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管仲评说

作者:佚名

个人档案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上颖人。春秋时齐国的大臣,政治思想家。与鲍叔牙为友。为齐公子纠太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位,曾箭射小白,中带钩而幸免于难。齐桓公即位,经鲍叔牙推荐,齐桓公捐弃前嫌,任他为上卿。辅佐桓公,被称为“仲父”。他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改进宗周制度,把齐国置为士乡十五,工商乡六,都鄙五,分设官吏管理,改革赋税,发展农业,控制山海之利,从庶民中选拔贤能,使齐国民富兵强。又提出“尊王攘夷”策略,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霸主。著有《管子》八十六篇。

历史地位

经商赔本、做官被逐、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却辅佐着齐桓公称霸了天下。一个世纪后,孔子曾赞叹管仲的功绩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现在。若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夷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反映出管仲相齐的功绩在华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近代的维新派领袖、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评价管仲是“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由此足见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排名理由

在险境中能设谋自救,在困境中知老马识途,“尊王攘夷”威服诸侯,病榻论相识佞臣,仅凭这些,管仲就足以排进中国谋臣前十位,但他的富国强民、开放搞活策略更是前无古人,影响之深远,令后人只能望其项背。不过,在古代谋臣的排行榜上,“智圣”诸葛亮和“谋圣”张良的神圣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逾越的,故管仲名列前三甲。

不可能往往是最有可能的

管仲自幼家贫,年轻时还当过小偷。后来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就经常和管仲往来,与他交为好友。管仲常占小便宜,鲍叔牙并不引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资而多分利,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为了奉养老母,而不是贪财;鲍叔牙听取管仲出谋划策,遭到挫败,鲍叔牙认为是时机不对,而不是管仲无能;管仲临阵脱逃,鲍叔牙认为管仲是挂念老母,并不是怕死 ;管仲三次被罢官,鲍叔牙认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无才。管仲多次对人讲:“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这已成为蔚为一段美谈,史称“管鲍之交”。

当时齐国的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诸儿,次子纠,幼子小白。僖公委派管仲辅佐公子纠,让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待僖公百年之后,诸儿是君位的法定继承人。而公子纠内因母亲受宠于僖公,深得僖公的溺爱,也大有践位的可能性;只有小白,年幼失母,外祖家宋国既弱又远,内无靠山,外无强援,根本没有出头之日。所以鲍叔牙借口头疼抱病不出。

好友召忽清楚地了解鲍叔牙所处的两难境地,并深深地同情他的不测遭遇,于是劝慰他:“你如果想坚决不干,我就对外说你病得快要死了,僖公就会一定把免去你辅佐公子小白的职务。”

但管仲却认为:“诸儿虽然是长子,但品质恶劣,前途如何并不明朗。看来统治齐国的,除了纠与小白两公子,将无人承担。而公子纠也不为人们所看好,他的母亲声名狼藉,齐国上下没有不厌恶她的,以至殃及到公子纠本人。即使公子纠被立为国君,也将一事无成。只有小白为人本分,虽然性情急躁但极有远见,由于他过早丧母还得到大多数国人的同情。人心所向,恐怕日后的君位非小白莫属。”

管仲积极地主张鲍叔牙接受僖公的命令:“为人臣的,对君主不竭尽全力就不能得到信任,君主没有信任的人则令行不畅;如果君主令行不畅,这个国家就不能安定了。”

鲍叔牙听了这番开导和劝解,才愉快地给公子小白当老师去了。

智慧点评:当时,齐国的各种矛盾已经相当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贵族与国人把衡定君位继承人的砝码加在势孤力单、对自身利益构不成强大威胁的小白是极为可能的。管仲的这一睿智的推断也被后来的史实所证明。

