空缺之处。层沓的岩石和峰峦,遮住天空,掩住阳光,不到中午和夜里,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大水升涨,淹没了丘陵,不论上水还是下水就都阻断了。如果朝廷颁发诏令火急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间就可到江陵,其间行程一千二百里,虽然骑着快马,乘着疾风,也没有这般迅速。春天和冬天时节,又另是一番景象:白浪轻扬,澄潭泛绿,清波间映着倒影,陡峻的峰峦上长满奇诡的柏树,悬崖上的瀑布飞奔直下,这种林泉山石的奇秀风光,真是引人入胜。每逢初晴的日子和凝霜的清晨,山林寒寂,涧水无声,高处却常常传来猿猴一声声不断的长啸,声音十分凄楚,空谷里回荡着袅袅的余音,久久方才消失。所以渔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读】 这一段描写黄牛山和黄牛滩。除了生动真实的记叙外,其所引用的“行者谣曰”,短短四句,确实达到了他所总结的“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他所谓的“行者谣”,“行者”显然指的是驾舟行驶的船工。郦道元广采各类歌谣方谚,使他的行文得心应手。现代的写作者,也是应该学习的。
【注释】 [35]黄牛山:与下文的“黄牛滩”,均在今湖北宜昌境内。 [36]色:形状。 [37]成就:形成。分明:清晰逼真。 [38]纡(yū)回:回旋,环绕。 [39]信宿:两三日。
【译文】 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山下有滩,叫黄牛滩。南岸峰岭层叠而起,最外重的高崖间有一块岩石,形状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色黑,牛色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是人迹不到的地方,也就无法去看个究竟了。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行人编了一首歌谣说: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歌谣是说水路迂回深曲,回头眺望时,仿佛总是还在同一个地方。
【解读】 这一段文章,郦道元是引用曾任宜都太守的晋袁山松的《宜都记》(或作《宜都山川记》,已亡佚)加工而成的。《注》文中的“山松言”,即指《宜都记》中的话。文中的“及余来践跻此境”,也是指的袁山松。但整篇文字,显然经过郦道元的精心摘选和细致加工。诵读这样的文章,真是情味无穷。三峡有太守的赞美,当惊知己于千古,袁山松的文章有郦道元这样的一位能人妙笔使之流传,同样也是惊知己于千古。其实,在《经》文“又东过夷陵县南”下,全篇《注》文都是值得流传千古的好文章,选其中一段,只是精益求精而已。
【注释】 [40]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湖北巴东官渡口,东至宜昌南津关。为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 [41]形容:形状。像类:相像类似。 [42]至清:极其清越响亮。 [43]响:回声。 [44]泠(línɡ)泠:形容声音清越。 [45]山松:即袁山松,名一作崧,东晋文学家,陈郡阳夏(在今河南太康)人,曾任宜都太守。 [46]书记:书中记载。 [47]曾无:全无,没有一个。 [48]践跻:亲自登临。 [49]固:的确。难以辞叙:很难用言辞描叙。 [50]离离蔚蔚:浓密茂盛的样子。 [51]弥习弥佳:越看越美妙。习,反复,屡次。 [52]履历:经历,经过。 [53]惊:惊喜,惊异。
【译文】 江水又东流,经过西陵峡。《宜都记》说:从黄牛滩往东进入西陵境内,到峡口的百里左右航程中,山水环绕曲折。两岸高山峻岭层层叠叠,不到正午或夜半,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岩石色彩缤纷,形状常常很像某种事物。树高林密,经冬常绿不凋。猿鸣声极其清越,山谷里回声荡漾,久久不绝。所谓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听人们说,峡中水流险急,书中的记载和口头的传闻,都是讲述身临险境时的可怕情景,以此来相告诫,却没有人谈到这里山水之美的。待到我亲身踏上这片土地,一到这里就满怀欣喜,这才相信耳闻总不如亲见了。那层沓的崖壁、秀丽的峰峦,奇形怪状,姿态万千,实在难以用笔墨形容;林木参差,郁郁葱葱,高与云霞相接,仰观山色,俯视倒影,愈看愈感美妙,流连游赏了两天,不觉乐而忘返;平生亲眼所见的景物,没有像这样壮丽的了。我一边为自己能一睹这样的奇观而高兴,一边又想,山水如果有灵,那么千秋万代之中能够得到一个知己,也该感到惊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