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兵法》18章 习练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亡。”又曰:“善人教民七年,变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译文】 如果军队士兵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敌人的一个士兵;如果军队士兵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名士兵就可抵挡百名敌人的进攻。所以孔子说:百姓没有受到教育和训练就去参加战斗,这是让他们去送死。”

“让贤德的人用七年的时间来教育和训练百姓,他们马上可以投入战斗,并且个个都勇猛善战!”

这就是说想让百姓投入战斗,在出征之前不能不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训练时,要使百姓明白什么是礼,什么是义,要训练、教诲他们有忠信的思想,要讲明赏罚的界限,用赏罚来制约督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自觉上进。然后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列队与解散,坐下起立,行进立定,前进后退,解散与集合,使他们能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象这样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千教万,就可以使整个三军受到训练,最后再让将士接受战术训练就可以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了。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军队训练问题。文章先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平时训练的重要性,并引用孔圣人的话:“不经训练而让士兵去打仗,这是让士兵去送死!”清楚无误地说明了平时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不但论述了训练的重要性,而且述说了训练方法。在作者述说的训练方法中,有一个见解特别值得提出,这就是作者说的:“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这和我们现在说的群众性练兵方法是一致的,先训练骨干,再由骨干训练他人,逐步扩大,互帮互学。

【拓例】 勾践励兵灭吴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大夫文种走向前拱手对越王说:“我听说,一个聪明的商人,夏天的时候要准备冬天的货物;走旱路时要想到准备好船只。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国家安定无事的时候,你就应该选择贤能的人,管理好国家大事,使国家富强起来。如今打了败仗,你才想到这一点恐怕太晚了吧!”

越王勾践为了激励自己,每天睡觉都躺在茅草上。他还在自己卧铺上方挂一个苦胆,每天早、中、晚都要尝一尝苦味,意思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亡国之苦。战后的越国,国土狭小,人口稀少,为此,勾践制订了一系列发展人口的政策:女子17岁必须出嫁,男子20岁必须取妻,不然父母要受到处罚;妇女生了男孩也好,女孩也好,国家都给予奖励;生了多胞国家给予更优厚的补助。就这样,经过10年的努力,越国的人口大量地增加了。

他还亲自种田,收了粮食做为自己的口粮,又叫他的妻子亲自织布,用来做自己的衣服。十年里不向人民征收赋税。这样,百姓家中都储备了足够三年食用的粮食。20年过去了,人民富有了,国库也充实了。他又轮番地对男人们进行军事训练,使每一个适龄男人都身体健壮又懂得怎样打仗。国富民强了,但百姓都没有忘掉国家的耻辱。他们纷纷要求越王勾践出兵攻过吴国,报仇雪恨。越王勾践却说:“过去打败了仗,是我的罪过,还是不要打仗吧!”

百姓忿忿地说:“目前全国百姓都十分尊敬您,就象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现在,当儿子的都想报父母被杀之仇,当臣子的都想报大王您受辱的仇。战争打起来了,谁能不尽心竭力呢?大王,您领导我们战斗吧!”

勾践点点头,他激昂地对百姓说:“我听说,古代的明君不担心兵力不足,而担心大家的意志不一致,今天我们大家同心同德,一心一意了,我还顾虑什么呢?现在夫差的士兵虽说有10万人。但是,他们没有统一的意志,是不堪一击的。我只希望大家听从指挥,遵守纪律,英勇作战。对勇敢向前的人一定奖励,对胆小的人一定处罚。希望大家记住。”

战士们出发了,父母都勉励自己的孩子,兄长都鼓励自己的弟弟,妻子都劝慰自己的丈夫;“我们的大王是个英明的人,你们要忠心地跟着他为祖国勇敢战斗,前进吧! 去打败我们的敌人!战争打起来了,吴国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