看一个人不仅要看透他的表面,还要看清他的背景如何,因为往往忽略的恰恰最容易出现问题。不为暂时的现状所惑,能够看清事物潜在的本质才是真正的高人一筹。

变成一只冲天的黄鹄

诸儿继位为国君,即是齐襄公。他坐在国君的位置上刚好十二年(即公元前686年),齐国就发生了动乱,为乱臣所公孙无知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死,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恐后地往回国内赶,意图抢先夺取君位。管仲为使公子纠当上国君,就在半路上设下埋伏射杀小白,这一箭正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佯作中箭而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齐桓公刚登君位,岂肯示弱,立即起兵迎战。双方在乾时一场血战,结果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齐桓公为绝后患,送书给鲁庄公,让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否则齐国将与鲁国势不两立。

鲁庄公忙把大夫施伯找来商量对策,施伯也是鲁国的一流智囊,他说:“依臣看来,齐国要活的管仲是有用心,是想任用他为政。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由他辅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来必然成为我们鲁国的大患。因此大王必须杀死管仲,将他的尸首还给齐国。”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成了惊弓之鸟,哪里听得下施伯的建议。在齐国压力下,鲁庄公不得不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

管仲的搭档召忽管仲说:“我死了,公子纠可说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着建功立业,使齐国称霸诸侯,公子纠可说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尽其份了,你好自为之吧。”说完就自杀了。

齐桓公见公子纠已死,接着想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立刻派人接管仲回国。

管仲被装入囚车,随使臣回国。在回齐国的路上,知道自己即将交上官运的管仲生怕鲁庄公改变主意,为了让押解的士兵加快赶路,就心生一计,即兴编制了一首节奏激昂的黄鹄之词,用唱歌给他们解除疲劳为名,教他们唱歌。

士兵们边走边唱,越唱越起劲,越唱走的越快,本来两天的路程,结果一天半就赶到了。

这一刻,鲁庄公的榆木脑袋终于转开了窍:“这管仲乃是天下奇才,若是果真被齐国重用,齐桓公岂不是如虎添翼?不如先干掉此家伙再说!”待他下令派兵追赶时,管仲早已如一只冲天的黄鹄飞进了齐国的界内。

鲁庄公闻知,顿足后悔不已。

智慧点评:一个优秀的谋士首先是谋己,然后才能谋天下,谋功名。即兴词曲创作竟能救命脱厄,管仲的音乐才华足以令现代所有的词曲作家们顶礼膜拜。管仲当时所面临的危险是鲁庄公唯一可能的选择——追杀,而自己一定要抢在鲁庄公醒悟之前逃离虎口。怎样走得脱,如何走得快?管仲便决定边走边唱——使押送队伍的行进步伐在不知不觉中加快。当然不能唱一唱三叹的情歌了,只能唱雄壮激昂的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

在危急关头,一定要冷静,冷静思索中才能想出应急的妙计。

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吗

不久,齐桓公即拜管仲为相。他经常向管仲请教称霸图王的大计。

有一次,桓公问:“寡人喜爱打猎,对齐国的霸业有什么危害吗?”

管仲回答说:“没有。”

桓公再问:“寡人喜爱饮酒,这对齐国的霸业有危害吗?”

管仲回答说:“也没有。”

桓公又问:“寡人喜爱美色,不知这对齐国的霸业有危害吗?”

管仲仍回答说:“还是没有。”

桓公颇感意外,以为管仲在说反话,便生气地问:“这三种事都可以做,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吗?”

管仲说:“作为一个君主,最重要的是做事不能优柔寡断,见事不能迂腐迟钝。”桓公听了转而高兴起来。

接着,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而桓公却未能听进心里。

第二年,齐桓公便轻率地发动了对鲁战争,在长勺之战中遭遇到了知兵善战的曹刿,齐国兵三鼓气竭,大败而回。

智慧点评:管仲所讲的极为含蓄,表面是要齐桓公做事一定当机立断,话里面却在规劝齐桓公不可沉迷于酒色玩乐之中。可惜齐桓公对管仲的话只领悟了一半,至于管仲的治国求霸之策,确一句也没听进去,结果导致长勺兵败。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独特嗜好,但嗜好不能当成事业。一个真正的成功人士都是首先把创造业绩放在第一位,当代的业界巨头往往到了高尔夫球场上还在谈生意,一些商道高手甚至在游山玩水之际都在借机对媒体造势,为自己的公司做广告宣传。

