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兵法》27章 胜败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译文】 军队出师必胜的条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担任着重要职务,没有才德的人被贬斥到最低位置,三军将士情绪高昂,团结统一,上下关系和睦,士卒服从命令,勇敢善战,军容威武雄壮,法纪严明。军队出师不利,必然伴随下列征兆:士兵懒惰、散漫,不遵守军纪,全军将士非常畏惧对敌作战,兵卒不讲信义,不畏惧刑罚,对敌军实力估计过高,内部不团结,彼此之间通常的话题是与利益有关的事情,喜欢猜测事情的吉凶祸福,附会各种无稽之谈,军内流言蜚语盛行,军心涣散。

【解析】 本篇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谈论导致胜败的种种征兆,这是将领作出投入战斗判断的重要参考。所谓不打无把握之仗,就是要判断出取胜的把握方能投入战斗嘛!在诸多征兆中,诸葛亮特别强调“贤才居上”,把让贤德之人担任要职列为取胜的最根本条件。从根本上说,这还是一个用人问题,只有任用贤德之人担任要职,军队才能团结一致,才能军风端正,士气高昂,保证必胜。

【拓例】 诸葛亮说吴抗曹

赤壁大战之前,北方曹操力量最强大,处于攻势地位。而孙权、刘备则处于劣势、守势地位。特别是刘备连吃败仗被曹军赶的直往南跑。曹操带领大军南下,孙权、刘备面临曹操号称百万的大兵只好准备应战。两军决战需做各种工作,而廓清内外环境是很重要的方面。就内部而言必须统一认识。刘备集团内部比较一致,决心抗击曹操。孙权集团则战和不统一。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紧急,请派我去向孙权求援吧。”刘备同意了他的请求,诸葛亮领命去了东吴。

当时孙权驻军在柴桑,正在观望刘备和曹操的龙争虎斗。诸葛亮来到这里,对孙权说:“天下大乱以来,您起兵占据了江东,刘备也在汉水以南招募军队,和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削平群雄,基本上平定了北方,最近又攻破了荆州,威名震动四海。刘备没有安身之所,好似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才跑到夏口。将军您应估量自己的力量来应付眼前的局面:如果您不能依靠吴、越的兵力与中原的曹操抗衡,不如早点儿放下武器,捆起盔甲,向曹操称臣。现在您表面上装出服从曹操的样子,内心里却迟疑不决,另有打算,在事情已危急到如此时刻还不能决断,大祸很快就要临头孙权问道:“如果像您说的没力量抗衡就投降,刘备为什么不向曹操称臣投降呢?”

诸葛亮答道:“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能守节而不屈辱投降,何况刘备作为皇族的后代,有盖世无双的才能,许多贤士都仰慕他,投奔到他的门下,就好像水流向大海一样,如果他的事业不成功,那是天意,怎么能因为暂时的挫折就投降曹操称臣呢?”

孙权有些不高兴了,吼道:“我也不会投降曹操的!我怎么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和十万将士去受别人控制呢?现在除了刘备,没人能够抵挡曹操,但刘备刚刚打了败仗,怎么能再和曹操相抗衡呢?”

诸葛亮说:“刘备虽然在长坂打了败仗,但现在归队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还有精兵上万人,刘琦手下的将士也不少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听说追赶刘备的骑兵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他们现在的情况,如同‘强弓发出的箭,到射程末了时,它的力量连鲁地出产的薄绢也不能穿透’一样已经不堪一击了。这种做法为兵法所忌。而且,北方人不习惯于水战,再加上荆州百姓是被逼着归附曹操的,这些都是打败曹操的有利条件。现在将军您如果能够派出猛将统率几万大军,和刘备同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操。曹操兵败,必然会退回北方,这样,刘备的荆州和您的东吴,势力就会增强,三分天下,各据一方的局面就形成了。成功与失败,就在现在了。”

孙权听诸葛亮如此一说,茅塞顿开,非常高兴,便派周瑜、程普、鲁肃等带三万大军,与刘备合力抵抗曹操。

孙刘这两大集团解决了内、外环境问题便为全心全力、集中精力与曹操决战扫道路,创造了条件。最终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