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将帅将兵出征想夺取战斗的胜利,必须考虑到天候、战机、人的素质这几方面的因素,要顺天候、得战机、具备相应的战斗力。所以在顺应了天候、也具备了相应的战斗力,但时机却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兵是逆时,在具备了相应的战斗力,有了成熟的战机,但不具备天候条件下出兵是逆天,在顺应了天候、抓住了战机,但却不具备士兵相应的战斗力的条件下出兵是逆人。明智的将帅,领兵作战是决不会逆天、逆时、逆人的。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的是将领的指挥素养。文章指出,将领用兵要“顺天、因时、依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注重“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又从反面强调,不能“逆天、逆时、逆人”。这样正反两面论述,把这些要求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了。讲求“顺天、因时、依人”,在临战指挥上确实太重要了。
曹孟德可算得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了,他打败袁绍百万大军,横扫北方大地,所向无敌。但他在赤壁却遭了惨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吃透“天时”。曹孟德统领八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直下长江,大有一口吞掉孙权、刘备之势。但是,在长江水战,他的北方士兵不能适应。正当他为此苦恼时,庞士元给他献了一条“连环计”,让他用铁环把战船锁在一起,三十只或五十只成一排。这样一来,连在一起的战船果然十分平稳,不怕风浪。曹孟德十分高兴,以为稳操胜券了。谋士程昱提醒说:“船都连锁起来,固然平稳;但是,敌人如用火攻,就难以躲避了。不能不防。”曹孟德说:“凡是用火攻,必须借用风力。现在正是严冬季节,只有西北风,怎么会有东风、南风呢?我们在西北方,敌军都在南岸,他们如用火攻,是烧自己的军队,我怕什么?如果是十月小阳春时,我早就提防了。”
曹孟德这是只知一般规律,而不知特殊情况,结果算计不如诸葛亮、周瑜,大小几千只战船,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八十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拓例】 顺应时势寻良机
《列子》里有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两家父子做了同样的事,因此而得到的祸福却大相径庭。
战国时,鲁国有一个姓施的老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儒学,另一个爱好兵法。后来,喜欢儒学的这一个,凭着自己的渊博知识和一套以德治国的学说,去游说齐王,得到齐王的重用,做了王子们的老师。那个爱好兵法的,来到楚国,向楚王纵谈法治,楚王对他的见解大加赞赏,委任他为军政大臣。两个儿子身居显位,他们的亲人也跟着沾光,尽享荣华富贵。
施老的邻居孟老,也有两个儿子,与施家二子所学相同,但家业却一直不兴盛。
孟家父子羡慕施家的富有,于是上门请教,打听求官的门路。施家二子以实相告。孟家父子一听,事情原来是这样简单,自己却没想到。为以前白白地放弃高官厚禄,深感后悔。邻居这么多年,谁不了解谁呢?施家儿子能做到的,孟家的人绝不会更差!
父子三人这样想着,心里很是兴奋。孟老将两个儿子送上旅程,就象送他们去上任一样快意。
孟老的一个儿子前往秦国,大谈以礼治天下的好处。秦王却一句也听不进去,最后竟发起怒来,斥责说:“当今诸侯混战,强存弱亡,什么能比军事、经济更要紧?照你的说法,用仁义治国,这不是叫我束手待毙吗?”说完便传令卫士,将此人施以宫刑,然后逐出国境。
孟老的另一个儿子来到卫国,劝说卫侯以法治国,积蓄力量,跟诸侯抗衡。卫侯不高兴地说:“我的国家比较弱小,在大国征战的形势下得以保全。服从大国,爱护更小的国家,这是唯一可行的策略,也是卫国平安无事的原因。如果借助武力,大国以为我要对抗它,小国以为我要吞并它,四面树敌之后,你想我还能安稳地坐在这里么?如果就这样放你走,会让其他国家以为我被你说动了心,将会造成不小的祸患”。于是命人砍去此人的一只脚,并派人把他送回鲁国。
孟家两个儿子,已经变成了废人,父子相见,抱头痛哭。想起施家出的主意,便顿足捶胸,谴责施老父子欺骗了他们。
施老对邻居的遭遇也很同情,连连安慰,劝住了他们的哭声,心平气和地说:“我们邻居多年,谁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呢?请听我说一说这祸福为何不同。一般地说,赶上好时机,做什么都顺当,时机一过,便什么也做不成。你们的方法和我相同,为何结果又和我不一样呢?这就是失去了时机的缘故,绝不是行动上有什么差错。况且,天下之事,既没有固定的理,也永远没有不变的是非。从前需要的,也许今天弃而不用;今天弃掉的,也许以后仍然需要。这用或是不用,是没有对与错的分别的。顺应时势,寻找良机,以灵活的头脑去应付一切,这是不可缺少的智慧。如果不具备这种智慧,既使象孔子一样渊博,象姜太公一样多才,又怎能不四处碰壁呢?”
孟氏父子恍然大悟,脸上的怒气一扫而光,诚恳地说:“我们全都明白了,您别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