开放搞活,借鸡下蛋

长勺之战后,齐桓公吸取了冲动好战的惨痛教训,一心富民强兵,大搞基本建设。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经济方面,管仲强调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稳定繁荣密切相关。经济必须开放搞活。他废除了齐国陈旧的公田制,实行土地三包,多劳多得。并按土地的肥瘠程度收取出相应的土地税收,使赋税政策趋于合理,极大地调动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市场物价,推动商品流通;鼓励商民搞进出口贸易。齐国的经济很快就有了一日千里般的飞速发展。

在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管仲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全国一统的三级管理统治制度。

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在农乡,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连为1乡,5乡为1军。每家出1人当兵,1军为l万人。全国有3军,国君自率1军,二位上卿各率1军。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由于战士世代同居,少时同游,官兵彼此熟悉了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凝聚力。

管仲建议齐桓公采用招商引资的办法,请他下令为各诸侯国的商人们建筑住所。另外还制定出更为诱人的招商细则:带着一辆马车来齐国经商的商人,齐国除了提供住所,还免费供给食物;带着三辆马车来齐国经商的商人,齐国除了提供住所、食物,还免费提供马的饲料;带着五辆马车来齐国经商的商人,齐国另外还有提供仆人等高级的配套服务。

不仅要让商人们纷至沓来,还要让他们在齐国安居乐业。管仲又亮出优惠政策的牌子:减少各种税费的征收,只征收经商营业额的2%。

各国商人们的眼睛都差点燃起了火苗子:“天哪,到齐国做买卖几乎是免税的!”表面看来,齐国减少了税收收入,会因为招商赔了钱,其实不然。当其他诸侯国的富商们都跑到齐国去做生意,自然同时也将大量的致富机会带到了齐国,比如带动齐国的经济消费,增加农民工就业率……

智慧点评:当时的中国,群雄割据,管仲在齐国率先施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结果是“天下的商贾像潮水一样涌进了齐国”。物质方面富足了,人们才能达到精神上的富足。管仲的这种不通过战争手段就能轻而易举夺取敌国财富的做法,可谓一大创举。

引他人之水灌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管仲的这种吸引外资,借鸡下蛋的策略足以使当今的商家借鉴并因此受益。

上司的旗号就是最正当的理由

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几年间就像吹气一样强盛起来了。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而腰杆硬得无比的齐桓公也觉得该施展一下自己的身手了。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周庄王去世,周僖王即位。管仲要桓公立即派使臣祝贺。周僖王见各诸侯国唯有齐国来使祝贺,大为感动。齐国的使臣按管仲所嘱,趁机提出:“宋国目前发生了内乱,宋国君位一直定不下来,是否请周天子下令,由一侯国牵头,召集各国商定宋国的君位?”

周僖王立即笑着说:“这事就交给下令由齐侯办吧!”。

于是,齐国与对立的鲁国重新通好后,齐桓公就与宋、陈、蔡、邾等国在齐的北杏会盟,由此,齐桓公开始了在中原的霸业。

齐恒公随后以平定宋内乱为由,召集鲁、宋,陈、蔡、邾等国之君在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大计,会上,诸侯们一致推举齐桓公为盟主。这一年,齐国又以遂君未应召赴会为借口,出兵灭遂,完全控制了广大的济、汶地区。齐桓公六年,齐国攻打宋国时,除有陈、曹等小国参加,周王亦遣大夫率军助战。齐桓公七年,诸侯在鄄会盟时,与会的宋、郑、卫、陈之君均表示听命于桓公外,标志着周王及实力较强的中原诸侯均已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智慧点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难以服人。管仲的“尊王攘夷”之策,对于齐桓公来说,无疑是一条走向称霸中原之路的捷径。打着尊王的这面正义旗帜,去号令各诸侯国,共同抵御夷族于外,让全天下的人都无言反对,惟有举手拥戴的份,可谓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管仲的这一高招让后来人五体投地,于是,一些像“挟天子以令诸侯!”“维护世界人权!”挂羊头卖狗肉拉大旗作虎皮之类的变相模仿秀纷纷出笼,愈演愈烈。

老马可以识途

正当一个空前强大的齐国在崛起时,边境少数民族狄人和山戎人也逐渐壮大起来。他们频频越境抢掠,给中原各国造成了严重威胁。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首领亲自率领精骑一万,攻打燕国,企图阻止燕国与齐国结好。燕庄公抵挡不住凶悍的山戎骑兵,连忙派人向齐桓公告急。

但齐桓公为了能够集中力量对付南方楚国,不打算出兵援救燕国。

管仲认为:“现在,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大患。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如果国君能举兵率先伐夷,必然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觉得管仲说的有道理,便发兵救燕。山戎闻听齐师援军将至,便掳掠大量的财物惶然而去。齐军与燕军合兵一处,北出蓟门关追击,杀得山戎兵落荒而逃。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

齐桓公岂肯作罢,指挥齐军一鼓作气,把孤竹国团团围住,孤竹国国君是个阴险的家伙,他派人诈降齐军,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

齐桓公就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孤竹国降将将齐军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此时夜色苍茫,唯见黄沙漫漫,朔风阵阵,寒意袭人,齐军前后队失去了联系。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沉吟片刻,遂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前来集合,屯扎在一处。

待到天亮,烈日当头,沙漠中炎热无比,军中有粮无水,四周又都是无边的沙漠,寻不见来时的路,将士们纷纷焦躁起来。

管仲见状,便向齐桓公建议说:“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把我们带出险境。”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来数匹燕地老马,放在军前先行,大军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

孤竹国国君见齐燕大军被诱入沙漠,料无生还的可能,便举兵攻进无棣城,守城的燕军兵微将寡,只得弃城而去。在山谷中躲避战祸的百姓也相继返回城里。

管仲见此情形,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密令几名精干的将士扮作百姓混入城中,半夜举火为应。然后,又分三路攻打无棣城的东南西三门,只留下北门让敌军逃跑,同时派出一支精兵埋伏在北门之外。

午夜时分,忽见城中四五处火起,齐军内应砍开城门,放大队人马入城。孤竹国国君大惊失色,企图率众夺路而逃,谁知刚刚冲出北门不过数里,就被路旁的伏兵截住君臣们的去路,一行人都做了游魂野鬼。

齐桓公连灭令支、孤竹两国,辟地500里,悉数赔给了燕庄公。只此一举,诸侯们对齐国的神威令无不畏惧,而齐国的及时援手更是让燕国感激万分,永记恩德。

智慧点评:姜毕竟是老的辣。并非是几匹老马拯救了齐燕大军,而是管仲的智慧解决了面临险境的生死难题。无论是官场、商场、还是职场,经验和见识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

领导能尊敬老部下,后生能尊重前辈,还担心走不出事业的低谷,人生的迷途吗?

利用小毛病去打击对手

迫使孤竹国投降后,齐桓公又按管仲建议,联合其他侯国,起兵赶走了南下侵犯的狄人,帮助遭狄人洗劫的卫国和邢国迁都,重新建国,致使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越来越高。

楚国一直是南方的强国。自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伐郑开始,野心勃勃的楚国一直在准备北上称霸。公元前667年,齐桓公又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君在宋国的幽会盟。几乎全部中原国家都参加。周惠王遣卿士召伯廖赴齐,并以天子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头衔,正式确认为齐桓公诸侯领袖。公元前659年,楚国又出兵郑国。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共同救郑抗楚。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举消灭蔡国,锋镝直指楚国。一时间,连营百里,干戈蔽日,在声势浩大的八国联军面前,楚国不得低下倔强的头颅,派出使臣屈完前去谈判。

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于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

管仲在齐桓公身旁,听了之后就替齐桓公答道:“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酒的包茅,已经公然违反了王礼。现在,我们的侯伯来到这里,正是为了向你们兴师问罪。”

屈完只得承认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楚国的过错。

大军压境,楚国由此民心不稳。楚王不得不再派屈完求见齐桓公、管仲谈判议和,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并允诺继续向周天子进贡包茅。齐桓公与管仲本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恐吓一下楚国而已。他们见目的已经达到,就与屈完签下协议,班师回国。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即命宰孔赐予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拥戴之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蔡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举行受赐典礼。受赐典礼上,宰孔传周襄王之命,考虑到齐桓公年老德高,受赐时不必下拜。

见齐桓公一脸得意之色,管仲忙在他的耳边低语说:“周天子虽然谦让,做臣子的却不可不敬。”

齐桓公会意,立刻大声说:“王威不可侵犯,天颜如近在咫尺,小白岂敢有违礼道,而废掉做臣子的职责?”说完,快步走下阶,再拜稽首,然后才登堂受胙。

众诸侯见了,都对齐君的仁德叹服不已,交口赞誉。齐桓公又重申盟好,订立了新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蔡丘之盟”。这是齐桓公霸业的顶峰。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智慧点评:管仲先把召康公对姜太公说过的话搬出来,再亮出“侯伯”的招牌,然后抛出个“包茅”的小借口,辅以大军压境,兵不血刃就让楚王低头认错。管仲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其中的奥妙就在小小的“包茅”上,如果指责楚国私自出兵郑国,就会触及到楚王的尊严,两虎相争,不免两败俱伤;而征伐的借口竟然是谁都不会放在心上的“包茅”, 楚王自然犯不上为一点点小过错而与对方拼个鱼死网破。

当你的竞争对方尚且十分强大时,不妨抓住他对上司有些许不敬的小过错,以此挟迫他向你低头屈服,打击他的傲气,挫伤他的锐气,令其心智动摇,从此对你产生畏惧的心理,进而萌生知难而退的念头。

识人要明 用人当慎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臣下的。”

齐桓公便说出自己的首选人:“鲍叔牙怎么样?”

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个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种秉性的人是不可以为相的。”

齐桓公问:“你看易牙怎么样?”

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可为相。”

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

管仲摇头说:“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将相国大权交给他了。”

齐桓公又问:“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

管仲还是摇摇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隰朋:“此人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只有隰朋才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国政的。”

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便去挑拨鲍叔牙,说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鲍叔牙笑道:“管仲举荐隰朋,说明他一心为社稷宗庙考虑,不存私心偏爱友人。现在我做司寇,驱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让我当政,哪里还会有你们这种人容身之处?”易牙讨了个没趣,暗自感叹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于是灰溜溜地走了。

遗憾的是,齐桓公并没有听进管仲的话。管仲病逝后,齐桓公忘记了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结果酿成了一场大悲剧。两年后,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见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就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有宫女乘人不备,越墙进入内宫。齐桓公正饿得发慌,见有人过来,便连喊:“稀饭,稀饭。”但宫女找到一点水。齐桓公喝了水,稍有些精神,便寻问外面的情况。宫女就把易牙、竖习合伙作乱的情况一一告诉了齐桓公。

齐桓公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啊?”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

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以至尸体腐烂,爬满了蛆虫。

智慧点评:所有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但无德之才万万不可大用重用,用之定然丧邦亡国。管仲可谓是慧眼辩奸佞,而不听良言相告的齐桓公自然是咎由自取,只能落个悲惨的下场了。

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在企业的用人制度上,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被一时的甜言蜜语所迷住心窍。